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2015-10-15 09: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提出来的一项重大任务。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程度。黑龙江省必须积极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渠道,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黑龙江省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黑龙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着眼基层、面向群众、与时俱进,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多年来,黑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三年间共补助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1078个。到“十五”期末,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基本阵地建设初见成效。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一批市、县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文艺演出场馆得到修建或改建。在大力发展市县文化设施的同时,全省继续实行了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和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十五”期间,省级财政共下拨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专项资金和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专项资金各1 000万元,一大批文化设施得到维修,300余个乡镇文化设施受益。
  2.服务农民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黑龙江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伴随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各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出现了由少到多、由临时申请到列入专项预算、由政府财政投入到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有关部门共投入34.4亿元建设“村村通工程”,使11.7万个行政村近9 700万农民群众受益。截止到2004年,95%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均可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近年来,新闻出版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支持有关“三农”图书的出版发行,共出版“三农”图书约2.6万种。文化部等部门安排1.7亿元资金,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着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由于各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投入渠道的不断增多,壮大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黑龙江省农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广大文艺院团转换经营观念,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群众性文化团体日益增多。
  二、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对策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则是整个农村工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义务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应该是由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免费教育。由于受到教育投入不足、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乏力,努力改变农村基础教育地位薄弱的局面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早在“七五”期间,国家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黑龙江省至今也没有实现。按照相关部门要求,文化事业经费增长应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全省不少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用于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农村文化事业的社会支持实际上处于缺位状态,文化事业发展滞后,部分乡镇甚至连个书店都没有,文化工作网络不健全导致了文化阵地功能发挥不到位,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决不能因为经济建设而忽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是一种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黑龙江省地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之上,土豆、大蒜等农产品极其丰富,全省应以土豆节与大蒜节等特色文化资源弘扬黑土文化。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具有特色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土豆节、大蒜节等特色文化资源,来大力弘扬我们的黑土文化,使全省的地方特色文化节重现生机。只有坚持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文化节才能真正地取得“圆满成功”,文化建设才能得到真正的推进。
  广大农民群众在享有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向往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村文化的主基调。为此,黑龙江省必须积极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渠道,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一,要在内容上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要在形式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根、结果。
  第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发展黑龙江省农村特色文化。其一,挖掘整理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各地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不断丰富“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各地的文化形象;其二,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其三,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荣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其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好各类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名村”、“名乡”、“名镇”。
  第三,改革农村文化运行的机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动国有文化单位为发展农村新文化多做贡献;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另外,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黑龙江省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同时,积极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努力创作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形式活泼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瞿振元,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缪景.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层思考[J].浙江经济,2006,(1).
  胡宝平.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1).
  陈文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6,(12).
  马桂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学习,2006,(10).
  陈始发.新农村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