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工业园区“三农”问题调查研究

2023-12-05 23: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炉山工业园区“三农”现状

  炉山工业园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的炉山镇和万潮镇境内,位于炉碧经济开发区东部,规划控制面积130平方公里,近期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炉山工业园区20平方公里,万潮轻工产业园4平方公里。炉山工业园区主要征地对象是炉山镇五里桥村、牌坊村、大土村、响水村等13个村。有农村常住户口3498户,农业人口14542人,农业劳动力5816人,耕地面积15921亩。随着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增多,目前共征用当地农民土地8499亩,占工业园区总面积的28.33%;失地农户为1665户,占总人数的47.6%,房屋拆迁共506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4.5%。

  目前炉山工业园区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13年12月,已有贵州其亚有限公司、雅宝研磨材(贵州)有限公司、贵州振华新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凯里分公司等70余户企业落地建设。随着进驻企业的增多,工业园区农村、农业、农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调查研究,炉山工业园区“三农”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

  经调查,工业区园的五里桥村、牌坊村以前的农业主导产业是葡萄、梨、桃等果树种植,且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土地被征用,葡萄种植及其它水果种植已变得七零八落;在牌坊村,以前从事农业养殖的养殖大户杨光生、王光富的生猪养殖已初具规模,也由于土地被征而被迫停止。因此现在工业园区附近的几个村子均无农业主导产业,更无集体经济。


  2.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虽然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但通过工业园区计划发展与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工业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17.67元,同比增长35.51%,比较2013年凯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81元,工业园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还要略胜一筹。


  3.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得到基本保证

  各村都比较重视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工业园区农村医保在各行政村的覆盖面均达到了100%。农民的养老保险入保率也达到了100%,各村的困难户、五保户、烈军属每年也能得到一定的补助,对于已超过社会养老保险交费年龄又无法补缴的老年人,根据凯里市养老保险政策,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55元,另加100元的高龄补贴;80岁以上的老年人除了每月55元的养老保险金外,还有150元的高龄补贴。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4.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移民搬迁小区模式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民建房按规划建设,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是对五里桥村54户农民搬迁户按照新农村民族村寨的标准进行异地集中安置;二是建设了针对炉山农场搬迁户的3.8万平方米安置房及配套门面;三是建成了建筑面积1.2平方米的失地农民廉租房。

  其次是园区路网建设已全面完成,截止日前,虎庄至炉山二级公路已全面建成通车,已建成炉山工业园区3号路、5号路东段、7号路东段和中段、8号路东段以及炉山环城西路、环城东路市政道路。


  再次是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建成了炉山镇休闲文化广场、炉山镇第二集贸市场、炉山中小学改扩建、示范性幼儿园、敬老院建设、炉山公益性公墓建设等一批市政配套工程,完善了炉山镇区服务功能;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园区的路网建设,主街道建设已基本完成,供电、供水、供气等设施得到改善,河道、环境卫生等得到综合整治,园区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园区农村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健康发展,据园区社会事务局统计,园区职业教育入学率达到32%;园区内医疗便利:有卫生院1个,民营医院1个,在建二级医院1个,个体诊所1个,聘请的全职打扫卫生人员24人。各村均实行了村务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5.农村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工业园区进驻企业的增多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完善,炉山工业园区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截止2013年底,园区内的五里桥村被依法征用土地2400亩,涉及320户,房屋拆迁302户;大土村被征用土地450亩,涉及232户,房屋拆迁105户;响水村被征用土地580亩,涉及130户,房屋拆迁42户;牌坊村共有314户1408人,被依法征用土地2900余亩,224户的土地征用率达85%以上,占全村的63.69%,已基本失去象征农民身份的土地,这部份人将转入城市居民的行列,农村的城市化趋势将日益明显。同时,按照园镇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和打造2020年20万人口城市目标,全力推进炉山镇城市化建设,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并进。原国营农场职工安置房已建成投入使用和旧城徽派风貌整治工程以及安置新区工程和1.2万平方米廉租房工程的建成,为推进农民生产、生活转型创造了条件,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得到有机结合。


  二、炉山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三农”问题

  尽管在工业园区进驻过程中,园区周边“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对比园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来看,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村仍然是落后社区。从这次调研中发现,在“三农”问题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思想保守

  农民思想保守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存在“小富则安”的思想,缺少敢闯、敢干的市场经济意识;二是在择业和子女教育方面观念陈旧落后。

  2.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被征收后就农民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村里提留、没有集体经济及村办企业,余下的征地及房屋安置款存在银行,银行利息不能维系日常生活。而一部分人则早已将安置款挥霍殆尽,现在生活的固定开支又多又高,使一部分人不但没有迈入小康社会,相反则向贫困线又迈进了一步,生活成了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成为影响园区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若解决不好,将影响全区稳定大局。


  3.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能够主动再就业的很少。一是进入本地工厂就业人数少。牌坊村有1408人,进入本地工厂打工的仅有200人左右;五里桥村有1427人,进入本地工厂的仅有100人左右。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少。牌坊村外出务工人员只有60余人;五里桥村外出务工人员也就100余人左右。除一些从事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外,能够主动再就业的人很少。


  产生的原因:

  (1)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状况,因此就业机率很少。

  (2)就业岗位少,缺少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工业园区已经开工的企业大部分是以技术密集型,本身用工较少,而且多数用的是专业型、技术精密型工人,如其亚铝业、明望塑胶等。

  (3)园区工厂不愿招本地工。虽然凯里市政府对进驻企业招收本地失地农民进厂工作有优惠政策,但园区工厂一般都不愿招本地人,主要原因是本地工人难管理,工作时间随意性大。据用工人数较大的雅宝负责人介绍,雅宝现有工人1902人,本地工人却不到2%,原因是本地人离家近,有事无事都往家里跑;其次是苗族人热情好客,喜欢走亲访友和邀人到家里喝酒,经常请假和旷工,做不了几天就跑了。

  (4)农民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农民失地后,很多人很迷茫,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找不到工作又不愿从自身改变自己,对政府的再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政策执观望态度。有的人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很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够再就业。


  4.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是由于修路和修建新厂房,挖山填地,森林植被被毁,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工业化进程中给园区农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堪忧。

  5.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何整合剩余的土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园区农民和政府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恰当处理工业园区“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的新形势下,要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工业园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把“金钥匙”,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当前工业园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让农民的思路活起来

  首先要让农民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分田园传家宝,子子孙孙免烦恼”的小农观念。要创造想富、敢富、善富的思想,要让园区农民认定“兴工兴商”才能致富这个道理,找到比耕田种地更有效益的出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其次是要促动农民洗脚上岸,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从纯农向亦工亦商亦农转变,拓宽农村群众的就业空间和致富机会。

  三是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和择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逐步走出陈旧就业观念的束缚,打破“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树立起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更好地实现再就业。


  2.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2.1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

  从长远、规范的方向看,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的一部分发放给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但是目前凯里市对园区农民的安置政策是“四个一”(即:一个地基(住房)、一个门面、一个就业、一个低保),以彻底解决拆迁后拆迁户的长远生计等问题。农民在建好新的住房后,政府给的安置补偿款已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欠下了债务;政府给的就业指标是进园区工厂打工,由于前面所讲的诸多原因,当地农民普遍都做得不长久;在当今物价偏高的凯里,一个低保是不能养活全家人的,而所有的安置及补偿费都是一次性发放到农民手中,村里没有提留和集体经济,因此就谈不上有土地增值收益部分作为农民自己参保资金的来源。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同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要考虑基金投资运营事宜,确保基金未来能够正常周转。为此可以交由一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入竞争和监管机制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2不断加大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就业是最好的保障。政府为了让失地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就必须让他们在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上适应和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赚钱本领,增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免费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开展民族民间技艺培训,“企业+培训+就业”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创新培训方式,鼓励广大失地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化被动为主动,完善企业参与培训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操作技能。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工种,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符合园区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


  2.3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

  支持和鼓励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拓宽被征地农民致富路子,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扶持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从而缓解大批量失地农民涌入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多方位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凭借党的十八大的春风,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为创业农民申请低息小额贷款提供方便,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转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此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发展个体经营,在对失地农民身份确定的情况才下,对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可视具体经营活动享受涉农税收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市场内销售自产或非自产农产品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免于办理税务登记并免征各项税收,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通过创业而实现就业。使失地农民早日走出困境,使失土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从而与城市真正实现同步小康。


  3.加强园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重视和防止工业园区聚集工业产业带来的工业污染问题,以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工业园区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

  3.1强化环保意识,高度重视环保工作

  结合我市的“创卫”“创模”“创优”活动,积极开展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形成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的浓厚氛围。同时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环保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到人。

  3.2加快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园区的生态建设,搞好园区绿化、软硬覆盖,种植抗污染或吸附工业废气比较强的树木和花草,园区内应有不少于20%的绿地面积。建立园区与居民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和缓冲带。同时要创造条件加快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达到企业“三废”处理设施配套完善。

  3.3严把项目入口关

  在招商引资项目上,应鼓励和支持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入园区发展。对那些技术落后、污染大且难于处理、降解的项目,只要达不到环保要求,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通过和引进。对新、改、扩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环保“三同时”原则,污染治理设施必须配套跟上,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3.4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成立园区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组织搞好培训,提高其依法管理能力。应加大环保执行力度,对园区的污染企业,勒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或停止治理污染设施运行,偷偷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依法查处,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要加强排污总量收费工作,为集中治理积累资金。


  4.加快园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努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旅游观光带动现代农村服务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4.1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木材、医药产品深加工产业

  4.1.1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以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地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加大地方特色资源农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红薯、酸汤底料、大蒜、生姜、辣椒、茶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支持发展肉类深加工。利用黔东南林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现代养殖业,开展冷鲜牛羊、牛羊干等系列食品深加工。支持肉类加工企业建立规模化良种繁育场,与饲料生产企业、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特色食品的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延伸产业链,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特色食品工业发展。


  4.1.2木材深加工产业

  坚持严格控制、适度发展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重点发展高档木质装饰贴面板、胶合板、木地板、复合地板、木质防火装饰贴面板等装饰材料产品,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对板皮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工成细木工板、活性炭等优质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

  4.1.3加快中药材和天然香料规范化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苗药为重点的现代中药、民族药产业,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加快形成药材——饮片——提取物——成药——生物肥料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利用凯里丰富的天然芳香植物资源,大力发展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天然香料产业。积极推进市区香料企业退城进园、技改扩能,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深、精加工力度,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催化技术、高精分析技术等,着力提高加工技术,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4.2创新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依托苗族特色文化和香炉山、园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农村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生活体验等功能一体化的休闲农庄、示范村。带动农村餐饮、运输、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实现园区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

  [2]《凯里市炉山循环经济区建设规划情况》

  [3]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0

  [4]凌耀初等.《都市农业产业定位问题研究》2012.05

  [5]林刚.《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变动与当代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7.07


  作者简介:舒莞香,女,中共凯里市委党校教师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4年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