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其“仁者爱人”“中庸之道”“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等思想对人们心灵的塑造、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儒家思想有其合理的部分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应鉴别、吸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加强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以构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重建统一的国民道德和稳健的国民精神。
一个民族和国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起源于本国的某一传统文化资质与资源,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与需求,逐步扩大、改进、改造,以成为一个新的、适合当下人们需要的价值体系。”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强调传统道德文明,弘扬人文道德精神。我们应有效借鉴儒家思想之精华,与时俱进,将理想与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
一、功能定位: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儒家思想是追求和实现中国政治和谐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是探求“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在21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上,体现在追求以“和谐”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德治国等方面,这体现了中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构建社会民众的共同价值观和凝聚人们对国家的向心力。
(二)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石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加以过滤使用,并将其推行于社会,形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随着历代统治者的不断推行,儒家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三)儒家思想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
文化传统深植于生活在其文化圈内的人的心中和行为中,使其不自觉地表现出该文化的烙印,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客观事实。作为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无论其精华还是糟粕均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直接间接地或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支配甚至主宰着今天的人们。
二、精神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以和为用:儒家思想文化的基本取向
“和”是儒学传统的一个重要价值。孔子将“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即,礼制最为可贵的作用是营造和谐有序的秩序。他还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曾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
“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从孔子生活的年代去考察孔子的“和”思想,“和 ”者,止息纷争,没有战争之乱。“和”的思想透露出对人的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的践行需要妥协的精神,以“仁爱之心”行“和”之行为,也是社会走向和谐与文明的必由之路,这给人们提供了更深刻、更丰富的思想启示。
(二)以仁为体:人类思想观念的道德基础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也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孔子第一次提出了“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哲学命题。在儒家看来,“仁”是血缘亲情的显发和推广,由爱父母兄弟推及社会其他人。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自爱;二是爱人。孔子认为,仅仅洁身自好还不足以构成“仁”,只有走向“爱人”,才算是“仁”。同时,从“爱人”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所有的其他品德都是“仁”这个核心的发端。温家宝总理曾谈到道德的两层含义:一个就是仁者爱人;一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实际上都是儒家的仁爱思想,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道德生命的根本。
(三)以中为本:自我管理范畴的道德标准
“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庸是最完美的道德,是一种最高的德性,言行符合中庸之道,才能真正把握“道”,才能进入圣贤之列。如果人能够呵护好自己的德性,能够慎独,能够恪守中道,那么天地万物就能各归其道。
儒家的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合理适度,是事物的自然法则。“中和”之德使万物各得其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中”强调不可走极端,适中即可,“中”也是相对于过与不及而言的尺度的适中,中也强调矛盾的调和。对人而言,中庸思想要求人的任何思想言行都要随时处中、要适度。
三、本质超越: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一)弘扬儒家“和孝悌”的思想,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儒家十分重视家庭的建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生产的最小单位,所以规范家庭秩序,形成和谐的家庭秩序至关重要。《礼记 · 大学》中“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夫妇和”“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兄友弟恭”等。构成了家庭秩序基本的准则,并且这些准则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人们。
传统伦理规范非常重视孝的地位。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开宗明义章》也说:“夫孝,德之本也。”今天,中国人的传统家庭美德和孝悌,已大打折扣或被遗忘——父母娇惯子女,子女不能独立,甚至有些人虐待父母亲。
“百善孝为先”。儒家对于家庭关系问题的理论构成我们对家庭认识的主要渊源,“和孝悌”有利于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营造。“和孝悌”也有当个人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应采取宽容、谦让态度的涵义,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和睦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更有助于使我们家庭和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儒家“和孝悌”的思想,构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帮的家庭美德。
(二)汲取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传统道德面临严峻挑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的价值观有所泛滥,并且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急需合理借鉴包含着平衡和谐思想与智慧的“中庸之道”,提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修养,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妥善化解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儒家思想明确地把“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准则,所倡导的“处中道”“致中和”“行中庸”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属于自我管理范畴的道德修养准则方法,不仅提示人们为人处世要不偏激、不保守,要持中而立、中道而行,而且是对自我和世界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三)遵循儒家“讲信修睦”的思想,深化职业道德建设
人无诚信则无以立足,行事则无以通达。在当前社会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推行 “讲信修睦”的思想。在2012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将“诚实信用”作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在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提倡“言忠信,行笃敬”,还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谷建恩教授曾指出:积极倡导“诚信”的价值取向,把传统文化的“信”、市场经济的“诚信”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之中,将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规范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汲取儒家“仁者爱人”思想,强化社会公德建设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德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条主线。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归纳和概括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不可过分强求别人,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家的这些思想,闪耀着人性、正义和公正的光芒。将儒家的“仁爱”精神作为社会道德予以推广,培养人们之间互相关爱、同情他人的恻隐之心,从而保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目标,形成文明礼貌、奉公守法、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美好社会公德。
作者:鲍剑忠 来源:管理观察 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