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上博简《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

2015-10-05 15: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简 6~7(下引简文均使用通行字):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既塞於四海矣。

其中“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整理者已指出《礼记·孔子闲居》作“志气塞乎天地”,《孔子家语·论礼》作“志气塞於天地,行之充於四海”。简文“得既”跟传本“志气”相当,很容易引致误解,需要加以辨析。

整理者未明言“得”与传本“志”的关系,“既”则释读为“气”。现所见论着或释读为“德气”,谓“ 简文 ‘ 得气 ’ 即 ‘ 德气 ’ ,…… ‘ 得气 ’ 与 ‘ 志气 ’ 之 异 ,乃传本不同 ”; [i] 或释读为“志气”,谓“‘ 得 ’ 与 ‘ 志 ’ 声韵均合。典籍往往可以通假”;  [ii]  或释读为“得(志?)气”。  [iii]  虽然对“得”字的释读有分歧,但将简文“既”从整理者释读为“气”则无异辞。

整理者 又引《孟子·公孙丑上》“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 其爲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 ”,跟简文相印证。庞朴先生并进而提出:本篇简文“ 谈五至、三无、五起时,所孕含的志气说,正是孟子浩然之气说的先声”,简文中“这些个‘志’字和‘气’字,特别是它们能‘塞’於四海和四方的提法,若对照着孟子谈浩然之气的话题来读,便显得十分清楚而明白,顺理又成章;二者的源流关系,也一目了然,无所隐藏。”  [iv]  按:本篇简文讲到“气”的有“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 ”,“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 ”;讲到“塞”的有“ 无声之乐,塞于四方 ”,“ 无体之礼,塞于四海 ”。除去待讨论的“得既塞於四海”句,简文并没有其它真正讲到“气”或“志气”“塞於四海”或“塞於四方”的文句。因此,对简文“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的解释,还直接关系到将简文跟《孟子》所讲“浩然之气”“ 塞於天地之间 ”相联系的説服力问题。

我们认为,“而得既塞於四海矣”的“既”当如字读,释读为“气”不可信。下面略加阐述。

整理者没有提到,文首所引几句简文,其在全篇中的位置,跟传本是不同的。《礼记·孔子闲居》和《孔子家语·论礼》均位於讲“五至”之後,简文则位於讲“三无”之後。为清楚起见,不妨将它们都引在下面来看:

     《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曰: ‘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子家语·论礼》:“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於天地,行之充於四海,此之谓五至矣。’子贡曰:‘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民之父母》:“  孔子曰: ‘五至乎?物 之所至, 志 亦至焉。志之 [ 所 ] 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子夏曰:‘五至既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三无乎?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君子以此横于天下。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既塞於四海矣。此之谓三无。’”

这  两 种不同位置,到底哪种 更爲合理呢?显然是简本。今本《礼记·孔子闲居》和《孔子家语·论礼》跟简本的不同,则是由於错简而造成的。

简文“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刘信芳先生已指出“得”应读为“德”。

  [v] “得”、“德”相通古书习见,就以本篇为例,整理者已经指出,第 12简“屯得同明”,传本作“纯德孔明”,简文“得”就应读为“德”。“既”则应训为“已”,古书习见。本篇屡见的用来表示“气”的字作上从“既”下从“火”之形,跟本篇同样屡见的训为“已”的 “既”(如“ 五至既闻之矣 ”等)字字形并不相同。

简文“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德)既塞於四海矣”承“三无”而非“五至”而言,结合上下文看,其大意谓:君子以行“三无”而横于天下,其行 无声 之乐,不可得而闻;其行 无体 之 礼 、 无服之 丧,不可得而见。在他人之未闻、未见之中,而行此“三无”之君子,其德已经充塞於四海了。古书中类似用法的“既”字如:

《淮南子·原道》:“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毛者孕育 , 草木荣华,鸟兽卵胎。莫见其爲者,而功既成矣。”

《吕氏春秋·有始览·谕大》:“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  , 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汤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服四荒矣。武王欲及汤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五伯欲继三王而不成,既足以爲诸侯长矣。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名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矣已。”又《士容论·务大》略同。

《庄子·人间世》: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

同样用法的“已”字就更多了,如 《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是以人主虽不口教百官,不目索 奸衺 ,而国已治矣。”《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不必备举。

如依《礼记·孔子闲居》和《孔子家语·论礼》,“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德)既塞於四海矣”接於“五至”之後,则其与“五至”的关系不明,显然不如简本跟“三无”扣合紧密。所以我们说,简本跟传本的不同,乃是传本错简的结果。这几句既错简在“五至”之後,上下文意衔接不紧密,传本遂删去“ 而得既塞於四海矣 ”句中表示承接关系和语气的“而”字跟“矣”字,将“ 得 (德) 既 ”改爲读音相近的“志气”,以求文意的通顺。

还有,《礼记·孔子闲居》和《孔子家语·论礼》“正明目而视之”的“正”字很难讲,而且“正明目”跟“ 倾耳而听之 ”的“倾耳”也失对。按简文讲“五至”一段中有“君子以正”句,不见於传本。得简文以对勘,传本“正明目而视之”中这个莫名其妙的“正”字,显然正是来源於简文“君子以正”的“正”。简文“君子以正”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 (德) 既塞於四海矣 ”本来位於前後两处,而传本“正明目”相连,正是传本将“ 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 (本作“得 [德]既”) 塞乎天地 ”错简於上文的结果。

                               

  [i] 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 简帛 研究 网站( 03/01/09 ),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liuxinfang01.htm 。

  [ii] 何琳仪:《沪简二册选释》,简帛研究网站( 03/01/14 ),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helinyi01.htm 。

  [iii] 庞朴:《 喜读 “ 五至三无 ”  ——初读 〈 上博藏简(二) 〉 》 ,简帛研究网站( 03/01/12 ), 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pangpu01.htm 。

  [iv] 同注 3 。

  [v] 同注 1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