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视角下的蒙古族村落新农村建设分析

2016-06-03 10: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农村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政府资助和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因地制宣,发挥特色,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建设成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间题简称“三农闽题”O把握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就找到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加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就要改变三农现状,具体对策是大力加强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市场经济愈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并适应市场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只有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破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蒙古族村落三农问题现状


  总体而言,蒙古族聚居村和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其它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主要问题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蒙古族村落农牧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


  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制约力量最强的是蒙古族村民思想观念间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蒙古族村落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民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农牧民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农牧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也不断趋于丰富和多元化。但目前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弍相适应,还有相a-部分蒙古族村落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小农意识裉深蒂固,大部分存在自满心理,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和保守性。在经济生产领域,则靠天养畜,生产热情不高,钻劲不大,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他们过愤了温饱即安的游牧生活,贪恋土地、草场和牲畜,对外界的新鲜市物很难接收,缺乏大发展、快发展的意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阻碍走上现代生产方式的致富之路。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致富缓慢


  传统蒙古族村落农牧区社会生活方式单一,农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手段是务农务牧。牧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牧业规模不大,传统农牧业生产是由一家一户个体农牧户为主体承担的,对小块土地和少量的牲畜进行独立经营,抵御自然灾窖能力差,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饭。以农牧业为基础的生活体系,以家庭为单元的生疳格局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性的消费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蒙古族聚居村的农曰水利基础设施普追薄弱,种植业欠产减收,加大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各族群众返贫速度。蒙古族村落屯路况差,交通不便,距离乡镇和县城较远,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a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农民群众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三农问题


  (三)农村基础教育滞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是a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说教育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基础教育就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蒙古族村落基础教育滞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村落地域殊,人口居住面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由此带来了教学点设置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设备)不足,尤其缺乏先进的电脑教学设备,无法开设外语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办学规模小,不够规范等问题老师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质量低,导致升学率与成才率低。广大蒙古族村落群众渴盼农村学校能够开设外语、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校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硬件设施差的,甚至部分学校缺少学生桌椅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施十个全港盖工程,促进滎古族村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培养新型农民


  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釆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霜要。首先,解放思想,扩大脱贫致富思路。发展现代农业的参与主体是广大的农民,不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只能是一个美丽蓝图。因此,转变农牧民传统思想观念,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切实解决和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农牧民群众致富能力不强,观念落后等问题是a前新农村建设的苜要问题。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途径,坚持扶贫先扶志,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思想上发生裉本性变化,化作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其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弍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加强村民科技培训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点面结合,示范引导,重点实施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通过积极弓I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着力培养一批农牧民技术员。农牧民科技培训要结合产业发展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确保农牧民在培训中长知识、增技能、受教育,确保农牧民学有所用,培养一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增强农牧民增收致富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再次,创业意识培育。焚立市场经济意识,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并适应市场经济,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i只、诚信意识等。组织引导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理性进行生产,提高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创业的本领。在蒙古族聚居乡、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胆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成为民族乡村脱贫致富的催化荆。


  (二)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改善蒙古族村落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牧民群众过上文明、幸福、安康、富裕的好日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的主要目的。因此,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牧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扶贫攻坚步伐。以产业基地建设、“农牧互补”战略、开发式扶贫、劳务经济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步实施,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先解决民族村的卫生基础设施和常规医疗设施的装备问题。重点建设一批交通、农田水利、能源和通讯工程建设项目,加快公路建设,提高综合运翰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重点改善民族贫困村屯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其次,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因地制宣,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扩大农民非农产业就业,拓宽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创造更多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力度,扎实稳步地推进。


  (三)强化蒙古族村落教育基础工程建设


  教育基础工程建设蒙古族村落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推进蒙古族村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贯彻落实《蒙古族村落民族教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蒙古族村落学区(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学校的基础设施上抓起,通过争取项目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农牧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减少村办中小学,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扩大乡镇所在地和县城中小学的规模。通过在县城和乡镇集中修建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把广大农牧村儿童集中到城镇上学,确保农牧村学生享受与城镇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其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师资薄弱的矛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牧村的教育教学质置的重要举措。可以推行城镇教师、优秀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不仅能缓解当前农村师资力猜?薄弱的突出问题,还能带动农村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增加教育经费能有效确保面广捃大的农牧村教师能够得到经常性的与系统性的培训,促使广大农牧村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釆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促进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地域内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


  总结


  把握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就找到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施十个全禮?盖工程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蒙古族村落新农村建设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农牧民观念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教育滞后等)的基础上,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改变三农现状的主要策略: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强化蒙古族村落教育基础工程建设。以期能为蒙古族村落新农村建设献策。


                                                                   张阿古拉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