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邓小平与中国“三农”问题

2016-04-17 13: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莫过于‘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成为他整个改革和设计宏伟蓝图的起点。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不仅解决了20世纪后期的“三农”问题,而且对今后也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心系农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因势利导地推动了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整个农村改革的迅速发展,拉开了解决工业化时代的弱势群体--农民的生活问题的序幕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只要各届政府能像邓小平那样心里装着广大农民,就能赢得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


  1“三农”是根本,必须“踩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三农”问题,更多的是对农业的重要性有不同


  作者魏张丽艳(968-).女.辽宁彰成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綱臟法学硕士.主要“三农”问题及政府纖方面职顏。油如的具体阐述,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强调农业的重要地位。首先,大跃进失败后,邓小平提出了农业踩不稳,天下会大乱的重要观点。1958年的大跃进严重地冲击了农业,导致全国粮食紧张以及蔬菜供应紧张状况。1959年邓小平在讨论北京市市场供应问题的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提醒大家要把注意力转到农业上来:我们总的方针是把农业踩稳。过去没有踩稳,农业上不来,出口有困难,大城市供应紧张,人心不安。今后在对劳动力、运输等方面的安排上,凡是影响农业的,要照顾农业。


  其次,“文革”期间,邓小平强调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文革”使得农业与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针对这一情况,在1975年9月15日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不好,很可能拉了我们的后腿’。


  再次,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邓小平提出农业是根本这是对农业地位的新定位。1982年邓小平指出:要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983年1月,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到农业和粮食翻番问题时说: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这是对农业基础论的新发展。农业根本论更能突出农业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的重要性,而且把农业和与之相联系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形成一个整体,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来看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政府分别提出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首位和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的重中之重,这是对邓小平‘农业根本论”的丰富和发展。


  2发展农业,“三靠”缺一不可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刚刚经历十年浩劫、百废待兴的中国发展农业则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新时期伊始,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思想,即: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观点:农业问题的解决,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邓小平指出:从长远看,粮食问题很重要,要通过改革解决发展的后劲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策驱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无论销制度,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经济,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3年,我国粮食、棉花产量提前两年达到了1985年的计划指标。然而邓小平却没把发展农业的希望仅仅放在政策上,他早己把目光放在了科技上,早在1982年他就指出: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靠科技。他还指出要提倡科学种田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邓小平又着眼于新的问题,开始强调増加农业收入,提出:我们要増加农业的投资。在邓小平的关注下,我国的粮食产量分别在1984年、1989年和1990年三次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产量达到2.2312亿公斤。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然,除粮食生产之外的林、牧、渔等业也都有所发展。


  邓小平发展农业的思想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届政府不断地适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及给予农业优惠政策。1998年,政府结合利用国债、拉动内需増加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如农村电网改造、农村仓储粮库建设等。本届政府在2004年决定取消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对农业税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并承诺五年以后彻底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来促进农业生产,这是邓小平发展农业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


  3农村改革,从“猫论”到“两个飞跃”的变迀


  发展农业要靠政策,政策问题可以归结为改革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理顺农村生产关系。邓小平指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都是他立足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


  邓小平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猫论”是邓小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萌芽阶段。大跃进给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伤害,尤其是农业。大跃进宣布失败以后,中国很快进入治理整顿阶段。1962年他在一次讲话中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那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照我个人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比较好”。他借用一句四川读语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说: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由是家庭联产承包制麵还是改革农产品统赚于各种历史酬干扰,当时的中国并未出现人们期盼的情形。


  第二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一阶段,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地推动了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整个农村改革的迅速发展。从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当年在安徽的一个生产队,出现包产到户。这一举动在使这些农民吃饱肚子的同时,引发了一场全国的讨论。邓小平不负众望,1980年4月,邓小平首次明确肯定包产到户不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他强调说:在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同时,在邓小平的“不合法的使之合法起来”的思想指导下,1982年1号文件,第一次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全国农民吃饱饭的问题,也终于得到基本解决。


  第三阶段,邓小平的“两个飞跃”论,确立农村改革发展的未来方向。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针对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农业的“两个飞跃”的构想。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与当前农业发展形势相适应,我国还要在政策和体制上进行新的探索。1998年,针对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严重情况,加之粮食库存较多,所以政府出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2004年则针对粮食产量持续下滑,农民抛荒情况严重,为鼓励农民生产粮食,政府出台了对生产粮食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政策。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又给农民吃了一剂更加长效的“定心丸”,可以解决农民的长期投入问题。同时鉴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而承包期的土地成为这种转移的障碍,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只要各届政府对“三农”问题给予足够地重视,并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会不断探索并出台促进农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政策。


  4农民“吃饱肚子”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让“人民吃饱肚子”朴素的话语中,邓小平理论对民生问题的关怀可见一斑。他提出的第二阶段战略目标就是20世纪末使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当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政策,尤其是这一目标的难点一让农民“吃饱肚子”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更需政策的倾斜,加大支农力度。以往的降低农业税率、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及被邓小平称之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发展都促使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对此的贡献非常显著。以1990年为例,当年在乡镇企业中非农企业就业的职工为9028.69万人,占整个乡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1%。这不仅解决农村劳动力潜在剩余的问题,而且増加了农民的收入。所以,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农民的増收幅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増加,农民得到了较大的实惠。如1990年比1989年实际増长11%这在中国的农业史上是罕见的。新一届政府时刻不忘邓小平的实现小康社会的重托,适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指出其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出台给予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清欠进城农民工工资等利农政策,并把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农民土地征用不公问题写入宪法修正案,这无疑会成为切实増加农民的收入的有利保障。


  在现实中,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长期的历史积累,使得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和农村经济还很落后。因此,对于“三农”问题,政府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任务艰巨而繁重。我国己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种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概念也必然使9亿农民受益。以“勤政、务实、开明、亲民”的形象出现在人民面前的新一届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以人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充分的发挥。这不能不说是21世纪农民的福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