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核心价值观策略方法构建应对探究论文(共5篇)

2023-12-06 11: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探究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造者和接力人,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院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行动指南,成为内化为心,外化为行的准则,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中坚,是民族的希望。在当下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文化碰撞和各种社会思潮滋生、侵入、蔓延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方法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必须从社会系统观的多维视角,进行合理的路径选择,并把多种路径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深入探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这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更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职责。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目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使社会价值取向、发展方式上复杂变化并呈现矛盾状态。高职院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价值判断力。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24字高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根脉,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提升。我国发展正经历激烈的变革,思想文化多元化,为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社会中凝练共识,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学生达成政治认同,并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形成文化自信和价值观信仰的共识。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变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处在青年时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固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更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大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时期,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明形态共存,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交融。坚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用集中反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理想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民众,成为统摄民心的主流意识形态。践行核心价值观重点是大学生群体,高校围绕核心价值进行德育活动,将其贯穿德育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成为核心价值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学校在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功能,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大学生群体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完成时代使命,是高职院校德育面临的一项政治任务和时代课题。


  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術型人才,而仅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只是职业教育低层次目标。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还得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约束教育对象认准职业教育的价值、把握成长的正确方向、构筑起精神家园。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理论素养去提升自身修养,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育的三位一体,使得培养的我们人才不仅具有劳动技能,而且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作用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面,其意识形态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确立的今天,要让党牢牢掌握高校德育的主导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高职院校德育的主体地位来建设。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与特征;深入探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如何创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范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作用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把握方向和明确定位的理论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导向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明确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功能,规束大学生的理性价值追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驱动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功能,归整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兼容并蓄,把握主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培育和践行应紧紧围绕如何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精髓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来实现社会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三部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网络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本课题尝试构建教学路径、网络路径、社会实践路径、校园文化路径、日常生活等路径构成的新模式。


  (1)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采用最易为大学生接受的语言体系、现实事例,以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入脑、入信、入行”,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教育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


  (3)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是大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形成二者之间的合力。


  (5)日常生活路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化来实现。感性化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走向具体的重要途径,也是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方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更符合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因此,要通过促进话语的多样化及形象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重视发挥示范的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化,使其个性化、差异化和日常生活化,不是从外部灌输,而是注重让大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和运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作者:周邵年

  第2篇:浅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涵


  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期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意见》要求“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较好体现了我们共同理想是共同建设中国高度文明、民主的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它的核心地位不容动摇地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引领着其他两个维度的价值理念。再者,“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八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从社会集体维度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了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也生动地表述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程。故言之,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是我们在实践中应长期坚持的。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行为维度的深度概括总结,它是对公民道德行为评价的价值标准,也是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全面涵盖了基本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需要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引领,在建设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动,各种经济体制也正在需要变革,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精神、物质方面也随着发生变化,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统一认识,最终达成共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扬政治民主,同心同德,谋发展,最终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存在的问题,随着周边国家不断来往交流的增多,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增多,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性,也更加需要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引领。


  学习践行中不够深入。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是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法,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电视公益广告、例如:有国才有家,做人讲良心;和为贵等一系列公益宣传活动,受到大家的欢迎。但也有一些宣传的“盲区”,随着高科技网络的发展,当代很少看电视,25%的大學生是通过网络了解的。


  是宣教力度不够,缺少吸引了。据调查,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和父母,达48.99%,远高于书本知识和新闻媒体、网络和舆论宣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言谈举止”比灌输性的教育更具影响力。


  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东西文化碰撞的交流,西方社会当中一些否定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的社会思潮趁虚而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糜烂的生活方式,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大肆宣传所谓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社会自由,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疑惑,是非不分,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让人人参与,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我们应该努力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人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领路者。


  3.1坚持开展政治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贯彻学习党的新时期方针和路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课堂,写进笔记,大张旗鼓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体现在一言一行上。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处处以身作则,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引导。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利用好主题班会,一场优质的主题班会实现凝聚人心,明确导向,实现情感感染、思想凝聚、道德导向和励志教育目的。例如: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我国“两弹一星”之父电影《钱学森》。学生们看完电影后,开主题班会,使大家受到爱国和敬业教育。


  3.2上好思想政治课,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门课堂


  使大学校园充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讲的氛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有行动,体现出亮点,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建设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学校有以刘添才教授为领军人物的一支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像舒毅彪、马元斌我知道他们也都在省里得过奖项。


  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我知道的像编制校本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两本书《立志为民服务社会》,石振宝教授给师生做讲座、与辽沈战役纪念馆挂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地、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等,使得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在这方面,我们师范大学做了大量工作,凭借我们这支优秀的队伍和对工作的责任心,我们的思政课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一定会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的。


  3.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要通过学生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学生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我们学校所处的地域优势,组织学生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去井冈山等革命圣地,通过悼念革命烈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二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和学生会作用,组织团员青年和学生干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到农村山区看我慰问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通过开展这些一系列的活动,增强担当意识。


  3.4学习和树立先进典型


  学习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像:学习老红军吃苦耐劳,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学习雷锋、郭明义等全国先进人物,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他们公而忘私的开阔胸怀,学习他们立足岗位,吃苦在前,充分发挥正能量的精神。


  在学生中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每年都要开展这样的评比活动,提倡主旋律,发挥正能量,给予学生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


  总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為学生的道德自觉和个人品质,并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和带头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地探讨方法、总结工作、积累经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项政治教学任务来抓,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敢于担当的接班人,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贡献一切力量。


  作者:李娇

  第3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核心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在价值观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统领和凝聚作用的核心观念,它涵盖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是引领该社会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此后,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又从国家、社会制度、公民道德三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更加充分的阐释。


  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通俗表达。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访问期间,对于什么是“中国梦”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方面的努力方向,指明了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建什么样的国家,和“中国梦”提到的“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价值理念,指明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引领着现代文明的走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应当具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准则,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保持了高度一致,符合中国人从古至今追求的仁爱德义。可见,“三个倡导”体现了国家意志、社会追求和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与中国梦的内涵完全一致,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价值层面的引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价值取向上的契合性


  从内容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所体现的价值诉求与中国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形式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其特有的本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提供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作为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之魂,具有其他任何理念都无法企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指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取向与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方向是一致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方向是一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与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想方向是一致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表达层次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中国梦的内涵包括了国家、民族、人民三个维度。从二者的内容结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都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既有国家、民族整体的宏大叙事,又有公民个体的微观叙事。二者具有表达层次上的一致性,具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諧”指明了中国梦在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明了中国梦在社会层面的奋斗目标,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了中国梦的圆梦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中国梦的价值内核、力量源泉和思想保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不可缺少的价值内核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维度和基本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转化、升华为具体的价值目标,将整体、集体和个体三者的利益追求很好地联结、统合在一起,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治国理政提出了全社会应当普遍遵守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凝聚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共识。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这条必由之路的基石,构成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拥有内具感召力、渗透力,外具辐射力、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期待与梦想,锻造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理念与气质,涵养“梦之魂”。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当下而言,这个民魂就是我们以之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独有的精气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兴国之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的高度凝练,是历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奋发图强精神的现实呐喊。解析中国梦的构成可知,它不仅汇集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和个人之梦,还饱含提升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夙愿,因而既有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殷殷期待,也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苦苦追求。由此,通过“三个倡导”,可以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嵌入中国梦的追求之中,并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升华为中国梦鲜明的时代标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民族阔步复兴之路的精神写照,还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复兴,也是精神层面的复兴;不仅在物质上要强大起来,精神文化上同样要强大起来,而精神的强大是以价值观为基石的。没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价值观念体系也是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对社会与公民起着引导文明、凝聚共识、激发精神、规范行为的作用。我们的社会进一步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必将为实现中国梦营造出一个相互信任、共同担当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任何远大的理想要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坎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要想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坚实的精神支撑。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了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激励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因而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体现的基本价值理念,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起来,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


  三、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和信念的统一


  中国梦,将比较抽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梦的方式来表达,把话说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心坎儿上,成为民众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既相对高远、超脱又具备实现可能性的奋斗目标。


  1.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表达


  梦是人类美好愿望的描摹,是理想蓝图的设计与构造,更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演绎。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说明“梦”与“观念”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梦是观念的逻辑表达,观念是梦的内在依据。中国梦是中华民族集体愿望和共同理想的生动描摹,是复杂的思想和观念集合体。它以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和个人之梦,汇聚了中华民族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将抽象而深邃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为气势磅礴的憧憬和畅想。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因此,中国梦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性的畅想和合理的演绎,是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直观描绘和现实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追求是内隐而复杂的,因而亟需简洁的语言集合体来承载它的深刻涵义。中国梦使核心价值观抽象的意义被简化为直白式表达,既是对价值观的目标追求所作的高度浓缩和提练,又是对价值观进行生动的诠释和展现。


  2.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支撑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创设了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成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方向性引领。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能够从方向上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他还说“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因此,中国梦就如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指引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信仰、信心和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勾勒了宏伟的蓝图。物质条件是人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说服力,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就要让他们清晰地看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能带来的光明前景,“中国梦”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宏伟的蓝图。


  中国梦提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梦是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目标的总和,是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和要素凝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石和思想保证。中国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共同构成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引领社会进步的旗帜,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牵引,在互动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梦作为“方向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心骨”和“稳定器”相辅相成,成为這个时代进步的旗帜,增进了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这种自信正在转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正能量和推动力。


  作者:项久雨等

  第4篇:微信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2011年1月,微信应用正式诞生,至今,微信每月活跃人数超过5亿,用户覆面超200个国家。总而言之,微信不光光是手机应用软件,还是电子改革创新的产物代表,活跃在智能手机中,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就用户分布率来看,高校生所占比率将近65%。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这方面,微信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凭借微信平台展开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工作,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微信带给高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微信教育虚拟化,与社会现实脱节


  微信应用其实是处于虚拟的一个网络世界中,用户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自由畅谈。高校生广泛应用微信,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网络虚拟化。一旦过度地应用虚拟的微信平台去与他人沟通、交流,就会沉迷于网络世界,将微信生活看作是现实生活,慢慢地,丧失面对面与人沟通的勇气,变得自闭、孤僻,不愿说话,从而致使人际交往有障碍,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自然而然,就不能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务。


  (二)微信内容共享,降低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


  微信的應用,直接改变了高校学生传统思维模式、价值观、社会观等,给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身的实效性带来较大挑战。首先,应用微信,完全零门槛、零要求,各式各样的价值观都能利用微信传播,对那些还没接触社会的高校生而言,价值观可能被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除此之外,微信里形形色色的反社会主义、反政府的言论,容易激发高校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不满,削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接受度,容易造成高校生价值观扭曲而做出一系列损害社会、国家利益的行为。


  (三)信息传播分散化,价值观教育不可控


  微信用户不光制造消息,还传播消息,每一位高校生都是其中一员。换句话说,消息的来源、传播都是分散化的,有很多虚假消息在微信平台上传播扩散,杂乱无序,无法有效地去监管。高校生通过微信这一平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对的错的、真的假的、片面的完整的,直接被微信控制思维,降低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效。


  二、针对上述不利影响,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价值观教育理念,重视微信传播应用


  1.树立互尊互重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化教学理念都是在互尊互重的基础上实施的,高校生利用微信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由、开放、便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去了解高校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开展有效的教育引导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实时关注学生的微信状态,积极与高校学生去沟通,交流情感,如抽丝剥茧般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化解学生心理“疙瘩”,从而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效率。


  2.树立共享价值观,迎接“微时代”


  微信平台信息开放、共享。想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效最大化,就要利用微信平台,表现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将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发布在微信平台上,让高校生获取这类价值观的积极信息,从而形成良性的信息传播、互动,追踪学生情绪影响,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微信视频教育,声情并茂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教育效果,以富有感情的言语去引导价值观,积极推动价值观共享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借助微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1.建立微信平台,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


  构建和谐的微信平台,做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利用微信,展开教学工作。将完善、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传播给高校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适合的价值观理念去接受、认同,在微信平台提出自己的意见、感受,而教育者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


  2.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监督、管理作业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拥有微信公众号的,但是很多都是“空架子”,对发布在微信公众号里的信息很少进行监督、管理作业。使得很多损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息在公众号内传播、扩散,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消息不被学生看见阅读,直接影响了对高校生的思想教育效果。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监督、管理作业,筛选信息,反复传播有价值的高校信息,通过微信平台提高价值观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学生认可、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净化微信空间,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教育环境


  微信平台的消息繁杂、混乱,如何为高校生营造和谐的微信环境成为整治微信平台所必须的一项作业流程。因此,要加强微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的微信空间,规范高校生的言行,丰富校园文化色彩,尽可能地通过微信传播正能量、社会有价值的政治思想等,开展趣味文化节,宣传微信信息的良性传播,尽可能确保高校生在微信中所获取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在改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准,构建积极向上的高校思想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成为高校生日常接触的技术,微信是常见的一种应用工具,直接融入他们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因此,如何有效地应用微信,构建微信平台,净化微信空间,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成为目前需要积极研究的课题。


  作者:王丹丹

  第5篇: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经典概括,经历了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蕴含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吸取了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体现出时代精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在每个历史发展时期,党都能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每个时代发展特征和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和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识和实践,这些探索成果又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奠定了理论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把马列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理论,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1)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文中也多次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揭示了“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最根本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春,党的七大在延安顺利召开,会上确立了毛泽东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政治路线。“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政治目标,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夺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重任,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政治诉求。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适时地提出了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56年底,随着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意识形态、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也得到了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建设。在全社会道德意识领域内实行了推陈与出新并进,涌现出一批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典型,例如热心助人的好人雷锋、爱岗敬业的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优良传统的良好氛围,为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3、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和战略目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中国化了的最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科学、系统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最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基本路线。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髓,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和理想。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理念,分别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凝练和概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见》,指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全人类价值共识之后所做出的重要科学论断。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体三者价值取向的内在统一,规定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共进、和谐统一的根本路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及时发出通告,要求国家各省、地级市相关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定在立法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等法治建设之中,转化为具有较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使各级部门和人员都要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等有效手段,向社会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加上西方腐朽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和现象等因素的巨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1)生活上盲目消费和攀比。由于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其中不少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们中一些人经常在一起“炫富”、“拼爹”,唯金钱、权力至上,使得大学生对金钱消费观念产生严重偏差,生活中盲目消费和品牌攀比,形成了扭曲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导致他们好逸恶劳,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失去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2)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缺失。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缺乏兴趣,认为这些都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再开设和学习这些课程;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对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3)诚信意识普遍缺乏。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道德明显滑坡。例如考试作弊和学术论文抄袭现象日益严重泛滥;恶意拖欠学费和制造虚假家庭信息,申请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骗取社会信任,就业违约率逐年剧增等。


  (4)注重個人表现,缺乏团队精神。高校中,一部分大学生做事,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集体和团队利益,甚至为了达到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不惜损害集体利益;只注重彰显个人英雄主义,忽视集体和团队,缺乏关心他人、团队协作、集体利益至上的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以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理论知识学习、日常人际交往、课外素质拓展等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都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2)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在平时的教育中只采用一贯的自导自演模式说教,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激发互动方式,不注重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培养。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通过各类社团、课外素质拓展活动、新媒体信息平台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管理。


  (3)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的传播,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和前途不再迷茫,对自己和国家的未来也将充满自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摒弃拜金主义和贪图享乐,积极主动,刻苦钻研,使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4)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高校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传,使得教育者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诚信、感恩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者:陈雪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