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2015-10-15 09: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当下农村地区的环境由于诸种因素而不断的恶化,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经济再发达也不能称其为新农村。所以,农村环境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亟待加以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现状;对策
  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有利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的妥善保护,因此,治理农村污染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化学品造成的污染
  化学品污染主要是指由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产品造成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 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使用农药量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一半。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低、流失率高,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工业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原来我们只是关注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但现在看来很多地方污染型企业有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搬出城区建到农村,这是不容忽视的。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在乡镇企业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此污染可想一些农村地区的污染状况了。
  养殖业造成的严重污染,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达30亿吨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视,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致使无害化处理率低,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边环境。生活垃圾由可被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和玻璃瓶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而大部分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还有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受城镇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影响,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原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十分令人担忧。
  (四)非环保的开发造成的污染
  一些农村地区大量开矿、挖河取沙、毁垦殖、围湖造田、毁林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利益,以牺牲农村地价,对本地区的矿产开采,使得大量土地退化、水土地质量下降,每年流失的地表土超过50亿吨。这不仅使得农地大量养份流失,同时,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的淤塞,也导致蓄洪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一些牧过度放纵,使得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人退的局面,甘肃民勤和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是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以及使用清洁能源,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生活卫生条件,另一方面在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应努力寻找“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制成有机肥等。二是加强环卫队伍和相关机构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三是对地处农村地区的企业要建设和完善污染处理设备。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比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对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开展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药指导,防止农民滥施肥料和农药;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综合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乡镇企业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对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已颁发《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等法规,但尚未见到一个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有完备规定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对各地农业生态建设也缺少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应加大保护立法的力度,建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制定具有强制性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利用促进条例》、《地下水保护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约束各级政府干扰环境执法行为等方面的法规。
  二是要特别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要在现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报告制度,要求有关地区和企业对排污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污染的环节向公众公开其环境行为、环境目标、环境计划和生产过程中逐步减少污染的方案选择,促进有关部门真正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三是要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境执法的问题,对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发展环保的工农业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意技术路线创新。解决源污染问题主要应该依靠发展生态农业,我国的传统和常规农业技术必须进行全面生态化改造。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农业本身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和大量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教育。
  其次,要发展环保工业。用发展工业的理论发展工农业对接产业。要跳出农业讲农业,跳出农村讲农村。农村环境问题表现在环境上,根源在于工业化、产业化、资源化程度不高。农牧业发达的地区,要围绕其资源发展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优势产业,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能可持续利用资源,促进乡镇企业进园(工业园),就可以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
  (四)切实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人民整体环境意识不够强烈,广大农村地区尤其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公开发布严重污染事件的信息污染带来的危害,而且应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二是应加大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开展环保教育,使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环保卫士,他们不仅可以在今后自觉维护环境,而且还可以影响他们身边的成人加深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是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经常性宣传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深入农村,结合农村生产,对广大农民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图片展览等,讲解生产、生活中的污染以及危害,努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是加强对农民群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出版部门应当充分运传方式、教育形式、传播媒体,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农村环境问题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农村环境问题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深化改革,力争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伟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2006,(1).
  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
  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