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发利 郝亮 王学东 阚荣飞 闫陈辉 江秀莲 刘莉
摘要分析了岸堤水库集水流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林业生态保护体系规划设计的思路,包括重点工程和重点示范区的规划设计等内容,以期提高森林生态、经济效能,以解决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水库集水流域;林业生态保护体系;规划设计;岸堤水库;山东临沂
岸堤水库地处沂蒙山腹地,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也是临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长期以来,由于水库集水流域地处贫困偏远山区,地形复杂,土地面积少,土层瘠薄,土质较差,农业生产条件低,林业基础薄弱,加之农林业经营方式落后、不合理,致使水库流域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的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集水流域林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林果业面污染源控制及造林绿化规划设计。
1自然资源条件与生态现状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区位。岸堤水库集水流域地处山东省中南部的沂蒙山腹地,在临沂境内地跨蒙阴、沂水2个县,位于东经117°45′~118°23′,北纬35°27′~36°2′。集水流域涉及蒙阴、沂水2个县,14个乡镇,507个行政村,总面积17.28万hm2,总人口60.6万人。WWW.133229.COm
1.1.2地形地貌。岸堤水库流域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区域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1 108.3m,最低海拔120m。整个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出露地层主要是变质岩、灰页岩、砂页岩、砾岩和冲积土。
1.1.3气候特点。水库流域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年无霜期平均为200d,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506.5h,年平均降水量822.2mm。
1.2森林植被类型调查分析
1.2.1森林植物资源概况。水库流域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区。区域内植被多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生物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59科87属188种,草本植物20科50属200种。
1.2.2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水库流域区植被类型复杂,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分7个植被型、8个群系纲、16个群系组、27个群系。流域区内乔木林主要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2个植被型,其中分松林、杨林、刺槐林、栎林4个群系组,共有黑松林、赤松林、油松林、落叶松林、黑杨林、毛白杨林、刺槐林、麻栎林、栓皮栎林等10个群系。灌木有30多种,主要包括灌丛、灌木草丛2个植被型。
1.2.3森林植被类型组成。流域内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林植被类型面积占森林植被面积的21.11%,阔叶林植被类型占森林植被面积的74.47%。温带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类型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是区内主要的的地带性植被。但从总体植被情况看,森林植被类型总面积7.38万h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42.71%,其中生态保护功能较强的非经济林群系组总面积仅为4.08万h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3.91%,水库流域区林业总体生态保护功能还比较薄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1.3林业资源及生态状况
1.3.1林业资源现状。水库流域区有林地面积7.38万hm2,疏林地面积1 513.3hm2,灌木林地面积753.3hm2,未成造林地3 300hm2,森林覆盖率42.71%。有林地中,防护林面积2.53万hm2,占34.32%;用材林面积1.41万hm2,占19.07%;经济林面积3.24万hm2,占43.91%。
1.3.2林业生态状况。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综合防护效能差。流域区内人均生态防护林面积为380m2。二是幼中龄林所占比例大,经济林所占比例大,特别是现有经济林多采用传统的土壤清耕管理制度,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果差,生态保护功能低。三是林果种植业特别是果业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大,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流域内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40%。
2规划设计思路
针对岸堤水库集水流域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生态现状实施工程造林,进一步增加水库集水流域森林总量[1];建立科技示范区,积极推广应用生态型绿色无公害林果经营管理技术、林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中幼林抚育管理技术,提高现有林分质量,有效控制和治理林果业面源污染[2,3]。以此建立以水源涵养、水质改善、水土保持等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生态林业保护体系,全面实现以林养水、以林净水、以林保水、以林富民。
2.1重点工程规划设计
2.1.1荒山造林绿化工程。荒山造林采取以造为主,封造结合,分类实施策略。高山陡坡采用生态防护型模式,山脚、坡角地在适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区采用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相结合的模式,一般地区采用生态经济型模式。生态防护型配置方式为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固土保水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和乡土针叶常绿树种块状、带状混交;生态景观型配置方式为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乡土彩叶、观花、观果阔叶树种和乡土针叶常绿树种块状、带状混交;生态经济型配置方式为经济、生态兼用的乡土阔叶树树种。
2.1.2封山育林工程。工程规划布局为岸堤水库流域内坡度大于35°、立地条件差、人工造林难度大的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封育区以封为主,封、造、抚育、保护并举,使区域内的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全面提高生态防护效益。
2.1.3退耕还林工程。工程规划范围以库区周围坡耕地为重点,辐射水库流域主要集水区,规划面积4 000hm2。其中25°以上陡坡耕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退耕后发展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25°以下缓坡地退耕后,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以发展经济林、用材林为主。在水库周边景观点,栽植观叶、观花、观果等风景林;对库区村内有限的平缓粮田,实施地边、地堰绿化,以发展生态型经济林为主,达到既保水保土,又增加农民收入,还美化库区环境的目标。
2.1.4道路河流绿化工程。河流沿线河滩发展以杨树为主的片林或林带。对于道路两侧已建有林带的,在原有林带基础上提高标准、增加宽度;林带未成形的,选择适生的花灌木、彩叶树、常绿树、阔叶树,新建高标准公路林带,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