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的内容
1.自强不息的民族进取精神。自强不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基础,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华儿女发扬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精神,如应用就义的女英雄刘胡兰,乐于助人的雷锋等,正因为这种精神,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了民族的解放与社会的和谐。
2.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和谐是一种均衡,协调的体现,但是和谐不能消灭差别,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承认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实现和而不同的最高追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3.以义为上,重视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义代表了仁义道德,代表了做人基本。义和利是一对矛盾,人们在追逐利益是,必须考虑是否符合义的标准,义是公利,如果人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就违反了义的标准,受到社会的排斥。
4.民为帮本,民贵军轻的民本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早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即提出了精辟的理论,以人为本是历朝历代发展的主题,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即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理论归根结底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梦,当代的建设需要以人为本思想,只有坚持民本思想,才能不断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要全体建设者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核心为自强不息,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只有全面坚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和谐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至高追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求同存异,差别是不能消灭的,绝对的稳定与协调也是不可能的,通过传统文化中和谐的精神,才能合适地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3.义是传统文化之魂,是中国道德文化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如果贪功冒进,过于功利,本身是对“义”的违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亵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义”字为先,义大于利,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更为严谨,更具原则性。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农村,由于中国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但是中国的精神核心在于农村。习总书记进行新农村建设是做出以下讲话“中国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之载体,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根。作为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模式,中国文明之根不在城市,在乡村。其次是中国农村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劳动力,而且在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规避风险上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坚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传统文化精神注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全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上到领导,下到普通人民,都必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新问题,不回避,努力解决。全民都应鼓舞斗志,投身于建设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类问题,只有不放弃,努力处理相关问题,才能实现最终的成功。
2.发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民族精神。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求同存异的重要外交方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融入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在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到领导,下到实施者,必须放平心态端正态度,用友好的态度对待人,用实际的行动说服人,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3.全民端正态度,义字当头。在利益的诱惑下,站的住脚,稳得住底线,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民族大义而奋斗。新农村建设过程需要进行各类工程项目,其中难免有贪腐行为,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必须完善自身能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利益面前坚持底线,公大于私,坚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树立民本主义思想,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为人民谋福利,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群众认真仔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使群众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官民一体,从而实现更好的建设。“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丰富自身“乡愁城镇化”理论,将坚决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铭记心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坚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知礼明礼,树立民本思想,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鄧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作者:张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