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从“背篼” 到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

2015-09-29 09: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近年来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促进农民增收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较多的因素影响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本文从“背篼”这一特殊群体着手,分析了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了促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提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背篼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能力
  “背篼”这一群体为贵州老百姓所熟知,在贵州,“背篼”群体主要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主要以背篓作为劳动的标志性工具,以出卖劳动力从事简单的搬运工作为主要生计来源,如:搬运建筑垃圾、生活用品、商品货物等,只需买个“背篼”即可上岗。在贵州各城市“背篼”随处可见,往往三五成群的聚集在某处等待用工者的传唤,工作随意性大,收入少不稳定且无任何社会保障。“背篼”只是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的一部分,由于这部分人群缺乏相应的文化素质及谋生的技能,就业能力差,因而进城务工只能以“背篼”这样简单而不稳定且无任何保障的方式进行劳作。其就业能力的现状是贵州省大部分农民工所面临的,即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就业无任何社会保障等,要促进贵州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就业方式的多种转变,就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就业能力。
  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系到贵州农民收入的提高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贵州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据贵州省劳动保障部门统计,从1987年至2006年,全省累计输出劳务人员900.89万,外出务工人员创造劳务收入达1000亿元,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贵州省已设立了52个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和教学点,开设培训专业30多个,累计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万余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贵州省有关部门还积极加强区域间劳动力市场信息沟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省劳动保障厅在沿海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了劳务管理机构,及时掌握民工情况,协调解决劳务纠纷和伤亡事故等。
  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其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央及贵州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关部门正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劳务输出,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贵州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但仍存在着较多的因素影响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影响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贵州省农村外出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大多是自发的转移。主要依靠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寻求就业机会,如依靠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打工。据贵州省劳动保障部门统计,从1987年至2006年,全省输出的900.89万劳务人员中,有组织的输出仅118.01万;2006年全省劳务输出78.88万人次,有组织输出仅9.87万人次。有组织的输出只占八分之一左右。如:贵州省在广东就业的农民工中,除少量是通过政府部门有序输出和定点劳务扶贫外,多数是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输出的。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不稳定性。
  2.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近年来贵州省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在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还存在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政府部门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缺乏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指导,对实现转移后的人员关注也不够,致使一些农村外出劳动力进城后在户口、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及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缺乏法律援助,迫使部分人又重新返乡务农。
  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发达,根据2005年第一次贵州省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省登记在册的劳动力转移职业中介仅有63家,从业人员942人。目前的中介服务机构从规模和管理上仍不能很好地满足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3.外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就业技能
  劳动力素质是决定其就业机会大小与劳务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我国的大中城市,90% 以上的岗位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的岗位要求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技工以上水平,其中有13% 的岗位需要具有中级技工的资格。据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情况看,贵州省乡村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2.8%,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和初中,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4.25%,初中文化程度占31.96%,而且外出者大多未经过职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致使90%以上的务工者不能进入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就业空间小,部分只能从事“背篼”式的体力运输及低层次服务等重体力、低报酬行业。
  4.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问题突出
  目前在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上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主体不明确,组织管理不规范。虽然设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但还不能起到统一规范管理的作用。由于组织培训的部门较多,多个部门各抓一块,培训难以从长远和总体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统一协调,技术和资金分散,形式、内容不一,缺乏有效的规范整合。二是在培训内容上,和市场对接不够紧密,造成脱节和重复。不能很好地分层次实施培训,培训的内容既不够系统。三是职业技术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是15天~90天,农民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师资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因此培训出的农民即使毕业了,也难以实现就业。
  5.就业保障欠缺
  尽管现在中央及贵州省对进城务工者出台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但城市面向农民高筑的壁垒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依然存在。农民工在城市里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地位,子女入学等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农村外出就业人群仍然是一个边缘群体,就业无保障,使得他们的权利出现了缺失。而且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存在着对农民工的歧视,导致农民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游离于城乡两地之间的“背篼”式民工。
  6.劳动力输出后农村突现多种社会问题
  目前贵州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夫妻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90%的农民工父母没有能力将其子女带到打工城市读书。据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6年测算,贵州省农村的“留守儿童”约在150万名左右,占贵州儿童总数的12%左右,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6%左右。贵州农村儿童老人留守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孩子学习不用心,甚至走上歧途。在农业生产、家庭事务等方面也出现了劳动力缺乏,导致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农业生产下降,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影响到务工人员的心理稳定,难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三、对加强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的思考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会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对其家庭经济收入产生间接作用。所以,加强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就成为贵州省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能力建设的必然。

 1.继续落实“阳光工程”,改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方式
  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阳光工程”在贵州实施以来,共帮助转移24万农村劳动力,共开展农村劳动力示范性技能培训27万人,涉及机械、电子、缝纫、家政等40余个工种。“阳光工程”在贵州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着培训质量、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影响转移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全省应继续落实“阳光工程”,改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方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规范整合培训相关资源。将政府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和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资源统筹起来,多部门合作,将其纳入全省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并整合全国劳动力转移网信息、各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2)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稳定的教师培训队伍,专职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工作,并定期组织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
  (3)增强培训的市场性及实践性。培训方式应着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及时调整培训课程,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服务。达到增强培训效果和提高外出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加强回乡创业能力培训
  由于贵州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外省劳动力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应大力拓展回乡创业的就近转移途径。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助于建设和谐农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加强回乡创业培训,政府主要应从资金和技术上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据统计2002年~2005年,贵阳市共投入180万元,扶助了600名返乡农民创业。各地农业部门,应帮助打工回乡人员选择当地优势种植和养殖项目,传授种养技术,讲授经营管理知识。让留守的劳动力致富农村,让出去的农民扎根城镇。据贵州日报报道到2006年底,贵阳市已有1.8万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736个,年创造经济效益8.6亿元,人均创收4.78万元,吸纳3万余名劳动力。遵义县目前也已有4000多名农民工回乡创业,其中有3000多人成了当地的养殖专业户和蔬菜、水果、药材种植大户,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3.创立贵州劳务品牌
  经过近20年的努力,贵州已成为劳务输出大省。但受制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技能等因素,目前还未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劳务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的劳务品牌,已成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点。例如:菲律宾女佣、英式管家等,都是世界知名劳务品牌。2007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首届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上,全国各地也相继推出打造成功的劳务品牌,例如:“扬州厨刀”、“徐州保安”、“泰兴小提琴制作”、“遂平家政”、“湖南攸县的哥”等。贵州省有关部门在加大培训的同时,应针对创立贵州劳务品牌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实施办法,加强不同地区的学习交流,做好贵州省劳务品牌的对外宣传工作,尽快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劳务品牌,为农民工制作“就业名片”,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4.加快就业能力培训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劳动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健全农民工培训相关法规。现有针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转业职业培训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权责不明,应尽快出台各项管理和监督法规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关系,加大监督处罚力度。重点建设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中教育、财政、就业法规建设,从法律上明确农村外出劳动力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5.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以及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减少因盲目性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而遭受的损失。农民工是弱势群体,没有有效的服务保障系统,在转移培训过程中其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为此应大力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例如:可在县、乡所在地设立劳动力市场大厅,或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农民定期发布用工和培训信息,让农民自己选择更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就业岗位,对农民参加招聘活动实行少收费甚至不收费。
  6.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的保障
  贵州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外的竞争优势均不足,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条件比较恶劣,一旦发生事故,由于其所处的相对弱势地位,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及养老保险等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和健全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及监督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为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琦:现状特点与制约因素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7)
  韩建民任崇强: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07(4)
  朱雪研:落实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嘹望台,2007(11)
  杨锦福:贵州劳务输出20年[J].当代贵州,2007(10)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阳光工程”三年助贵州2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7(4)
  黄晓:贵州劳务输出的问题及建立长效机制对策[J].贵州日报,2007(10)
  贵州省百万农村“留守儿童”引起社会关注[Z].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报道,2006(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