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意义解读

2015-11-17 1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16-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既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是依照当今国情量体而定的精神发展战略,还批判性地吸收了一些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进步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所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又是其本质之所在,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理论支撑、进行了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全方位地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当下具有着与时代相契合的现代性意义,本文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进行解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的目标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进行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这一观点充分指明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意识形态的直观显现,是其文化精神软实力,具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民族发展、国家繁荣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思想保障,这样国家的发展才有充足的动力,公民个体的发展也才有前进的方向。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古代文明,这一直是扎根在亿万炎黄子孙心底的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经历了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屈辱落后、内忧外患之后,新中国最终得以建立并走上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现今,年轻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中华儿女们都在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中国的飞速发展正在告诉世界:中国充分具有实现伟大复兴之梦的决心和能力,中国梦的实现并不遥远。

  中国梦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型指导思想和科学执政理念,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紧密联系的国家发展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相较而言,中国梦的描述方法更加具有概括性,是宏观的表述方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相对具体,能够更切实地引领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实践发展。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总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上制定的切实发展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层面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与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即国富民强,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必然目标,也是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保障;民主即人民民主,政治上努力追求民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意识形态要求,是人民行使权力的必要前提;文明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障和素质支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综述;和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序稳定、融洽互助、健康进步的总体概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具体目标,来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时代赋予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总的方向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国家的发展,是国家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长足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层面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从社会发展层面上凝练出的人民对于健全社会的美好期望,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了西方已有的社会学先进思想。自由并非完全彻底的无所束缚,而是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社会中追求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空间,可以有充分地选择自己生活、行为方式的自主权。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可见,追求自由的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是社会主义这一社会性质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这里我们所倡导的平等,既不是像历史上农民起义时口号中所说的那种绝对平均主义,也并非完全模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而是借鉴了这些思想中合理科学的部分,再加以升华,要最终达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劳动参与的积极性、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体创造更多机会与利益的“平等”,是人格的平等与政治地位的平等。在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都应尽平等的义务,诉求能被平等地满足,不会受到压迫与歧视。公正包括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是充满公平正义的正能量的,只有公正的社会才能给每个公民提供合理的发展机会,个人的发展才不会被束缚住,个人的才华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各种经济主体才能尽可能地保持其活力,社会资源才可以得到合理科学的调配,通过分配与再分配达到相应的平衡。法治是我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简要概括,要想实现法治,就必须改变从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人治”观,将法律观念贯彻到人民的生活理念中,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依法行事,使法律成为社会中一切行为的准则。法治不同于法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是依法办事的准则;法治则是宏观的一种治国理念,与“人治”相对,是社会良好遵守法律制度的一种状态,实现法治是以贯彻法制为基础的。法治是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的有力保障。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着更完善的体制、更和谐的秩序、更科学的管理和更开放的机会,也就是更高程度的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层面正是要引领中国社会一步步走向健全、开放、文明、和谐,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理想诉求,追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行为的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以个人为主体的行动行为准则,公民个体是实现社会健全、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早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充分意识到,个人的行为修养与国家天下大事息息相关。《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由小及大,个人的素质修养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相通,集体的进步依赖于其中每个个体的努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以身处其中的每个公民的努力付出来实现的,每种价值观的推行,都需要融入民众生活中被实践被感知,所以每个公民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着眼大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自己日常行为的实处。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进行座谈,发表了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的讲话,对青年学生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几点行为要求,朴实无华、具体深刻,勤学是为了能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修德既包括公德也包括私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等都属于公德,勤俭劳动、感恩助人、宽容自律等归为私德;明辨是要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个人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是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笃实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方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脚踏实地地落到实处,青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国强”,习总书记号召学生们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笃实做事、从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磨炼自己的毅力与意志,将爱国主义与自身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从“修身”开始慢慢向“治国平天下”的方向不懈努力,从而能更切实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担起推进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担,早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词语是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个人修养方面的精华,是个人行动的基本规范,公民是国家建设的行动主体,只有公民素质提高了、公民切实行动起来,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成为现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等精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先进价值导向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实践性、指导性,将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有机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全方位地指引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将会安居乐业,社会将会和谐稳定,国家将会长治久安,中华民族将会实现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