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执政的共产党提供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信念,使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了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国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开拓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外社会主义;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转折时期,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的理论和实践。由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等因素所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然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毕竟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成为当时苏联面临的首要问题。可见,对落后国家来说,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任务尤为重要和艰难。所以,在列宁看来,“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容易的”,“而要把革命继续下去,把革命进行到底,却要比欧洲各国困难”。由此出发,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着重批判了不顾“落后”国情,离开生产力发展而空谈社会主义,并急于“过渡”的“左”倾错误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为此,他提出并实行过一些卓越的思想和政策。可惜他过早地逝世,未能探索出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行途径。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未竟事业。实践已经证明,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谓斯大林模式,在巩固苏联,打败法西斯,支援世界革命等方面,确实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尊重历史的人所无法否定的。但是应该承认,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不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重工业的片面发展严重抑制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大量资金和人才集中于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匮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采取粮食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等措施,使广大农民承担过重的“贡税”义务,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和农产品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苏联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这些精辟论断是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普遍意义。
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革命导师早有论述。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指出,在改进和完善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形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改革究竟改什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谓体制就是具体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根本制度,也有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体制,以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些都是好的,必须坚持。但是具体制度中确有不适合或不健全的,必须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不可能在创建之初就那么完善和健全。调整和改革具体制度正是为了维护、巩固和完善根本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绝不是借口改革,改掉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改革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邓小平同志讲:“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首先,应当看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交流与合作的一面。
过去在“左”倾思想的支配下,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犯过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一概骂倒的错误。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资本主义发展三百多年,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上的成就,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概视为姓“资”。加以否定排斥,而应继承利用其积极有用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他提出了“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着名公式。这里,列宁创造性地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当然,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优越,它必将死亡而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远的历史趋向问题,而不是现实问题。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两种制度竞争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态度,学会与它长期和平共处,善于学它之长,补己之短,以壮大社会主义。
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处于世界上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制与剥削,追求个人私利和超额利润。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不可能有单纯的友好与无私的援助,只能争取互利。 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随时警惕,不要受骗上当。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因此,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在国际上资本主义无时不在想方设法反对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以恢复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是它的阶级本性决定的,要它不反对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抱任何幻想。历史上资本主义一贯使用武力威胁与和平演变两手对付社会主义国家。一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东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同西方帝国主义进行各种形式斗争的历史。在我们强调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
世界社会主义从产生起就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一百多年来它经历了从高潮到低潮,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过程。二战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辉煌期。然而,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运动逐渐出现了向低潮转变的趋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自产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折。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还能不能存在,社会主义事业还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运动还能不能重新走向振兴,很多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也借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谬论,断言20世纪将终结社会主义的命运。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转折时期,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走什么道路,其作用和影响就更加突出,它不仅关系中国自身的前途,而且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的方针,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并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阵地,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顶住了冷战后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岿然不动。这就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因为在某些国家遭到挫折而失败,它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光辉的发展前景。这对于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和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从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邓小平多次讲过,我们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他在1989年9月明确指出:“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兴起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近15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但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运动一开始就一直作为关系整个运动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存在着。在这方面有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一是以历史条件改变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用经典作家的本本来规范现实,按图索骥。这两种倾向的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其错误实质是一样的,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去探索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正确解决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也认为,马克思毕竟已逝世百余年,列宁逝世也已几十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没有这条思想路线,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态度,就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各国共产党人都为这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供了经验。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有一个如何对待外国经验、外国模式的问题。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最突出的教训不在于忽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而在于长期存在着把某一国家的经验、模式神圣化的倾向。实践反复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不成功的,即使某一经验在某一国家可能是正确的,也不一定符合其他国家的实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挫折,与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包括建设和改革的模式,有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认识到:“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于别国的历史、环境、经济文化条件等等,这是每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客观基础。因此,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要冲破旧的曾经被误认为是社会主义固定模式的束缚,建立一种立足于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除了需要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这一精神武器外,还需要有物质力量的支持,即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则历史地成为复兴的关键。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且昭示着建设社会主义具体模式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讲,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从实践上看,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规律,这已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它们相互借鉴,共同探索,必将迎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