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南方中学,湖南 株洲 412002)
【摘要】文章从耕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出发,分析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及实质,探讨建立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思路,并从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构建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耕地资源的安全状态评价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耕地资源安全;指标体系评价;耕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 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4-0032-03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耕地是国家最基本的战略资源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工作,学术界也在不遗余力地探索耕地资源保护的途径、政策措施等,但目前对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安全评价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本文力图从耕地资源的内涵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耕地资源安全状况评价以及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耕地资源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耕地资源保护、耕地质量评价等方面,尚没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关于耕地资源安全的定义。人类利用耕地的首要目的是运用耕地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提供人类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其他生物产品,并在长期的利用中使耕地在自身组织功能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在供给人类稳定的粮食和其他生物产品的同时,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生存环境,形成耕地生态系统特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食物链,为生物多样性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还具有改变空气中物质成分构成、净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由此可知,耕地资源安全至少包含三层涵义:其一是数量安全;其二是质量安全;第三是生态安全。
(一)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
当前人类食物主要来自于耕地,所以从生物生产功能角度来讲,保护耕地数量安全是为了保存一定数量的耕地,保证“有地种”,是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粮食和其他生物产品的前提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一定数量的耕地也是耕地生态功能得已实现的前提。所以说没有耕地的数量安全,也就没有耕地的质量和生态安全。
(二)耕地资源的质量安全
耕地质量安全是加强对耕地地力的保护,提高耕地物质生产能力,实现其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保证种粮有收,尽可能的多收,是协调耕地供给的有限性和人类对耕地需求增长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的根本途径。同时,耕地资源的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也是相辅相成的,耕地资源的质量得到了改善,耕地系统的生态环境也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三)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耕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在开发利用耕地资源过程中,直接控制和影响了耕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是指耕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防止由于土地开发利用不当而产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使耕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健康稳定状态和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保障耕地生态系统提高其光能利用率和调节物质循环功能,使系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生态环境产品,满足人类对其物质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因此,耕地资源安全是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整合,只有三者均处于安全状态,才能保障耕地资源的真正安全。
二、建立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任何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即必须满足科学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概念清晰明确并且具有独立的内涵。
(二)全面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原则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典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因此,需要选择能反映耕地状态和能力各个方面的指标,同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较强的指标参与评价,才能够建立简化而有效的指标体系。
(三)动态性原则
耕地资源的安全性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设置指标体系时,必须采用相应的指标来标度系统的动态,将时间因素显性或隐性地包含在体系之中,使评价体系具有“活性”。
(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影响耕地资源安全性的因素多而复杂,有的因素可以通过定量方式进行计算,如耕地面积等。但也有许多因素及指标难以用定量,如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因此,进行耕地安全评价时应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
(五)可操作性原则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应尽可能地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应易于统计、量化和表述,以便评价结果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并且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三、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从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及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图1)。
(一)数量安全指标体系
1. 人均耕地面积。该指标最能反映耕地资源的安全状况。将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
阈值(人均耕地面积阈值指标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生活水平和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条件下,根据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而计算出来的能够保障国家或者区域耕地产品安全所需要的最低耕地面积)行比较,如果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大于人均耕地面积阈值,则说明耕地资源在数量上有安全保障。此值越大,说明数量越有保障。
2. 人均耕地后备资源量
这是反映耕地潜在供给能力的指标。人均耕地后备资源量越大,耕地的安全程度越高,耕地供给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就越强,国民经济的运营就越安全。
3. 耕地补充系数
这是反映耕地减少与耕地补充动态平衡的指标。耕地补充系数=耕地补充面积/耕地减少面积。耕地补充系数越大,耕地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就越高,反之安全性就越低。
(二)质量安全指标体系
1. 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对区内水热状况的再分配与物质的迁移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土壤和土层的发育,同时影响到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改良、机械化与土地利用的难易和效果。对于山地、丘陵、溶岩区的坡耕地的比例较大,地形地貌因素在耕地评价的各评价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在耕地质量评价中通常通过海拔、台面坡度、坡向来反映区域内地形地貌因素。
(2)土壤属性。对耕地来说土壤是其重要组成因素之一,耕地的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肥力水平,即土壤能够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以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命活动,决定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形成耕地质量的差异,它是耕地评价的最基本因素。反映土壤因素的指标一般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CEC、土壤障碍层次、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酸碱度与盐分状况、全N、P、K含量、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等。
土壤速效养分虽与作物生长及产量密切相关,但易受温度、水分、季节、耕作措施及采样时间等的影响,其含量变异性大,一般不选为评价因子。土壤的酸碱度、盐分状况对于平原地区耕地质量影响较重要,影响作物生长的生理环境及有效养分的吸收。在土壤条件中,土壤结构和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全N、P、K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此外,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等也受到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影响,故没有必要再选择这些评价因子。
(3)气候因素。在气候因素中,水热因子对生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温度与水分及其对比状况不仅决定作物的种类、熟制、产量和品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土地用途种类和发展农业生产中应采取的方向性措施,它是耕地评价的基本因素。反映气候因素的指标一般有:积温、降水量、光照、无霜期、湿润度或干燥度。
(4)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水文一般指地表水状况,水文与农作物之间是通过土壤建立起水——土壤——农作物之间的水分交换关系,是影响耕地质量与农作物产量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在干旱、半干旱、盐碱化和沼泽化地区,灌溉防洪排水等水文条件在耕地评价中起到某种决定性作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指地下水状况,它影响土壤性状和土壤改良的可能性与难易程度。水文与水文地质状况通常通过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来表示。
2.社会经济因素
随着人类活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着,社会经济因素应该作为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耕地质量评价的社会经济因素可以分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和区位条件。
(1)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农田基础设施决定着农业生产利用方式和强度,是影响耕地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主要是耕地机械化水平和耕地灌溉设施水平两方面。反映耕地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指标一般有:耕地平整度、田块连片度、灌溉保证率。灌溉保证率在我国是农田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之一。
(2)区位条件。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则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对耕地而言,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深刻地影响着耕地的管理与经营。距居民点较近、交通条件好的耕地由于田间管理和农产品及肥料运输方便,土壤肥力较高,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增大、交通条件的变差,耕地质量逐渐下降。
(三)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为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资料难以获取,所以选取物种多样性指标来评价耕地的生物多样性。在耕地区域内,物种多样性主要包括杂草、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它们可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公式来计算。
2. 耕地污染。耕地污染主要来自于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活动,其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农田。生态评价的因子主要有土地污染率,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
3. 耕地退化。(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坡地地表黏粒流失,其结果是表土砂粒相对增加,黏粒相对减
少,使大量的土壤有机质、氮素和其他土壤养分流失,引起土壤物理、化学退化。生态评价的因子主要有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面积。(2)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耕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主要评价因子有土壤侵蚀模数,侵蚀 (下转第15页)(上接第33页)面积。(3)沙漠化和盐碱化。沙漠化和盐碱化都会造成对耕地的严重破坏,从而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了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主要评价指标有沙漠化和盐碱化的面积、强度。
4. 制度保障指标体系。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耕地问题需要有相关政策制度作保障,因此制度保障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耕地资源安全态势。主要评价指标有土地政策完备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征用管制、基本农田保护率等。
四、耕地资源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发展方向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是资源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反映耕地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还要进行大量细致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值的确定。2. 评价指标体系加权赋值的方法研究。3. 部分指标的量化问题。如何把一些定性指标量化,如制度因素的相关指标量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4. 耕地资源安全等级的划分。在今后研究中,应该根据耕地资源自身的特点划分出适合于耕地资源的安全等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安全有效的利用耕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围绕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将成为相关学者今后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张士功,等.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家常通报,2005,(12).
朱红波.论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5).
王宇,欧名豪.耕地生态价值与保护研究[J].土地资源科技管理,2006,(1).
赵春雨,朱永恒.耕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
【作者简介】陈光荣(1976-),男,湖南益阳人,供职于株洲市南方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国土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