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

2015-09-23 10: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半个世纪的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50年过去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所发生的巨变。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新中国成立,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阔了宽广的道路,并已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一次大转折从1949年到1978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和农村演变为社会主义的农业和农村。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过挫折与失误,但中国农业和农村仍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第二次大转折是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农业和农村获得了更为突出的进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概括起来,这些变化有:
(一)农业持续高速增长,摆脱了农产品长期严重短缺的困境
中国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存在农产品供给困难,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79年以来,由于农业持续、高速地增长,这种局面已基本改观。我国农业总产值指数(不含农村非农产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如表1。
 
表1 中国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

   1949

   1952

   1957

   1978

   1990

   1997

   65.2

   100.0

   128.7

   206.2

   420.5

   692.5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资料整理。
 
这就是说,从1949年至199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5%,其中1949年至1978年,平均年递增3%,1978年至1997年平均年递增6.6%。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上。传统的农业是以粮食为主的结构,其它各业都处在从属的、副业性的地位。现在,在粮食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获得了更快的发展(详见表2)。
 
表2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当年价格)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1978

   1397

   100

  1117.5

  80.0

  48.1

   3.4

  209.3

   15.0

  22.14

   1.6

  1997

  24588

100

13867.0

  56.4

817.8

   3.3

7620.3

   31.0

2282.9

   9.3

 
资料来源:同表1.
 
农业的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均大幅度超过人口增长,使按人口计算的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详见表3),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各种农产品市场供应充分,自80年代以来,已陆续取消了定量凭票购买.
 
表3 中国主要农产品事物量的增长

总产量(万吨)

按人口计算的农产品产量(公斤)


   1950


   1978

   1997

   1950

   1978

   1997

   粮食

   13213

   30477

   49417

    240

    319

    402

   棉花

    69

    217

    460

    1.3

    2.3

    3.7

油料

作物

297

522

2157

5.4

5.5

17.5

   肉类

338

856

5152

6.0

9.0

41.7

   水产

91

465

3601

1.7

4.9

29.3

 

资料来源:同上.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走向全面繁荣
在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农村发生另一个巨大变化,即农民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兴起。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创办了各类乡镇企业,大大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甚至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非农产业比重日益增加。早在1987年,农村非产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现在农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产业(参见表4)。
表4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当年价格)

农村各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农村非农产业产值

亿元

%

亿元

%

合计(亿元)

%

农村工业(亿元)
农村建筑业(亿元)农村运输业(亿元)农村商业及饮食业(亿元)

1978

2037.5

100

1397

68.6

640.5

31.4

396.5

134.7

34.5

74.8

1996

88620.4

100

23428.7

26.4

65191.7

73.6

48426.3

6178.4

4408.2

6178.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有关资料整理
 
农村非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1978年至1997年,乡镇企业补农建农资金累计大1580亿元。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5%,占全国出口创汇的38%。可以说,农村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三)农民基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旧中国农民绝大多数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1978年为 134元,1997年已增至209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年递增6%以上。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5%提高到约40%。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从67.7%降为55%,农民的住房、衣着、日用品消费、耐用品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和储蓄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9亿农民绝大多数已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温饱问题,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小康水平。在普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政府一方面允许少数人和地区首先富裕起来。1997年人均年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农户约占总农户的 30%以上,其中超过 5000元的约占 5%。另一方面,政府以更大的注意力集中解决贫困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占26%降为占州,至2000年,可以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四)巳经初步形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取得土地改革的胜利,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的伟大历史进程。经过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基本建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在很大程度上照搬了原苏联的办法,并受当时“左”的思潮的严重影响,过急的合作化以及错误地实行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曾经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其基本点是:①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②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土地集体所有,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④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⑤坚持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6)坚持科教兴农;(7)坚持对外开放,引导农业逐步走向国际化;(8)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9)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10)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业和新农村为伟大奋斗目标,并分步骤予以实施。
正是依靠了上述基本点,中国才取得了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还不发达,离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的宏伟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我们要在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新思路。

二、发展新阶段
经过建国后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材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农业和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1952年为50.5%,1978年为28.1%,1997年为18.7%),而且将继续下降。这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已取得了显着进步。这种状况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农业重要性在弱化。实际上,这标志我国已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日趋紧密。在工业化初期,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供给农产品和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农业基本上是封闭或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系统。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农业已成为日益开放的系统,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结成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共存关系。在这个新阶段,轻视了农业,走片面工业化道路,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从农村经济看,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能持续增加,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总之,新阶段的特点是从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正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化。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待色。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正走进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在过去的50年、特别是前3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由于多种原因,与世界经济基本上是隔离的,相互影响较小,但这又是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开始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现在,农业和乡镇企业都日益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影响已越来越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处在关键时刻,加入该组织预期为时不远。一旦加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国际化的新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必须尽快适应这种新形势。
(三)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质变
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现在的情况是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很多农产品还经常出现“卖难”的现象,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在短缺时期,农业发展主要受资源约束,现在已转变为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制约。这就是说,我国农业已经达到能够稳定地解决国民温饱的水平。所以,农业不能再单纯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目标,必须把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到突出的重要的地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但在明确上述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从长期看,从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农产品总量还必须继续增长,以避免再次陷入短缺的困难。资源的约束仍然是农业发展的严重的限制因素,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在新阶段,农业处于市场制约和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力争高产、优质和高效。
(四)农业产业结构进人重大调整、优化时期
在短缺时期,我们在资源配置上不得不把主要力量集中在粮食生产上,以满足全国各地区的粮食需求,但其负面影响是难以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粮食的增产,农业中多种经营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现在,较普遍出现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大好时机。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大发展的背景。所以在新阶段,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农业将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化为现代产业体系。农业中水平方向的分工分业、农业专业化将迅速发展,农业中垂直方向的分工分业,包括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社会分工也将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体系。
(五)农村非农化的重大转折
农村非农化趋势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引起了农村的巨变,在新时期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变化:①农村二、三产业将进一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②农村工业将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增长方式将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农村工业结构与布局,要根据新形势做更为深刻的调整与优化;农村工业化要扩展到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③农村非农化必将引发农村的城市化;④农村就业结构方面,农业劳动力从相对减少,日益发展成为绝对减少;⑤农民的内涵将日益由农业人口与农村非农人口所组成,后者的比重将日趋增加。
(六)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以及资源投入的增加。毫无疑问,后两者在新时期仍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但主要的推动将日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无论是农产品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进和效益的提高,也无论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调整,都将主要取决于科技的进步。政策和资源的投入,也必然要根据科技进步的需要进行方向和结构的调整。
(七)增加农民收人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
增加农民收入历来是我们的目标。但在以往,农民收入主要是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福利问题,现在不同了,农民收入已经日益关系到农业和农村能否顺利发展,以及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问题。而且,过去农民收入的增长是和农业的增产几乎同步。农业丰收了,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了。现在,农业丰收了,农民不一定增收,甚至会出现减收;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农民收入问题,不再单纯取决于农业生产,必须把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专门研究。也就是说,新时期发展农业的目标和农村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增加收入。
(八)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剧增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已日益成为现实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资源短缺。破坏森林、滥占耕地、浪费水源、水土流失、土壤风化、土地荒漠化等现象,以及环境污染,不仅关系到子孙后代,而且成为关系当代的重大问题。在新阶段,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已成为根本大计。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前所述,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已经基本探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已初步形成,但不能认为改革的任务已经结束。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需要继续落实已经明确的任务和办法,还需探讨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农业和农村中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在新阶段,仍需十分重视发展道路的研究,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旺盛的生命力。
三、对策
在迈向 21世纪之际,如何面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概言之,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其目标是:至 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至 ZI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业和新农村。为此,我们的对策主要是:
(一)坚持从全局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
在21世纪上半叶,我国国民经济将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逐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将完成从落后农业国向较发达的工业国的伟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牢记: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此,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要正确处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实行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切实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二)稳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制度
所谓稳定,是指要坚持农村基本政策,这是经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农村基本政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坚持以劳动所得为主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三项制度,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的特征和特色。
所谓完善,是指在坚持上述制度的基础上,使这些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并且日益完善起来。这方面的问题很多。我认为在新阶段,要特别重视的是:
(1)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符合丰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能动摇。为此,要确保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逐步实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中的统一经营层次必须加强,包括管好用好公有的土地和其它集体资产,办好集体的企业(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集体经济组织,都要尊重承包农户的权利,并采取各种措施为承包户服务。
(3)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要支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乡镇企业,要集体的、个体的、私营的、外资的企业共同发展,要提倡相互渗透的混合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支持股份合作制的发展。
(4)完善分配制度,落实以劳动所得为主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从农业和农村的总体来说的,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形式的经济组织中,要采取相应的分配政策。总之,要调动劳动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从允许部分农民和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三)推进农业市场化
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农业市场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加速推进农业市场化,才能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l)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真正把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上。坚持市场调节,并不是不要国家宏观调控,这十分重要,不能盲目崇拜市场的自发作用,但也不能以宏观调控为名,恢复僵化的计划经济制度。
(2)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发展农产品初级市场,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发展各种流通方式。
(3)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引导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
(4)培育农民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要从保障农民温饱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结构。为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产销对路的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宏观调控保证两点:一是继续保证粮食的稳定增产和供给,保证未来人口增长高峰时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自给率直为 90%~95 %);二是保证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的增长,制止一切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短期行为。
(2)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分工,使原来居于副业地位的农业生产部门,成长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部门。农户、现代农业企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的社会分工,还必然会向纵向发展,使农业发展成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一销售体系,并与第二、三产业相互交织。我们要适应这个趋势,发展各种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继续推进农村非农化进程
农材非农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
(1)乡镇企业要适应新形势,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迈上一个历史的新台阶,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等。
(2)发展小城镇。小城镇的建立和发展还将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改进农村工业布局;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有利于我国城市的合理结构和布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哄而起,不能脱离经济发展需要而盲目发展,更要注意节约耕地和保护环境。
(3)转移劳动力。农村非农化过程也就是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国要成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就必须要改变靠大多数劳动力搞饭吃的局面。现在农村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富余的劳动力,成为中国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农民非农化过程,有赖于中国大中城市的继续发展,要合理引导农民向大中城市流动,但更主要的是,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六)依靠科技进步 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教兴农。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赶上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要迎接ZI世纪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要把这两方面的任务很好地结合起来。要继续大力推广现代常规的适用先进技术,使其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材的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瞄准国际科技革命的新动向,有重点地发展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高科技,借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新的质的飞跃。
为此,我们要坚持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相结合。
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我国农业、农村教育将得到优先发展。要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提高到普及十二年教育;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事业。务必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否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将会落空。
(七)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化进程
对外开放是继续发展我国大好形势的一个关键。面对农业国际化的新形势,中国应该实行以自力更生为主和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战略。一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相应地及时调整政策。一方面,要把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沟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农产品的出口,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另一方面,要迎接外国农产品的进入所引起的竞争。这将迫使我国调整农业结构和加快技术进步,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要研究新形势下农业保护的策略和途径。
我们要全方位地推进农产品、乡镇企业产品的对外贸易。要特别重视对东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八)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由于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环境、生态方面欠债很多,这不仅是危及后代,而且是已经危及当代人的严重问题。
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保护森林、保护草原、保护耕地和保护各种自然资源;要重视把生态技术和各种现代化技术结合起来;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建设投入;还要特别重视防止工业、城市有害物对农业和农村的污染。
(九)增加农民收人
一切措施,归根到底,要增加农民收入。否则,一切措施都会因失去农民的积极性而失效。这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在2010年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并要切实解决约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也是关系扩大我国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事。
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头等大事。为此,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发展农业和农村产业,不断扩大农民收入的来源,还要切实保护农民经济利益不受侵犯,制止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法行为。与此同时,还要设法拓宽农民非农收入的途径。当然,最根本的办法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重大方针。我们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