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农业、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却许多共同之处。这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国际化;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民的非农化、职业化、市民化。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历史命运
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农业、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却许多共同之处。这就是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国际化;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民的非农化、职业化、市民化。
一、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国际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社会,建立广泛的市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动力是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市场化的发展成就和必然结果。在市场化趋势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小,吸纳社会生产要素的能力差,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不容易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其他任何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风险。因此,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个特点更为明显。市场化过程尽管导致了农村的灾难和农民的痛苦,然而,农业、农村要摆脱弱势地位最终还要依赖市场化,市场化是农业、农村、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指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花肥化,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国际上衡量工业化实现的标准体系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这就是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的下降和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资本主义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带来的是高污染、高成本、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一般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农民收入长期走低、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农村落后凋敝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也要走现代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时发现,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经营农业的“农业企业家阶级”,这些企业家把农业产业当作工业来办,采取企业化的方式加以经营,从而促进了农业的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这是现代化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现代化也好,社会化也好,新型工业化也好,最后落实到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上,一定要有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生产组织形式,这就是现代企业化。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农业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过程,是各国农业按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双向流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
农业国际化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农业生产国际化;二是农业资本与技术国际化;三是农业市场国际化。农业国际化是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战略,绝不是权宜之计;是全方位地与国际惯例接轨,绝不是单纯的国际市场准入;是整体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单纯地出口创汇。
二、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里去?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解决。城市化是乡村向城市变迁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人口和经济力量向城市的集中,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以其先进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辐射、影响、带动着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化最终是惠及农村农民的,然而,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都要经历一些不幸的遭遇,在一座座城市崛起的同时,农村则日益萧条,在城乡一体化之前农村所承受的阵痛普遍是很残酷的。
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城市融合农村。“城乡融合”这一概念是恩格斯最早提出来的。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城市融合农村的结果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居民增加,农民减少,最终“消灭”农民,实现按照城市的方式来运转社会生产生活的城乡一体化。
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全人类的自由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结合,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人口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
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通过把人口更均匀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72年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不是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而是要实现城乡互补;互补不是消灭各自具有的特点,而是通过统筹协调,优势重组,消除二元结构的弊端和各种人为扩大的不平等。
三、农民的非农化、职业化和市民化
农民的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为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非农活动,农村价值观念转化为城市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多层面的综合转换过程。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会越来越少,那么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往哪里转移?只能是向二、三产业转移,也就是说,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去从事工业或商业劳动。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就是一个职业概念,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农业的职业化在20世纪已基本完成。法国着名社会学家H﹒孟得拉斯在其着作《农民的终结》中,对农民的职业化这种发展趋势作了详细分析和预测。而在我国,“农民”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职业。与其他劳动阶层相比,同为劳动者的农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是被当作一种职业,更多的意味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身份。“农民”身份让农民承受了许多不公正待遇,比如没有城市户口、在城市上学难、找工作难、受人歧视等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进行农民的身份变革,实现农民的职业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里去寻找更理想的职业。今天,亿万户农民虽然户籍表上还是“农民”,但是他们的实际职业已经变为工人、商人、手工业者甚至职业经理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快各项制度改革,采取种种措施推动农民职业化进程。最明显的是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向社会全面开放,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成为国家公务员。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不难看出,中国的职业农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将与日俱增。
在农业工业化、企业化和农村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农民变为市民,即农民的市民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农民的非农化、职业化是农民市民化的前提和基础,农民的市民化是农民非农化、职业化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