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韩振峰

2015-08-06 09: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即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①******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坚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两大基本要求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为统揽、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一、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提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论断,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前提下,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总体上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增大。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建设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系统性建设过程,推动这一建设过程快速而健康发展必须靠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更加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集中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一些地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从而引起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和社会追求目标的片面所导致的。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全社会确立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正是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我们党进一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战略要求。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上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着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就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性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机制、社会管理、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即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蓝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共同的主题要求。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主题要求都是强调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②。为了加快发展,它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也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为了有效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它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发展,从而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共同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本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或全球发展为代价。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共同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的根本要求。真正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其结果也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整体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统筹兼顾在方法论的角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把握大局,兼顾各方,促进东部、中部、西部的和谐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更加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第一,必须紧紧把握好发展这个主题。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把世界眼光、科学决策、创新精神与历史机缘结合起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发展机遇,赢得发展优势,扩大发展成果,实现发展目标;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无论是推进科学发展还是构建社会和谐,都不能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第三,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重点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第四,必须认真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推进我国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党要实现领导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历史使命,就必须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党的建设问题时强调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④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时代要求》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6BDJ021)
  注释:
  ①②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