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023-12-07 2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同时也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继承吸收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批判继承


  作者:臧延芬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自从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特别是那些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国,经受着更为激烈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近百年以来,中国也一直被现代化与历史传统的矛盾问题所困扰。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首先,认识“传统”的内涵。传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传统中的“传”是人类历史的延伸、延续、承袭。传统中的“统”是传的精神整体。古人是在前人所创、主导人伦、后人继承的意义上理解所传之统,把“统”作为文明与发展的方向。把“传”与“统”的含义结合起来,传统就是人类生活中前后相继,主导人类文明的文化灵魂与精神整体,是在历史进程中延伸着的思想纲领和生活主题。


  其次,认识“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二是制度文化层面;三是观念文化层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它一方面是指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欧美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指这种欧美现代化对于世界进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回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洋务派”主要是从物质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要是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出发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就是从观念革新的层面上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表明,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由于外患频仍,国人一直没有时间对现代化的全部文化内涵做出从容的反思和认真的总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又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人们最先把现代化理解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毋庸讳言,“四个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仅仅着眼于“四个现代化”,还是停留在器物文化的层面上。改革开放后不久,国人认识到,要真正在现代化的建设上打开局面,关键是要进行体制改革,所以相继开始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第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建设并非仅是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数量的增加,也并非仅仅是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总产值的增加。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由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建设诸要素组成的宏大系统工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子系统。


  第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赖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现代化实践要通过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具有民族的特点,从而为全体国民所接受。总之,一切民族与国家的现代化都以传统为前提,一切现代化都不过是创新和发展了的传统。传统文化只有以现代化为目标,向现代化迈进,才能作为活的传统而存在,即一切传统都是潜在的现代化,一切现代化都是实现了的传统。


  第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还是一种接力关系。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深深地打着文化的烙印。没有文化上的觉醒和进步,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每个人,每个民族,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所以说,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现代生活。通过传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也推动着传统的变化。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是在参与民族文化的接力赛,进行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力。


  四、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


  传统文化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即使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正在或已经发生变迁,其中必然糅合了现代因素,因而,对传统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的综合。


  (一)要有选择地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现有的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积累的成果。因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新文化则是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延伸。首先,要坚持历史的方向,即使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自身历史的限性;其次,要用现代科学观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不是机械的复古,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


  (二)结合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注入近代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个性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统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本文来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