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浅谈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

2015-07-04 20: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 社会适应 农村
  论文摘要: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89位农村老年人进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村老年人中,对适应现代老年生活感到困难的老年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年龄并不是导致老年人社会适应困难的直接因素,相较而言,身体状况、心理态度等因素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更大;农村老年人适应社会的主动性不够,在遇到困难时,绝大多数等待外在的支持和帮助而非自身调适。
  规模巨大、发展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来压力与挑战。我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0.85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加。改善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是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目标的基本保证。在以往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涉及农村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这些研究在对策方面主要集中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养老模式等外在途径上,缺乏通过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之维持与增进的内在途径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研究。所谓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老年群体,该研究将其社会适应分为“生存性社会适应”与“发展性社会适应”2大类。生存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发展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Www.133229.coM不少研究说明,良好的发展性社会适应能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寿命,继而促进生存性社会适应。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社区养老更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农村老年人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在适应现代社会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在依靠外在途径来改善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得不到很好实现的情况下,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之维持与增进的内在途径的研究变得更加紧迫和必要。笔者就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探索提高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途径。
  1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
  1.1调查对象与方式2007年1~3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2个省市(江西、安徽、云南、贵州、重庆市、山西、天津市、上海市、珠海市、山东、湖北、广西)中抽取60岁及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做样本,发放问卷600多份,收回有效问卷589份。其中男性占48.5%,女性占51.5%;年龄为60~64岁者占20.3%,65~69岁者占27.0%,70~74岁者占27.0%,75~79岁者占13.7%,80岁以上者占12.0%。各年龄组人数分布与现实中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非常接近,即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小。在参阅国内外文献以及对农村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老年人背景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具体表现(包括生活自理、角色转化、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等子维度),老年人认为自己在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主观建议(此部分为开放题目)。问卷调查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实行一对一的上门测试。问卷以自评为主,对于无能力独立填写的老人,采用调查者宣读、做记录,调查对象口答的方法。
  1.2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调查分析
  1.2.1农村老年人自我报告的社会适应性。当被问及自身对现在的老年社会生活适应的困难程度时,认为“非常困难”的有7.5%、认为“比较困难”的有24.4%、认为“一般”的有40.1%、认为“比较容易”的有23.7%、认为“非常容易”的有4.3%。可见,在农村老年人中,对适应现代社会感到困难的老年人占有较高的比例。
  研究表明,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度与其经济收入存在显著性相关(r=o.306,p<0.01),即经济收入越高,就越容易适应老年生活;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度与其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相关(r=0.404,p<0.01),即身体越好,就越容易适应老年生活。研究还表明,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而言,年龄大小与其社会适应无显著相关。当被问及什么因素对老年人适应社会起着最重要作用时,显示结果是:家人的支持(54%)、老年人自身的调整(19.4%)、政府的支持(19.2%)、村里的支持(4.2%)、老年服务机构的支持(1.7%)以及朋友或同事的支持(1.6%)。可见,选择家人的支持的人数比例明显地高于其他各项的人数比例。
  1.2.2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具体表现。
  1.2.2.1人际交往方面。在人际交往适应性上,当被问及“感到与周围人难以相处”时,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4-3%,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ll-3%,认为“中等符合”的有15.9%,认为“比较符合”的有39.7%,认为“完全符合”的有28.9%。相比而言,在人际交往适应性上偏符合的要多于偏不符合的,说明农村老年人在人际交往适应方面欠佳。
  1.2.2.2生活自理方面。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适应性是最基本的社会适应。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如吃饭、穿衣、洗脸、刷牙),认为在这方面完全不行的有1.4%,认为比较不行的有2.1%,认为比较行的有14.2%,认为中等程度行的有8.3%,认为没有什么问题的有74%。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以没有什么问题的占多数。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r=0.364,p<0.01),但是年龄与基本生活自理适应不存在显著相关。
  1.2.2.3社会变化方面。从社会变化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当被问及“现在的社会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是越来越不利”时,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10.1%,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17.1%,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7.2%,认为“比较符合”的有31.4%,认为“完全符合”的有14.1%。对“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让我难以接受”,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16.2%,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20.6%,认为“中等符合”的有32.6%,认为“比较符合”的有25.7%,认为“完全符合”的有4.9%。由此可知,农村老年人对现代社会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认为社会的变化对老年人产生不利影响。
  1.2.2.4角色转化方面。在农村老年人角色转化的适应性方面,当被问及对“因自己不再受别人重视而感到不满”时,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23.5%,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4.6%,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51.9%。可见,农村老年人的这种适应性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对“我至今不习惯别人把我当作老年人”,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21.3%,认为“中等符合”的有17.6%,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61.2%。可见,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完全的转变角色是比较困难的。
  1.2.2.5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当被问及“我认为只要双方同意,离婚或丧偶的老年人可以再婚,不应受束缚”时,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39.9%,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0.6%,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52.3%。
  可见,偏符合和偏不符合的人数比例接近,持中间态度的也有一定比例。当被问及“当别人的意见和我不一样时,不论谁对谁错,我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时,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33.2%,认为中等符合的有30.4%,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36.8%。对“我有困难时,总是等待政府或他人给予帮助”,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21.5%,认为中等符合的有19.1%,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58.8%,其中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占大部分。同样,在被问及“当权益受到损害,我会主动采取行动向政府或有关部门争取权益”时,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48.6%,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3.9%,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27.4%,其中不会主动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的占很大比率。对“现在我善于主动地去获取新的信息”,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占51.5%,认为中等符合的占25.7%,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占23.8%。由此可知,农村老年人在此类问题上,同样存在一些差异,持各种观念的人均占一定比例,且在处事方式和思想观念上偏向不变或保守的人数比例与偏向变动或与时俱进的比例接近,在各种行动上表现的主动性都不够。
  1.2.3农村老年人自我报告的适应现代社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要求被试人员罗列出他们自身所认为的农村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主要会遇到的问题。结果显示,经济问题、健康问题、医疗问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适应问题等是提及频率最高的(表1)。此开放题只有216名被试作答者,对其共列出了22类问题,除下面列举出的外,其他类的提及频率均小于10次。

  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要求被试作答者提}};他们自身所认为的农村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解决措施。结果显示,政府政策加强对老年人的支持、建立健全老年人娱乐设施和丰富老年人娱乐活动、增加子女对老人的照顾,提倡养儿防老、社会多关心老人、改善老年人经济收入状况,提高生活水平等是提及频率最高的(表2)。此开放题只有181名被试作答者,对其共列出了28类解决措施,除下面列举的外,其他类的提及频率均等于或小于5次。


  2综合讨论及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感到困难,认为现代社会的变化对自身越来越不利的人数占有较高比例。农村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感到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现实生活条件较差所致,而非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老年人大多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代社会。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老年人是等待政府或他人给予帮助;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很少主动采取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自己的权益。这可能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非常少,与外界交流机会不多所造成的。此外,由于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他们解决自身困难的手段非常少,只能寄希望于他人,同时在争取他人帮助的主动性方面也表现得不够积极。大多数人听天由命的观念较强,做事都偏于保守。社会很难去适应老年人的变化,而是老年人应该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在评估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小时不能简单以老年人的数量和年龄为主要指标,这样很容易对农村老年人问题的实际状况造成误断,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老年人是否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代社会,探索如何能够调动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主动性。
  在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老年人的心理老化问题。调查显示,年龄与社会适应的难易程度并无直接相关,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与增进关键还需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理老化问题。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归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年人认为自己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社会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用于照料他们。老年人的这种思想往往来自于社会观念中呈现的消极老年形象(如认为老年人是无用、无能的群体)对自身的作用。老年人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社会所传扬的老年消极形象,久而久之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即自己实际的形象与其所认同的形象越来越一致。为改善这种状况,应该从改变社会主流观念开始做起。此外,社会如果向老年人提出新的要求,成为老年人心理上的激励因素,对调动与发挥老年人各方面效能会发生很大作用,进而推迟老人的心理老化。
  农村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主要会遇到的问题被提及最多的是:自身经济收入少,生活贫困;自身身体状况不佳;医疗费用高,不能满足其医疗上的需要。这些都是导致农村老年人对适应社会感到困难的重要原因。农村大部分老年人不能在年轻时积累起养老费用,而只能靠子女资助。经济来源少,加上农村医疗条件差,大多数老年人只能大病小看,小病不看,医疗需求基本得不到满足。在农村老年人提出的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解决措施中,增加子女对老人的照顾、提倡养儿防老等被提及的频率远高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反映出当今农村的家庭养老观念受到较大破坏。由于他们的子女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得不到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愈加感到生活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只是一种改善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外在途径,而子女的照顾能够给老年人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能给他们一种精神慰籍。
  鉴于上述的调研结果和分析,对提高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以及为制定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解决农村老年人问题的对策应重点放在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以减少其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在适当条件下改变僵化地将政策与年龄简单对应的做法。应致力于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应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家庭养老观念、建立完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途径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
  (2)提高农村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社会应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农村老年人主动拓宽自己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改善自身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状况。同时农村老年人也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3)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使老年人了解更多解决自身困境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减少心理情绪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等造成的影响。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事业,是引导农村老年人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也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路径。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教育事业,使农村老年人有更强的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意识及自我调适能力。
  (4)逐步引入老年社会工作机制,增强社会成员(如专业社会工作者、老年服务志愿者)与老年人的沟通,以“助人自助”的理念促进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提高其生活的自信心、自尊感。
  (5)社会大众应树立积极的老年社会形象,不再以歧视的态度将老年人看作社会负担,从而延缓老年人的心理老化。社会大众应对农村老年人投以更多积极的目光,消减老年歧视,使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不再感觉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余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