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比较视角下社会核心价值观解读

2016-05-23 14: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大提出并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回答了今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有简短的24个字,但内涵极其丰富,它高度凝练了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科学回答了在当今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对我国今后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精神支撑、理论引领和现实指导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伟大成果,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通过对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纵向比较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横向比较,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以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社会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价值观,其目的都在于维护社会群体或社会统治阶级阶层的核心利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虽然其社会形态、文化、理念、语言、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一本质特征却概莫能外。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社会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可通过图1加以总结和比较:

  

社会价值观

  原始社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原始氏族部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而且看上去纯朴美好,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后来自然被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取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层积极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无不致力于维护剥削阶级的既得利益,推崇剥削阶级利益至上、剥削有理的观念。虽然它们在各个社会的前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很快就显露出其消极性和局限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由此引致社会动荡、朝代更迭、战争、社会变革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和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奉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修订后的党章总纲部分第三条写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已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004年3月15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分别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用党章和宪法的形式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下来,要求所有的共产党员、国家工作人员和武装力量必须践行,这在世界各国的政党纲领和国家宪法中是绝无仅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中国走过66年历程,在我国持续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十八大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宗旨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都把服务和维护人民最大利益奉为行动纲领和指南。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精髓就是人民利益至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焦裕禄、雷锋等众多英雄人物,他们将自己定位成人民公仆,在平凡的岗位上,奉行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价值取向和英雄事迹,彰显出优秀共产党人奉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和宗旨的崇高境界,是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高悬反腐利剑,查处了一大批贪腐分子,净化了社会环境,为深人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虽然被査处的贪腐分子违法违纪的具体事实细节可能会有很大差别,但他们违法违纪的基本特征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他们都背离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践踏了党纪国法的尊严与权威,抛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而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反面,身败名裂,为时代和人民所唾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关系


  所有社会制度下的价值观都可以划分为核心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细化为若干层面。同样,社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观也可以划分为核心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层面,如图2所示:

  

价值观分类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价值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个体价值观精华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代表了当今社会主流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对个体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


  个体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在融人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个体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互联网、现代通信手段的应用与普及等社会环境的改善,对个体价值观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形成后的个体价值观通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在变化了条件下,放弃原有信仰或价值标准,选择新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也是完全可能的。如和平年代的贪腐官员,战争年代、艰险环境中背叛革命信仰的叛徒、汉奸等,都是受腐朽、没落、反动的价值观的影响而放弃了原有的正确价值观。当然,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摒弃腐朽落后的社会价值观,接受新思想,实现价值观革命和彻底转变的事例更多。这说明人的个体价值观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可变迁”的明显特征。该特征表明,通过持续的积极教育和引导,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将其引领到正确轨道上来。这正是我们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所在。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是判断日常价值取向和引领行为的基本准则。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阅历、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个体价值观的时间段和坚定程度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的评价和结论,可能会大相径庭。


  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观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不同时代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个体价值观会有很大差异。譬如,古代婚姻价值观倡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夫唱妇随,而现代婚姻价值观则倡导自由恋爱、男女平等、互敬互爱、携手共进。而西方的婚姻价值观更侧重于爱在当下、精神刺激、肉体享受,至于婚后是否幸福,是否能够白头偕老与婚姻无关。显然,古代和西方倡导的婚姻价值观,是剥削阶级社会价值观在婚姻个体价值观层面的折射。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所致。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多元个体价值观。如婚姻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层面关系的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财富利益分配价值观,文化教育价值观,幸福价值观等等。当前在处理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个体价值观,以此判断我们个体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而不是用个体价值观颠覆核心价值观。


  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家魏巍到前线采访。有一次,他见到一位小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就问道:“你不觉得苦吗?”小战士笑了笑说:“怎么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小战士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个体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更体现了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014年六一儿童节,习近平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时,指出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w当我们对人、事、物在价值取向判断上发生困惑时,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把难以确定价值取向的问题和时代推崇的榜样范例、推崇的精神进行比较,模仿参照,必能领悟到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必能找到融化内心纠结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根植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根植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根植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精髓之中,并借鉴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元素,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即当代的中国精神),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共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做到熟记内容、把握精要、领悟内涵,即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外延价值,准确把握其实质精要。只有真知真懂才能真正认同和接受,内化为精神追求,并且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自觉持续践行。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国家党员干部或机关工作人员某些社会群体和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积极践行,才会形成强大的合力,撮土成丘,汇流成河,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才能成为现实。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当你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时,当你为生病同学端上一杯热水、在运动会上为参赛同学呐喊助威时,当你向一位需要关爱的朋友展示一个微笑时,你就在公民层面践行了“友善”的价值观。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考试不作弊,经商过程中做到了货真价实、不欺不诈,你就在公民层面践行了“诚信”的价值观。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宏观远景大事上,更多的则是体现在日常小事中。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与他人打交道,都要工作,怎么做呢?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雷锋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如果你努力做到了,你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位公民都应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本职岗位,以雷锋、焦裕禄等楷模和身边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日常细微,引为准则,率先垂范,才会感化、引领周围的人,产生持续社会化、大众化、日常化的雪球滚动效应,引领广大社会成员认同、共鸣和仿效,人们期望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参与人员广泛众多、社会环境错综复杂、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耗时弥久的宏伟工程。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从思想上做好打持久人民战争的准备。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阳光思想引领;从制度上提供有力保障;从环境方面加强净化与建设;从社会层面进行全员发动;从实施环节方面因地制宜,进行精细设计和操作;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等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循序渐进教化人心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要防止强制推行、一阵风、时紧时松、形式主义、大呼隆等不良倾向。期望今天播种,明天就能收获的短视行为,必将无功而返。要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途径、方法和方式,通过教化人心,启迪心智,因势利导,榜样示范,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成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模板就会万事大吉;只有充分估计到不同对象与活动的复杂性,采取不同的策略、路径和方法,让社会公众自觉接受认同、植根于心,才能做到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对于一个人而言,在某个时段、某件事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事事处处都能够践行,这就需要坚持。


  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拥有了走向繁荣振兴的航标;一个国家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拥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今天的中国,是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扬帆远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朱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院,河南郑州45004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