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而且创造了中国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五个结合”上:把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要义与依据时代特点、本国实际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突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坚定不移推动改革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推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走自己的道路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走好中国道路,同时也可以给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学界从不同层面概括中国经验,但从世界社会主义视角来阐释的还不多见。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即“五个结合”上总结中国成功经验。
一、把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要义与依据时代特点、本国实际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
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起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那么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呢?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要义又具有鲜明中国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为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尤其是为一切被压迫阶级和民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鸦片战争以来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中看到了实现民族解放的希望和出路,经过反复比较、鉴别和尝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产物,它产生于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这也决定了其他国家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时不能照抄照搬。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具体运用有着不同的特点,时代的发展变化也要求有与其相符合的内容和形式。作为最早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发展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使苏联步入现代化国家。但可惜的是,苏联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僵化了,在改革后期又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要义,致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这是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
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而言,在革命和建设中直接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和结论,事实证明是不能成功的。客观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实际,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把握住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一是认识到革命是时代的主题,要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就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二是立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在科学把握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和人民没有经验,所以更多地借鉴了苏联模式。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展开,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党和政府为克服这些弊端,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进行了许多尝试,也提出一些创新见解,但总体上没有突破这一模式。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既着眼于中国现实,又放眼世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根据时代条件和本国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体现在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把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在推动一个个阶段性目标达成中逐步实现着最高理想,取得现实目标和最高理想的统一;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鲜明地将这三者统一起来,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实行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顺应并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中抓住发展机遇,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致力于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创新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等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要义也以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内容和形式得以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了怎样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以实现一切人得到解放为最高价值追求,反映了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目的,同时又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上,是人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原则和立场,在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二是依据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全面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列宁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为立足现实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那么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5)在这里,马克思看到了社会主义要实现的最重要、也是最具根本意义的两大发展: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我们要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创造出发达的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也才有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一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毫无疑问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这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的根本区别,因为在其他社会条件下,往往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由联合起来的个人组成的真实集体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最有利于每个人发展的方式促进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现实。而人作为一切社会生产的主体,是最基本、最积极的要素,人本身的提高和发展将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的需求也从生活保障型转变为成长发展型,对教育、收入、医疗、环境等更方面有了更多期待,希望生活得更加美好。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期待,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8)。原来粗放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合当今中国,我们现在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一方面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做大蛋糕;另一方面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注重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不断促进生产力和人的发展、朝着全体人民获得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这是党带领人民从事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也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推进的历史过程,需要共产党人不懈为之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生动诠释了推动生产力与人的发展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重要意义。一是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一心一意、踏踏实实谋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任何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搞所谓的“跃进”,历史证明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把发展生产力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允许和支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出丰富而又高质量的社会财富,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将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目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变化也体现出阶段性。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人民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发展首先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注重发展的数量。现今,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充分发展,更注重实现社会公平,努力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达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党和政府以是否有利于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判断一切政策和措施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三、把突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坚定不移推动改革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还要求社会主义不断变革。如何既能有力地推动改革,又能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成功经验,既突出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动改革,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决定作用的部分。”(9)中国共产党就是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有着强大的组织力量,统一全党意志,同心同德为实现党的目标团结奋进。在中国,办好自己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发挥党的作用,党从成立以来就注重自身建设,把党锻造成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随着党的长期执政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党自身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弱化党的领导、削弱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更多挫折,什么时候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就会更有力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有了坚定的道路和目标引领、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既有总体发展战略,又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划和目标,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创造了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了党的领导,加大了管党治党的力度,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了,干劲也更足了,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非凡成就。2020年伊始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进一步彰显了党的领导的巨大优势。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抗疫工作有序展开,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被调动起来,一批批医疗队伍不断开赴抗疫前线,各种紧缺物资迅速调运武汉,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勇当先,广大人民团结奋战,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发展和国情变化,不断推动改革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1949年后,我们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点,适应了当时迫切需要提高国力的实际要求,但也存在着严重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忽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作用等,使整个社会逐步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为了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就是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开放就是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往来,开阔眼界,学习其他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以及体制机制的变化,人们的行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村包产到户的推行使农民有了个体自主权,从而迸发出巨大生产热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民以独立经济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不断涌现,追求合法财富成为一种光荣的事情,社会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使人民从封闭保守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事物,勇于做出新的尝试,人民也从对国家、政府、上级、单位的依附中转变为日益受到规则的制约和支配,而这对一个社会保持生机活力尤为重要。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总体而言,在中国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同向发力、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展开的。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曾指出:“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10)习近平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正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党的领导,保证了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社会发展虽有波澜,但总体上改革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保持稳步前进,没有犯颠覆性错误。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正沿着增添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方向稳步有序推动,既有效把控住改革的节奏,防止改革的失序和混乱,又激发起社会发展活力、集中力量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更好地坚持和改进了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并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通过深化改革,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制度也逐步完善起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第一位,以加强完善相关制度的形式一方面确保和强化党对一切工作和改革的领导地位,把党的领导切实落实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对建立和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各项制度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也将推动党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这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推进改革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推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组织起来,团结组织起来靠什么?邓小平提出靠理想和纪律,从更广义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思想和制度。思想和制度是影响人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要突出思想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要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思想观念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脑、人通过思维过程对其进行“改造”的结果。而思想观念一旦确定,就会成为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强大力量,成为人们行动的先导,人们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决定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做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武装人民头脑,用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创伟业。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面对党处于农村环境、农民思想意识影响党的发展的现实,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党性修养,把全党的思想都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上来。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人民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政治觉悟。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思想宣传和教育及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门打开,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起来。西方国家用所谓普世价值来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渗透性。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迷信西方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在改革中逐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在中国,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有一段时间也曾出现了政治思想战线上软弱混乱的局面,但中国共产党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行动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了由意识形态斗争带来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种媒体对我国的思想和文化渗透更是无孔不入。互联网具有弱控制、多元化、虚拟化等特点,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更大挑战。党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方面不断提升我国主流思想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与解决人民、社会、国家和世界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另一方面牢牢把握主流思想意识的领导权,加强思想教育。就党内来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宗旨意识,筑牢信仰的思想根基,并推动党员干部将理想信念付诸具体行动,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就国家层面,在全体人民中宣传主流思想意识,尤其在教育领域从娃娃抓起,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以越来越接地气的内容和形式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在社会舆论层面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将对主流思想的信仰注入每个人的心灵。
思想建设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引领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制度建设则着力发挥制度在社会发展中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作用,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活动的有序展开及发展目标的实现。制度是在人民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代表着共同的利益,具有普遍适用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其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为人们的合理预期提供了保障。1949年以来,新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制度和法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中国历史上人治传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有些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存在着各种特权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极大破坏,发展到“无法无天”的程度。吸取“文革”的惨痛教训,邓小平把制度建设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12),认为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才能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和法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把“依法治国”与“全面推进”紧密联系起来,将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研究主题,将制度建设引向更高发展阶段。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推动制度和法治建设,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法律,用制度和法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和制约权力,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谋利益。就党内来讲,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就整个国家来说,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法治体系,国家治理不断走向制度化,并推动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及时制定和完善。随着制度和法治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有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概言之,团结组织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系统,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是这个大系统中两个最重要的子系统。思想建设重在从思想上说服人,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提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解决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制度建设重在发挥制度规范作用,在制度和法律面前人人一律平等,没有特权、没有例外,保证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行为的统一性。二者结合起来,同向发力,将有利于从根本上将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思想建设需要制度的刚性力量来规范和约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坚持和完善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一方面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推进思想和意识形态建设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制度建设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成效离不开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进行制度规范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明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增强制度意识、法治意识。二者实现软约束和硬约束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对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在国家治理层面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同向发力亦很重要。这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并将二者统一起来提供了经验借鉴。
五、把走自己的道路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定律,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因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同时,学习世界文明成果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中,在很多时候没有把独立自主探索与学习世界文明成果统一起来而遭遇巨大挫折。总结我们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植根于中国大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并以虚心的态度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走自己的路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重大创新。
每个国家历史发展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背景不同,所形成的生产力基础不同,决定了各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可以借鉴别国的做法,但不能照抄,而是从各国具体实际出发,依靠各国人民自己来探索。中国的事情也只有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好,依靠别的国家来帮助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既靠不住,也不现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年轻的共产党人曾因过分迷信苏联经验而使中国革命屡屡受挫,现实教育了党和人民,从内心真正理解和接受了延安时期确定的实事求是原则。党领导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在关系立场原则的问题上绝不退让和含糊,而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则灵活处理,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不断壮大自身力量最终取得胜利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认识到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党带领人民开始走上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等原因,走自己的道路遭遇了坎坷,但党领导人民始终保持独立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关系国家利益的原则问题上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不在任何国家面前卑躬屈膝,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从“文革”走出来的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选择:继续走传统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老路不能走。走西方发展之路?这条道路也走不通,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又如何将西方的东西直接搬过来?如果真要搬过来,中国就丧失了独立的立场,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老路不能走,西路不能走,中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攻克一个个难关,经过几十年摸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建设成功之路。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掷地有声地说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经验,又有明确的现实指向,体现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源于现实发展的需要,是党和人民经过千难万险摸索出来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我们从事的事业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精神,对我们所走的道路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勇气,以真正独立的精神不断拓展前进道路,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条道路不是民族主义的道路,那是狭隘的、没有出路的,而是以虚心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有着共同的追求,在各国人民不懈追求中,聚积了丰富的文明成果。这不仅是各国的文明成果,而且是反映人类进步的共同成果,各个国家都应该学习借鉴。毛泽东把学习别的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和一切真正好的东西作为我们的方针。邓小平提出,外国有益的知识、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等我们都要学习。习近平也认为,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动地向世界各国打开国门,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有价值的东西。学习和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技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都离不开对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可以说,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在这种借鉴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和走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说走自己的路、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走入不同文明,勇于与世界顶级水平对标,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启发自己的思维。中国文化也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互鉴中不断得以提升。
既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学习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又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独立自主地探索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如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有一段时间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我们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予以排斥。1978年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眼界也逐步开阔起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认识到市场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同时,又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如果任其发展,会出现无序竞争,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社会环境,规范市场体系,为各经济主体发挥作用做好服务,并加强对资本发展的监控,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体现出鲜明的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和底色。再如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亦是如此。我们充分认识到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这些都是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地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民主,西方比中国发展得早,西方国家就以它们的民主标准对中国的许多做法加以批评和指责。党和人民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受西方话语体系的蛊惑,明确中国发展的是符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概念,绝不走西方的民主道路,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动民主法治建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各种合法权益。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是由中国人民自己来选择。西方国家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行它们的民主,历史已证明是不成功的。这些国家并没有走向真正的和平、民主,而是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饱受疾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走自己道路的重要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外国的一切长处都应该学习,但不是一切照搬,而是以我为主、批判地学习吸收,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东西。习近平也指出:“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13)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合作中,中国人民也将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更加客观的视角对待和吸纳世界不同文明成果。
总之,中国既积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走自己的路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这既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蕴含着普遍的意义和价值,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作者简介]刘芳,女,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