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学承担着价值引导和文化建设的功能和职责,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与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之中。因而,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思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文化认同与价值观教育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文化认同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它的核心是认同该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它可以使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与价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文化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思想、价值和价值观始终被认为是文化最核心的要素。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方式,价值通常都得通过文化才能有效地影响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一个社会保持或更新、抑制或倡导某种价值观,文化在其中总是发挥着制约、引导、催化等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同时文化是个体和群体价值观形成的核心和支柱,人的价值观来源于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由文化世界教化、建构、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各种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
价值观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教育,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所谓的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社会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认同的核心在于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是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而这些则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只有实现了价值认同,才是真正的文化认同;同样,只有实现了对文化的认可和接受,具有了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自信、自觉,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既是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也是价值观教育的手段。真正有实效性、有意义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基础上,帮助个体参与对文化的理解、体验、批判和创造,以实现文化认同为目的,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担当。价值观教育应该体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价值观教育如果离开了文化路向和文化敏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它不仅是一项政治实践活动,而且也是一项文化实践活动。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和灵魂,它为社会提供理念支撑、精神动力和合法性证明,规定着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内核的一种形态,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内涵。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和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资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认同和自觉追求,必须使人们认同其所依存和体现的文化。具体到大学生,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他们接受和践行的程度。因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必须基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以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充分认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自信、自觉的基础上实现。
二、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与文化认同相伴相生的是文化冲突,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文化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文化认同危机。在一般意义上讲,文化认同危机指个人和共同体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义感的丧失,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和现有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怀疑和批判。
在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时代性的危机。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以强势的劲头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进行着消解。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容易造成社会的总体价值导向的茫然迷失,由此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重建文化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文化价值的碰撞也使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凸显,成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巨大困境和挑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中国传统文化是最有特色、最重要、最有生命的文化认同的内容。当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凸显出他们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问题。大学生的这种文化认同危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从根本上看,与全球化带来的普遍交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现代化带来社会生活的历史断裂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化,形成了马克思所指的“世界普遍交往”的局面,伴随而来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和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这样的文化生态不仅冲淡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且还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和严重误读。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开放、变化和流动的生活方式不断导致人与乡土、人与家庭之间的分离,同时,当下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在大学生中,传统文化也日益失去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认为,正是西方文化和现代化进程冲击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接受和认同,使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正如学者余英所作的评价:“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
二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较弱,对社会主义文化还存在怀疑和批判态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在大学生中正经历着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国内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在价值观教育中,由于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失当,主流文化宣传和教育有效性不足的情况,加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法产生直接市场价值等原因的共同作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较弱,甚至有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批判态度。
三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难和迷惑。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他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取代一元化,是价值观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社会更加进步、开放的标志,但多元化及差异性带来的价值取向冲突、价值选择困惑等问题曰益凸显。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加上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简单灌输,使得这个具有反思性、怀疑性、叛逆性的群体容易走向对现实价值观教育的误读和叛逆。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无法正确处理各种价值冲突,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出现了价值观冲突、价值迷乱、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
三、增强文化认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认同的培育也是一个复杂命题。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存在文化“缺场”现象“很多所谓的‘价值观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价值理性而培养价值理性,或者为了教导某些价值观而教导某些价值观,只是一堆没有形成整体的、没有有机联系的‘价值观教育行为’缺乏作为这些行为的‘灵魂’的文化意识”。基于文化认同与价值观教育的紧密联系,面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困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深入有效,就需要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视角思考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一)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根本上也是一种价值认同。文化自觉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阐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是对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当前文化状态的清晰认知和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实际上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理解、认同接受和创造传播,使之形成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的自觉、自信的心理状态。只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把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识能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
价值观教育内在包括培养价值理性和进行价值引导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价值认知能力、价值分析能力、价值选择能力等能力的教育。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具有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共识的目的,要求将特定时代的道德教化、政治社会化和文化认同渗透在教育之中。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虽然坚持了价值引导,重视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对价值理性培养的忽视状况。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重视价值引导,更需要关注价值理性能力的培养。文化认同亦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不仅需要靠引导,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对文化的理解认识能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参与对文化的理解、体验和创造,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基、无水之萍。
对大学生文化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主要在于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力和感受力,包括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精神与价值、长处与短处、历史与未来的认识能力,同时培养设身处地体验文化的感受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主要在于培养他们对当前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敏锐判断力,在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的应变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造能力,在于培养大学生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行动,以及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造的能力。
(三)把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文化世界构建价值意识就是通过无数‘文化场’、‘行为场’、文化环境、情境、生活细节,在人的心理机制上不断发生意义、意识、知识的过程。”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场”它所包含的文化资源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刻的文化熏陶。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它通过一定的空间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文化和价值取向方面产生认同。因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探索在大学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和表达方式,培育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文化认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环境“文化场”的影响外,大学生文化认识、文化观念、文化价值、人文素养的习得,还主要依赖教育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大学要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就应该科学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注入人文活力,实现课程内涵的人文拓展。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重视文化认同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文化认同要经历理解、接受和融入的过程,同时也要建立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差异需要认同,认同需要差异。正如费孝通所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文化视野对待多元文化,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致力于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健全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形成对外域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批判与扬弃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倾向。
作者:罗迪(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