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新媒体背景下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研究

2023-12-06 14: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前言 
  我们经过了翻阅时代、点击时代、刷屏时代的变迁,如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这是一个“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1] 新媒介的多样性、多功能性,简易性,为广大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新媒介受众的农民工也未免其影响。当前大数据、数据新闻、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新闻的可视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界对于农民工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研究还较为缺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在2016年超过2亿,如此庞大的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正因如此,我们选择以农民工群体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1 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研究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人们阅读的习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而城市中新的工作人员群体中,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离开故土、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员。这部分人群由于受户籍制度所限,尽管从事城市工人的劳动内容,但却无法迁移户口进入城市,呈现出游走在城乡之间的过渡性特点。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又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标志性证明” [2]。农民工正呈现出数量剧增(增量主要来自本地农民工)、集中涌向西部地区、趋向年轻化等特征。信息是指用户因及时地获得并利用它,从而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信息有时效性和地域性,它必须被消费者利用。广义来说,信息是一种信息,涵盖的不只是新闻,还可以包括其他媒介。相对而言,新闻的目标受众相对宽泛,没有严格的受众划分,而信息受众的目标性相对比较强烈。 
  1.1 国外有关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研究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就目前来看,国外还没有这个概念。但国外对农民信息需求方面却做过许多相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民信息需求特点,及信息服务效果为主要考察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多研究者偏向了对农民信息需求结构的研究。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农民信息获取方面的研究状况,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依托农业学院机构为农民提供相应具有导向性价值观的信息服务,并没有以农民为主的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产品的上新,农产品经营也迅速扩大,为了推广和宣传新产品,各部门开始重视农民间的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向农民提供了许多便利的传播媒介,除农业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外,还建立了农村图书馆、设立了农业服务项目等。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者们还对信息获取渠道进行了标准划分,而这时我国的信息化研究也在开始萌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民信息化研究格局呈旋转“T”字形体现,其深度、广度、角度皆有可观之处,在创新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1.2 国内有关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研究现状 
  1997年以前农民工的信息需求一直未受到学者的重视,后来才慢慢得到少许关注。一些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农民工的问题,他们拥有全方位的研究视野。对农民工进城的原因、谋求的职位、工作时长、劳动所得、劳动力市场特征、融入城市的阻碍因素以及权益保护政策的完善程度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陆学艺等在“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中指出,农民工问题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解决它要靠党和政府从国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来推行,要制定一套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总体规划,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国内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进城农民工生存状况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这两个方向性问题的研究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國农民工获取信息现状的问卷设计与分析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尺度的改变影响了人类表意甚至文化”[3]。农民工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民工已深深地植入新媒体中。新媒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农民工的成长、农民工群体教化以及社会认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由日常的现实生活转向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线上生活,信息机会扁平化与信息资源平民化日益加剧。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农民工现阶段信息获取的现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30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有效问卷共收回276份。
  2.1 问卷的整体设计 
  (1)问卷的设计思路 
  首先,针对我国农民工现阶段信息获取现状做了相关的问卷,以抽样调查为主,随机抽取300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近几年互联网时代给我国农民工带来的生活方面的变化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其次,通过设计的问卷深入调查分析,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农民工基本情况的调查,二是对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尊重数据,通过广泛收集信息数据,并进一步的整合分析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并走访相关部门,就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研究对策。

       (2)问卷的结构设计 
  问卷主要由13道题组成,其中前五道题为农民工基本信息情况,后八道为农民工获取信息相关情况的调查。关于提高在外务工人员信息服务质量的相关建议,均采取不记名采样。 
  (3)问卷的对象设计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外地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农民工信息获取的相关内容,根据其相关属性来设计问卷。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上,男性占60%,女性占40%;年龄大致在23-45岁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64%;已婚的占64%,未婚占36%;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占74%,其次为小学,占15%;从业类别以建筑、交通运输、制造为主,占比分别为30%、24%、28%。 
  2.2 问卷的结果分析 
  (1)农民工信息需求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对于农民工而言,其中需求程度较高的有养老保险、医疗保健、法律法规、劳务需求、子女教育、权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等信息。具体情况如下图(表2-1)。 
  (2)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动机 
  如图表2-2所示,农民工在获取信息的主要动机有技能培训的信息、帮助子女教育的信息、学习知识的信息、获取回乡创业的信息分别占总频数的百分比为38%、34%、33%、29%。虽然各部分相差不大,相对而言,结识朋友的信息、休闲娱乐对于农民工这种特殊的群体而言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3)农民工获取信息的途径 
  在工作生活中,农民工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由表2-3可知,农民工信息获取方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培训讲座、板报宣传栏、与书报刊、手机信息、电脑(网络浏览)、工友和广播。 
  (4)农民工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据调研分析可知,农民工在信息获取主动意识不强,接受信息服务的意愿比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占比高出一倍,而两种方法都可以的占总频数的百分比为44%。 
  (5)农民工网络信息行为的意愿 
  据问卷调查可知,农民工中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占45%,认为上网费用偏高的占32%,认为不习惯、不需要利用网络的占28%,认为没有时间的占22%。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农民工不选择使用电脑的原因所在,在有利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让农民工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有所作为,帮助农民工学会使用电脑,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免费机房。一方面使民工朋友们能够增加自信,另一方面可以让网络信息服务惠及更多的人。 
  3 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分析 
  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行为受到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又是农民工自身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又最终影响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信息获取的总趋势,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 
  3.1 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1)农民工的性别及年龄特征 
  从群体数量来看,总体呈现剧增的趋势。据《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比上年增加50万人。 
  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性占比有所提高。男性占65.5%,女性占比34.5%。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3%,女性占比31.7%。女性农民工中女性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本地女性农民工占比的提高导致的。 
  从年龄结构看,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3.9%;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9.2%。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人数的50.3%。 
  总体来看,在对信息需求的选择上,男性倾向于监测环境、获取新知、提高生存技能等信息,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寻求情感带入、改善生活技能等信息服务。同时,年轻一代农民工接受和获取信息更便捷,如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接触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更早,因此,信息获取上会更加便捷和高效。 
  (2)农民工的区域分布特征 
  据《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输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最快,吸纳能力日益增强。按增长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各地区情况如下: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484万人,比上年增加275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746万人,比上年增加147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农民工15960万人,比上年减少48万人[4]。 
  农民工在地区之间的频繁流动是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的,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为了地区之间流动的顺畅性,有必要尽快解决农民工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3)农民工的文化水平 
  農民工在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但他们的弱势是文化水平不高,调查显示,这个群体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6%,初中及以下学历却占了49%。 
  文化水平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信息接收和获取的能力。因此,农民工文化素质越高的地区,信息需求越旺盛,信息行为越活跃,信息接收能力越强,信息利用率越高。从实践角度表明了文化水平对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之深。 
  (4)农民工的经济基础 
  我国农民工收入状况不容乐观,其收入低,收入来源不稳定,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经济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经济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在信息能动性和信息付费意愿方面等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工进行创业指导及开展信息服务的相关培训,双管齐下,为其解决根源问题。 
  (5)农民工所处的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在这里主要指信息资源环境。农民工生于农村,却生活在城市,城市信息资源环境要优越于农村信息资源环境。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镇依然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能够享受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福利受损,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市民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监督大众传媒环境,同时发挥各大媒介主体的传播作用。努力建立一个由政府监督,各界参与,设施健全的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信息化安全系统。

       3.2 农民工信息获取的趋势分析 
  (1)农民工信息需求的差异化 
  以流动程度作为划分标准,可将农民工群体划分为三类: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且流动性大的农民工、季节性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信息诉求差异化明显,对于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而言,倾向于在就业地落户、社会保障、子女教育问题、公共医疗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常年在外务工且流动性大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更渴望稳定、较高的收入;对季节性城镇务工农民工而言,其基本需求是获得相应的收入,对于这类农民工而言,就业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更加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等信息。 
  (2)农民工就业信息市场火热 
  农民工从过去“供大于求”变成“结构性短缺”,据“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有关调查显示,近8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近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農产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农民工供求的区域矛盾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从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务工的城市和企业看,这个时期我国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的转变,“两难”现象也导致了就业信息市场的火热,及时、有效、准确提供就业信息,让企业单位更容易找到务工人员,也使农民工找工作更便捷,电子科技大学也专门开发了帮助农民工找工作的App。 
  (3)农民工回乡创业诉求明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在期待获取较多收入的同时,开始逐渐渴望家人的团聚,重视孩子的教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百县调查中经初步推算,27年间全国约有800万农民工回乡创业,大约创造了30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数据表明,农民工正在走向回乡创业的大潮中。因此,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息诉求越来越明显。 
  (4)农民工信息行为渐趋于城市人 
  农民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虽然其文化程度仍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职业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相对于高龄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与技能水平上还是略胜一筹的。另外,从成长环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出生时代的不同,有些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中小学时接触过信息化教学,抑或是早早辍学进城谋生计,年轻人的接受新鲜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显然比高龄农民工要强很多。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行为习惯和对信息获取途径的掌握程度与城市人基本相同。 
  (5)手机信息获取率攀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社会信息化过程已由90年代精英垄断的局面进入到更广社会内信息中下阶层和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结合的新阶段”。有关调查显示[5],农民工手机普及率达到98%以上,机不离身现象普遍,农民工主要从手机上获取相关信息。另外,手机网购成为购物大趋势,网购热潮逐渐兴起。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将逐渐成为农民工最主要的信息获取的渠道。 
  (6)农民工信息获取的能动性加强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7年5月11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建筑劳务用工研讨会上,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可以实时记录农民工进出工地、考勤、工资支付等信息,借助于实名管理平台,建立工资专户,实行银行代发工资制,防止发生欠薪,还能显示农民工技能水平等信息,相当于为其制作电子简历,有助于流动频繁的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加上“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导致农民工收入发生变化。农民工收入得到了有力保障,其信息获取的能动性和消费意愿会明显增强。 
  4 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措施 
  农民工在整个媒体资源的用户群体中,仍然处于弱势主体性状态。一方面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目前尚不能积极自主的通过媒体资源表达自我及申诉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媒体业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及不公正的报道,导致他们对媒体资源本身存在着一种想用而不敢用,这一矛盾心理,对农民工的媒介资源利用上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媒体资源的最大价值,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多角度的对农民工媒介资源获取方面提出建议,以此形成一个能够高效服务的安全网络体系。 
  4.1 改变农民工信息行为观念 
  据调研问卷可知,更愿意主动获取信息的占总频数的百分比为17%,却有39%的农民工更愿意接受信息服务,说明农民工的信息行为能动性较低。方晓红教授曾经说过“信息不是永恒的,观念的变革才具有长效性”[6]。当地社区应该积极组织社区活动,邀请农民工积极参加,通过活动的开展,帮助其扩大交际圈,增加信息来源,从而激发农民工信息行为的活跃性。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各地政府应积极开办夜校,为农民工提供文化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其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减少其信息接收的阻力,提高信息利用率。 
  4.2 数字产品的适用性设计 
  数字产品的适用性设计,它是农民工信息获取的重要因素。适用性因素主要涵盖两个概念,一是产品开发中忽略了农民工群体的真正需求;二是产品易用性方面对农民工群体用户缺乏周详的考虑。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以农民工用户群体为中心,根据其自身特征和真正需求来设计开发出适用于农民工用户群体的产品,以增强数字产品的适用性,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4.3 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参加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扶持农民工。据问卷调查显示,其中近45%的农民工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认为不习惯、不需要利用网络的占28%,32%的农民工认为上网费用偏高。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不仅反映了农民工由于媒介素养较低而失去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有大部分农民工因经济原因而放弃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农户学习如何使用电脑,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就业机会,使民工朋友们增加自信的同时也让网络信息服务惠及更多的人。 
  4.4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此次问卷调研中可以发现,农民工基本不通过培训讲座或板报宣传栏来获取信息(由表2-3可知)。这从侧面反映出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培训讲座是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展的,大多时候培训讲座的通知传播不到位不及时,这也是导致想学习的农民工错过了讲座时间。因此我们应重视信息传播时效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地区间的较为一致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免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并导致“浪费”,同时丰富扩宽信息服务的内容[7]。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2-73. 
  [2] 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64. 
  [3] 胡易容.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38-40. 
  [4] 卢喜梅.我国农民工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江浪莎.电子科大开发APP帮农民工找工作[N/OL].成都商报电子版,http://e.chengdu.cn/html/2014-05/22/content_ 470694.htm. 
  [6] 郑欣,王悦.新媒体赋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研究[J].当代传播,2014,(2):51-52. 
  [7]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4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