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浅谈传统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2015-08-17 12: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乡村社会文化 变迁 契机 新农村建设
  [论文提要]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具有自然的情态和笃定的特质。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传统乡村社会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文化的健康变革提供了契机。

  一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具有自然的情态和笃定的特质,以至于许多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者把中国称为“乡土中国”。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乡村文化在内容和特色上比中国更丰富多彩,更具生命力。这种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命力可以归结于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制度。但是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从来没有停止过,观念形态文化的变迁和社会变迁应该是同一个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当然不是从今日开始的。只是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传统乡村社会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机。现代化浪潮使得农村的经济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几千年农业文化的血缘日渐断裂。农业耕地面积在急剧减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就业不足而不得不流入城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艰难,农业教育严重失衡,传统的风俗和价值观由于物质和精神的背离而正在遭到质疑……,这使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乡村社会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为了城乡发展平衡,为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提出来的。
  二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个“自然的”也是个“强制的”过程。这种表面看起来是矛盾和“悖论”的情形,是由于人类文化特定的自然的社会遗传方式和外在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自然的”是说人类和动物界相比,不但有着共同的生理的遗传方式,而且人类还有着特定的区别于动物界的“社会文化遗传”方式。正是这种社会遗传方式,才使得人类能够承接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代一代的“自然”超越;这种“强制的”是说,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受着“物质”的强制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观念形态文化的变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来源于其变迁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文化的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一部分,社会变迁过程也包含了文化的变迁过程,尽管变迁的速度和规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变迁图景”。另一方面,这种变迁的动力来源于物质和精神的“互动式平衡”,或者说二者发展的“和谐”,也就是说物质文化要求精神文化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就必然会造成当外面的“强势文化”能够取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时候,“弱势文化”就开始审视、怀疑自身的力量,从而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下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也许更多的是受“物质力”驱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过程使得城乡之间在“物质”的发展上出现了“严重失衡”,使得“城市场域”的文化日益表现出强势,而“村庄场域”的文化则日渐衰落。
  由于强弱文化地位的形成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这就使得当今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内容上,有个“整合”问题,它既要突破传统,又要融合外来的新东西;在目标上,可能会表现出“浮躁”和价值追求上的急功近利;在过程上,可能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变迁的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文化的健康变革提供了契机,把握好这个契机,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是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
  文化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动力。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引导各种市场主体进行开发,一方面生产出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要努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保健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通过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和水平,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景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