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村支书的角色定位研究

2015-07-09 10: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村支书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笔者以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村支书为例,探讨贫困地区村支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村支书是村庄管理的主心骨;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倡导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者。
关键词:新农村;村支书;角色定位
2010年,省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贵州工业强省新战略,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全力培育十大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全省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贵州有人口4000万,当前城镇化率只有29.9%,近70%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因而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除了庞大的人口数目外,作为一种潜在的经济组织,村庄先天具有劳动力与土地这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当这种要素能够与资金、技术、管理等其它生产要素能够有效结合的时候,农村中蕴含的巨大经济潜能就可能被激发出来。在此契机下,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基本结构体的村庄一级组织,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支点和杠杆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拉动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村支书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以罗甸县为例,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村支书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在“乡风文明”中作贡献、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在“管理民主”中有作为,引领本村村民进行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罗甸县村支书现状
(一)村支书年龄、文化结构现状。wWw.133229.coM
罗甸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土地资源短缺。该县有268个自然村,3个社区,2个居委会,目前有在职村党支部书记270人。据调查,该县村支书文化程度呈以下状况:初中文化以下的有241人,占89.2%,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0人,占7.4%,大专6人,占2.2%,本科6人,占2.2%。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的4人,占1.4%,30-45岁的92人,占34%,45-60岁的140人,占51.8%,60岁以上的34人,占12.8%。总体而言,该县村支书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二)村支书的生存现状。
1.报酬待遇低,工作要求高。村干部的报酬低,是制约农村基层干部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目前无人愿意担当村支书的最基本原因。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该县2008年村干部的月工资仅为300元,是中部、东部地区村干部工资水平的几分之一乃至十几分之一。根据黔南州“三创三强”的要求,五年内该县村干部的月工资将达到500的水平,但就目前该县财力状况,这种改变还尚需时日。该县村支书均为非脱产任职,即既要忙于家庭生产,又要完成本村的日常工作,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同时还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收入低,任务重。以该县罗沙乡油海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省劳模马廷科为例,每年迎接各种检查、接待,就有上百次。据调查,多数村支书表示,其收入与支出是倒贴的,干村支书,纯粹是奉献。许多村支书表示,如果没有自己良好的家庭经济做支撑,村干部会越当越穷。因此,村支书们经常遇到“任务难完成,群众难满意,待遇难保证,家庭难理解”的两头受挤、两头受逼、两头受气的情形。
2.工作环境劣,具体事务多。在罗甸县农村,交通、卫生、基础设施等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村与村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乡目前尚无公共交通工具,干部进村一次需要五、六个小时。村支书工作头绪过多,如计划生育、交通安全、经济发展、农村教育、项目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民事纠纷、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等任务,均由村委会主抓落实。一些村支书长期在村里工作,却无外出学习机会,与外界交流少,导致视野不开阔,观念更新难,工作起点低,现代化办公能力弱,成效不突出。许多村支书抱怨道:“老办法不管用,土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所以,一些事务、任务解决不了,落实不了。
3.年龄结构老化,新秀选拔难。
目前,罗甸县现有村支书中,45岁以上的有174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34人,占64.6%,年龄普遍偏大。30岁以下的村支书仅有4名,其中1名为乡(镇)下派兼任、1名为大学生村官、1名为退伍军人、1名为外出务工返乡后选任。年轻干部少,新秀选拔难的原因之一还是在于报酬待遇问题。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当村官,究其原因,是因为村支书是个苦差,一方面没什么“实惠”,容易得罪人,费力不讨好;另一方面,干村支书会耽误自己发展家庭经济,得不到家里人的支持。
4.机制不健全,保障有隐忧。县级部门对村干部的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许多村干部在选拔、任用时,均是抹不开村民的热情和个人面子,勉强去干村干部工作的。同时村支书退出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村支书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退休后养老、医疗等保障得不到较好的落实。尽管该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年提高着在职村干部的待遇和生活补贴,但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提高村干部待遇的速度和力度跟不上,造成了当前有能力的村民都不愿当村干部,愿意干的却没能力的状况。
二、村支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分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贫困边远地区的罗甸县,如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组织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支点和杠杆,村支书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村庄管理的主心骨。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中两个最主要的权力组织载体。村干部是村民自治组织的当家人和领头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村干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落实。村干部活跃在我国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是我党关于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职责。而村支书则是这群当家人、领头雁中的主心骨。通过对罗甸县各乡村的调查可以发现,村支书在“管理民主”中颇有作为,他们在各村对外联络、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中总是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在村庄治理中,村支书抓民主管理和经济建设,是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者,并极大地调动着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集体的智慧凝聚到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上来。
(二)村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要求村支书作为第一要务拿在手上,认真抓好的一件大事。”据调查统计,罗甸县经济较为发达的乡村中,村支书均发挥着村民脱贫致富领路人的作用。村支书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能遵循规律、结合实际;能拓宽思路、带领村民走产业化经营道路者,均能提高该村产业规模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一位村支书曾经意味深长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慨:“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解决村里的实际问题,才能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村支书才更有话语权”。

(三)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倡导者。
新农村是我国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亦要协调发展。村支书在村庄民主管理中,要统筹兼顾,做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倡导者,要在“乡风文明”中做贡献、“村容整洁”中显身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现在,许多村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在不断改善,但铺张浪费、打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现象仍然存在。如何遏制这些不良风气,培养“四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内在素质,使村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协调统一,是当前各村支书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四)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者。
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效,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更需要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村支书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村支书必须承担起对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导者角色,通过在村民中选拔、培训、培养一批骨干,“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增强他们在五大建设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营造良好的农村建设新局面。
三、村支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几种形式
(一)改天换地型。罗甸县许多自然村地理环境恶劣,穷山恶水现象极为严重。一些村支书依托现有资源,立足自身实际,带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真抓实干,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存条件,是村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楷模。如该县云干乡大关村村支书何元亮,为改变该村可耕种土地较少的现状,带领该村党员群众,苦干实干20年,采用火烧石头然后泼水粉碎的方法,从石缝里将泥土掏出用于造田。创造出来被《人民日报》誉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江总书记视察贵州时专门接见了何元亮,肯定了他在带领群众解决温饱奔小康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董架乡的汪财发书记,带领该乡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开山辟路,用10万元修出了预算为140万元的环山公路。并带领村民在大山中种植花椒,发展林下养鸡业,带动了该乡经济的发展。这两位村支书均被评为全国劳模。
(二)农业科技能手型。全国劳模、沫阳镇罗沟村支书胡天英,20多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业,并在近期带动水库移民二次创业。云干乡幸福村村支书涂正元,从做工程建筑业改行带领村民种脐橙,建立罗甸县农村基层2建设技术示范基地,全乡脐橙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村民年收入逐年上升。栗木乡摆贡村村支书任永俊,结合本村实际,推广二元杂交猪养殖业,采取“粮-猪-沼-果”的循环种养模式,推进该村产业化发展。并建立了摆贡深井片区生猪专业合作社,将党支部建立在基地上,成为该县“两新”组织中一颗明珠。
(三)内引外联经纪型。省劳模、罗沙乡油海村村支书马廷科,利用自己任职前在外跑工程时积累的社会关系,筹资进行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该村的和谐管理模式多次被中央及地方电视台报道,深圳市龙岗区将之作为中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基地,贵州省委党校将之设为教学实践基地。纳坪乡新坪村村支书杨胜举,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业得同时,将群众的农特产品集中进行外销,并成立农村合作互助基金会,每年为村民贷款20万元,促进该村经济发展。龙坪镇五星村村支书陆庆波,带领村民种植早春蔬菜,并形成产销一条龙体系,成为村民致富的引路人。凤亭乡良坪村村支书王广达,亲自带领村民到深圳务工,常年往返于深圳与本村之间,为两地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四)务工返乡创业型。边阳镇罗木村村支书刘汉臣,在外出务工学习到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返乡组织了十多位村民,承包200余亩农田,成立“边阳镇兴和种养业专业合作社”,既解决了自家经济发展问题,又带动本村留守群众共同发展,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一举三得。
(五)推进文化兴村型。河西村村支书王建谋,在经营好自家种养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协助镇政府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诸如篮球赛、山歌对唱赛、拔河比赛等形式丰富的文体活动,使文化活动成为该村的一项特色活动。板庚村村支书杨铸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组建了花灯、舞蹈队伍,充分展示板庚民间民俗文化。并借助县政府打造板庚滩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兴建农家乐,使该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总之,村支书带领党员群众,积极行动,以创业推动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程少勇.村支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领导科学,2006.8
【2】陈木林.对村支部书记创业带动党员群众就业的思考[j],罗甸党建,20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