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如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11-09 17: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素质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研究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与实施,将使我国素质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面临深刻的变革。素质教育体系是一个多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价值观作为指导人的行为的观念体系,是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引领力和辐射力的因素,对人才成长起着导向、驱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起点和归宿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育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决定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和价值理想,给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石,对青少年素质的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远期效应,把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学校教育中英国提出了教学、精神、道德、文化、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观及有效评价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美国提出了学校价值观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新加坡大力倡导并成功推进“共同价值观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网络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进程中,我国青少年面临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选择困惑,如何建设具有充满生机活力、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关键。由于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现实的素质教育场域中存在着明显的重智轻德倾向,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没有得到真正凸显。马克思曾经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素质教育价值观的理性回归,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构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素质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点


1.培育内容的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所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奠定做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人的基础”。基础性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体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础性的特点,要根据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及主体需要,恰当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性目标和内容,为他们个体价值体系的形成打好基础。


2.培育目标的层次性。关注个性、尊重差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个性差异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层次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和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上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体现了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应区分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既不放弃高标准和先进性,又要注意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核心值价观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形成明确的层级结构,注意大、中、小学三个子系统之间纵向的衔接。


3.培育功能的发展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适应现实、指导未来、影响终身的重要功能,充分体现培育功能的发展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纳入到促进青少年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总目标中,帮助青少年建构起一套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评价体系、取舍标准,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的判断力、辨识力、选择力,形成其稳定而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体系,引领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4.培育体系的立体性。社会、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个体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矫正目标和价值主导的作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全面、直接而深刻的;社会是青少年生存、成长的现实环境,它的舆论评价方式和文化价值体系,直接塑造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家庭是青少年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品德形成的根基,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主要有奠基性、日常性、社会性等特点,家庭风气、家庭教育、长辈的生活态度、父母的品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个体价值观影响是互相融合相互影响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的培育体系,形成培育合力。


5.培育方法的可接受性。人们对知识、理论、信息等的学习、吸收和消化本质上在于人的自觉能动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转化为青少年自觉的行为实践,是由其认同度和内化度来决定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只有在重视接受主体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培育个体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才会提升接受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理论性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研究青少年特有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机制,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寻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的现实途径,突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可接受性。


总之,素质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有其特殊性,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教育相区别,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价值观培育具有鲜活的实践和现实气息,这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把握的。


三、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与路径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信仰和践行。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植入性、说教式、单向度的培育模式,遮蔽了青少年主体人格,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效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需要根据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点,进行方式与路径的创新。


1.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个体功能,增强青少年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既是培育未来中国公民的摇篮,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是陪伴青少年生命成长的精神食粮,体现教育的个体化功能。”w社会功能是指价值观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的客观作用。个体功能是指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发挥的实际作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过分关注价值观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价值观的个体功能,重知识、轻能力,重社会、轻个人,重理想、轻现实,忽略了价值观培育本应当具有的对青少年生命、人格和成长的关怀,个体功能的缺失破坏了价值观教育的功能结构,影响了青少年在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弱了价值观培育应当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影响了价值观教育正向功能的发挥。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比较强烈,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具有明显的务实化、功利化倾向。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引导和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的成长所需有机融合,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中价值选择的困惑与迷茫,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增强他们接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


2.开发隐性德育资源,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隐性教育是一种通过间接性、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青少年在个性心理上具有极强的自尊心、独立感和自我意识,权威意识、被动服从意识减弱,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仅仅依靠显性教育难以实现培育目标。隐性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影响学生,达到教育无痕,这是教育理想境界。但在传统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显性教育一直都是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式,隐性德育资源开发不够。因此,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全面体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以构建完整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充分开发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隐性教育资源,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完善学科的课程功能,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的人格因素,加大实践活动中的亲历性接受、开发校园文化熏陶等隐性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情境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构建生活化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模式。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域,需要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相联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进行。忽视对人的生活的关怀,离开生活世界,教育最终必将走向虚无与失效。但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把青少年作为传输先进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容器,回避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学校理想的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身处的社会现实与实际生活的脱节,客观上造成学生价值观的困惑和迷茫。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价值观教育是一种生活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根基在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整合、引领作用,需要构建学习、生活一体化的教育空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虚拟生活全面对接,围绕学生生活、学习、交友、成才等方面的疑难、困惑和烦恼等现实问题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抽象的“大道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鲜活的实例,把学校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让青少年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感知、领悟和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中,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以其虚拟化、符号化、交互性的传播,正以巨大的威力,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生存和生活方式,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更重要影响。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时代积极应对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影响的有效策略。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是使青少年正确辨别媒体、利用媒介,运用媒体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能够使其在接受媒介信息内容后,从中汲取有益成长的营养,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发挥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众媒介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的媒介时代,媒介素养成为人们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媒体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广泛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众传媒较发达的国家如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日本、印度都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的内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面对高速发展的媒介和铺天盖地的信息,表现得迷茫,甚至在虚拟环境中迷失了自我。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


5.加强自我教育,重视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青少年群体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们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既是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更是青少年自我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个体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内化接受活动,才能起到作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需要加强自我教育。


社会群体,是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随着交往活动的扩大,同伴关系日益密切,渴望友谊理解,为了获得同伴的支持认和认可,他们往往会自觉遵循同伴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共识和价值取向。青少年在群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彼此交流信息分享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并影响行为,同伴群体的价值观、态度等对其成员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青少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参照系。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重视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青少年群体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外部的介入性引导和内在的认同性激活。只有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规律,凸显素质教育体系中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特点,才能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使青少年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传承者,进而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秦永芳,刘源溢,罗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市艺术学校,广西桂林 5410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