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的改善又可以反过来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动机制□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上世纪1.年代,曾经多次使用过类似的提法,所以"三农”问题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相对来说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见图C),新农村建设自然成为了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数据来源:纵轴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我们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之比来表示,其中所用到的数据均整理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如图C所示,改革开放之初,城乡收入差距是下降的,其值一度降到了N以下,而从C86S年起,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到N.N年时,城乡收入之比超过了/,之后仍旧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有效地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逐步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刻不容缓,中央及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针是十分重要的□增加农村收入首先是增加农业财政支持,然而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总量偏小,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目前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尽管中国财政农业支出金额呈增长趋势,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C81N年至C886年,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超过C.1以外,其余年份均在C.1以下徘徊口€986年至今,国家财政农业投入规模虽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是财政支农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仍没有显著提高,一直在6.M以下徘徊,只有N..F年达到了8.51□而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和比例都是不断增长的,像美国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投入,从C85.年的SF./亿美元上升到C86N年的CF1.1亿美元,占当年联邦预算总支出的N8.11□日本财政农业投入从C85.年C561亿日元上升到C86年的6618亿日元,政府的农业投入在农业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C8S.年为2/.F1,C85.年为48.61,C851年为S1.51,不仅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而且比重也不断增长]尽管我们不能傲这样简单的比较,但是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标准,而且我国对于农业的支持从数字上看是远远不够的。
温铁军将中国的问题概括为"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而"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化与生倶来的成本问题"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应该是国家的平衡发展问题,因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工业化战略”,也即优先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工业体系,现在则是转而实现"工业反哺"战略,这类似于"先富带动后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的重点和难点正是农村后面的部分将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作傲一简要分析。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既然强调了"新”农村建设,这意味着它所对应的是"旧”的概念"现代农业”的提法是针对传统农业的,曾经获得弄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将传统农业概念概括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按照舒尔茨的描述,目前我国的农业尚未摆脱一直以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其发展水平还很低,距离现代农业尚有很大的距离口现代农业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机械化农业?企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等等,但是"小农经济”的存在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按照马克思的判断"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成?资本的社会积累?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发展水平很有限,加之许多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艰巨。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C.5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口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完善?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的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口
(三)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进入世纪6.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口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1?C41和M1,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上限口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6.C5和N4N4立方米,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Cj5和Cj4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在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口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1.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C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C..亿元□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NSMN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N>s/1;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F.多亿元□三是森林资源锐减□例如,因乱砍滥伐,海南热带雨林面积已由C81S年的6S.S万公顷减至目前的N4.1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5sM□四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
其实以上三点制约条件都与"小农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不能利用规模经济,现代的?科学的耕作种植方法无法大面积使用,粗放式的生产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则不能很好的解决,所以破解了我国的"小农经济”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达成"农业现代化"。
三,推进农村建设要从基础抓起
对于农村的建设有一个误区就是"形式主义"化,比如新华社曾经报道,记者在山东?河北等地采访中听到一些基层干部谈起新年农村建设时,津津乐道于村庄建设外观的整齐划一,有的大谈推广居民"楼房化”的种种好处□与此同时,记者在某些地方也目睹了农民在没有电梯的五层楼家中将一袋袋粮食搬运上楼的窘况,听到农民对功能不配套的"楼房化"口出怨言,有的更直斥其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另外有些地区的由于财政不足的缘故,仅仅将新农村建设停留在"村容整齐”的层次上口其实农村地区的根本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活条件落后□从经济学角度看,则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尽管公共产品供给在财政学中还尚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对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较之于城市则是极不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比如饮水安全工程?完善农村电网?发展清洁卫生能源?公路的修建和养护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完善与解决的基本点□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不相适应,和发达国家以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国家投入明显不足,投资结构也不合理□尽管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其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却很小;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低下,这也是旧体制下的一个突出问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比如重复布局?位置不当?互不关联?结构不优等都是广泛存在的;四是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顺,像乱定价*乱收费?乱摊派的问题仍很严重。
其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其实归根到底,农民怕的是政府只重视"样板工程”,一味追求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有效的资金投入口在目前的农村发展状况下,农村的建设着眼点应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四?培养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在政府,参与主体是广大的农民,不转变小农思想?不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没有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芬时代的新农村建设只能是一个美丽蓝图,"三农”问题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除了有三怕之外,还有三盼:一盼收入增加,二盼环境改善,三盼民主管理,这是广大农民心中的"新农村”,所以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农民的诉求,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因为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未来我们国家要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整个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农民自身有没有产生根本性的转变才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五?启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的分析,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视角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业的现代化,基本目标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而主体与检验标准在于农民自身□因此,政策上的建议就是:首先,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一下几点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以及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其次,对于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拓宽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以及探索和完善新的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最后,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而主体就是广大的农民。
田柳,师博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