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以儒家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5-19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以儒家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战略,思想文化成为其分化战略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来应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儒家文化精华正是抵制西方思想侵袭的重要武器。


  2.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21世纪,科技、经济高度发展,域纷争冲突不断,弱肉强食,道德滑坡……亟须营造人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而儒家文化可以为营造这一共同精神家园提供动力。中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持续至今。目前,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二、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


  儒家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现代化转变的依据。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短24字,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提升,包含最核心的价值观内容,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我国的价值导向与追求。在儒家文化中,nf以找到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首先,儒家文化提倡一种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它所提倡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汤一*介先生指出,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不仅渗透于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对近现代的中国文化乃至全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者IS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其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种文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不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终归难以为继、走向衰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儒家文化必须实现转沏。孔子作为儒学第一人,他的思想无不依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得以建立与发展。今天,儒学能蓬勃发展,也是研究者根据现实条件对其加以继承和改造的结果。


  最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的借鉴。我们探讨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并对此进行借鉴,以更好、更快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牟钟鉴先生所谈,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消除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的危害,推动文明之间对话,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之一就是研究和总结4*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阐发儒学的精义,使人们获得一种与西方文明4、同的智慧,它也许能帮助人们找到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由此表明,儒学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具有+可或缺的作用。


  三、以儒家文化精华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如何借鉴儒家文化精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在综合多家观点的基础h,笔者作出如下总结:


  1.大同社会、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高度融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首先,儒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 想。它不限于一家一国,还以平天下为己任。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二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今,面对两极分化越发严重的世界格局,我国必须树立全局意识,不能仅限于依靠第三世界力量取得发展,也需其他较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当然,无论和什么类型的国家交往,“求同存异”原则必然会起到重要作用。儒家所谓“大同社会”并非只讲“同”而消除“异”,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达到和谐相处。


  其次,儒家注重民生。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民生问题,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给民“恒产”,富民,与民同乐。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做到富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今,我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还需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已进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复杂,人与自然的关系向题越发突出。在现实生活中,自然问题突出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与人的行为关系越来越密切。为实现真正的和谐,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的社会层面,还需要关注自然可持续发展。天人同构,天人同类,甚至可以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只有遵循天道,尊重大自然,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大自然,才会使人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


  2.权责分明,隆礼重法,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


  首先,儒家注重明确划分职责、义务。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等级森严,为划分职责、义务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同时强调统治权、管理权分工明确。在社会主义社会,尽管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但带有纷繁复杂性。对国家政府而言,必须做到权责分明,落实到每一个国家机关,减少或杜绝权责不明、互相扯皮的现象。


  其次,隆礼重法。这是荀子首先提出来的观点,它对于解决社会关系问题效果显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德治、礼治也普遍适用于伦理性征明显的中国。


  3.重视孝、忠、礼、义、廉、耻、信等传统美德培养,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公民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少来自儒家提倡的道德。如孝文化,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尊敬父母、兄长。在孝之后,强调为人须忠于国家,“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简言之,就是忠诚、宽恕之意。“忠恕”俨然归于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属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由此看来,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


  儒家重视诚信道德品质培养。所谓“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是我们立身处世之道。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宋代朱子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就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我们效法天道,说真话,做实事。而所谓“信”,《说文解字》记载“人言为信”。宋代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信要求我们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一般而言,诚信就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我们必须重视诚信道德,使之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此外,《大学》中有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明德、亲民之后达到的最终目标。善德善行,方能善始善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个人价值层面要求团结友善。


  总之,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在于:注重民本,追求天人和谐境界;隆礼重法,遵循内圣外王之道;培养忠孝等传统美德。这些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多种形式实现儒家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中的转型,让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此外,可借鉴儒家文化的有益元素和传播方法,结合现代众多资源及有效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认知认同,进而得以真正践行。


                                                         李文哲,韦小英

                                                          (延边大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