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展现了资本主义不断向社会主义趋近的事实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为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面激化,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列宁主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从物质生产转向智能生产,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依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而缓慢发展,对社会发展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自然科学从观察和搜集材料的阶段过渡到认识自然的结构和变化规律的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不断变革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式。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理论是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出现了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文学游记的幻想到18世纪明确的法律条文,再到19世纪初的理论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还处在与封建主义并存并受制于封建主义的历史阶段,可以说是封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还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从封建主义的母体中摆脱出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社会主义思想家还不能达到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批判资本主义,构筑理想社会的材料还不能从现实中得到,就只能从头脑中勾画未来理想社会蓝图,“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即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机器大工业使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基本阶级。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阶级分化加快。旧的封建贵族、手工业者和农民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和斗争日益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三,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自然力代替了人力,扯平了劳动者在体力上的天然差别,奠定了劳动者在体力劳动中的平等地位,使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实现人的平等的希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平等提供了条件。以上三点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机器大工业的客观性是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考察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列宁主义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了以电气化为先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由于电力代替了蒸汽成了机器运转新的动力,大大加速了生产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垄断的产生。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直接的社会结果就是垄断组织的出现,从此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在资本主义变为资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经济上的基本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垄断组织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带来的重大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的私人性向社会性转变。在垄断组织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了这样高的程度以致于私有制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个人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仅仅限于对生产的监督权和经济活动的受益权,失去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垄断组织为未来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做了准备。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预示着政治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资本主义的政治权力开始由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镇压职能向主要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管理职能转变。圣西门关于社会权力将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的预言开始有了现实的基础。“政治学就是关于生产的科学,也就是目的在于建立最有利于各种生产事物秩序的科学。”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管理,为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经济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从政治上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做了准备。三是,生产的民族性向全球性转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本从其宗主国向国外输出,使资本主义走向全世界。资本的对外输出和扩张引起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瓜分世界的斗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消失,而且由它派生出来的三大矛盾更加尖锐。
总之,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垄断组织从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做了准备,使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了直接实践的条件。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不是建立在垄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但垄断组织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体现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人类共同的社会财富,必将为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社会主义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现实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从物质生产向智能生产转变,显示了劳动平等向人的平等的发展趋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就在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机器大工业对人的体力劳动差别的扯平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客观性。机器大工业的建立预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实现人的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而作为在机器大工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结论还具有局限性。首先,在人的脑力存在重大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其次,在人的劳动贡献存在重大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人的平等,如何使人“各尽所能”;再次,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本身就是生产力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以脑力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基本形式为条件的。因为只有以创新为核心的脑力劳动才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20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规模空前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消除人们在脑力方面的差别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以人的平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微电子技术为消除人们在脑力方面的差别提供了条件,是因为电脑代替人脑去工作,就像机器代替人劳动一样。正像机器技术可以扯平人类个体之间在体力方面的差距一样,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持续发展,人脑的博闻强记及耐久工作能力,将被电脑取代。那时,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主要是创新思维。这样劳动者在脑力方面的差距将进一步扯平,从而使脑力趋于同等。因此人类确实看到了在脑力趋于同等从而消除脑力方面的差别的希望。但脑力不同于体力,机器可以完全代替人的体力,而电脑却无法完全代替人脑,尤其是在创新思维方面,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人的创新思维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而且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共同职责,能否实现人们在脑力方面的平等,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各自领域具有创新的思维,就成为实现人的平等的关键。随着社会普及教育的水准逐渐提高,当人们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的时候,他们脑力就能得到同等程度开发,人们在脑力方面的差别将趋于同等。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已出现了从物质生产向智能生产转变的趋势,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企业,能使目前的生产方式从刚性生产(即生产产品不易变化)转为柔性生产(即生产方向能作灵活性变化)。柔性生产是采用计算机作为自动控制手段而形成的。如需更换产品的品种只要更改软件的程序即可。当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人的平等的美好理想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克服了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加以把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