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也就从根本上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人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其意义非常重大。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是以英、法等西欧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发展趋势,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同时,还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作了一些原则性的预测和设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最早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列宁,也最早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由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爆发,列宁尝试着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付诸实践,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时,这种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列宁从中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列宁不断思索和修正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他认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逝世以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便开始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先后作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报告。这些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为党的八大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他们的后继者们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颇。首先,从客观上讲,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恶劣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的主题是战争和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来自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敌视,经济上的制裁,思想上的渗透,还有来自国内的封建主义残余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为了同资本主义划清界线,必须始终把“阶级斗争”放在重要地位,为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并通过生产关系的不断升级来推动生产力的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于过多地关注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出现了较多脱离生产力现实情况的做法,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后果。其次,从主观上讲,教条僵化的“左”的思想,妨碍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最典型的就是排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凭借这一体制,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这就使人们更加相信,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致于东欧50年代尝试改革苏联模式的做法,都被视为对社会主义的否认。而我们也曾虔诚地期望把我们的社会建成符合马恩设想的、并按苏联模式来运行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但事与愿违,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60、70年代以来,苏联的经济増长速度明显变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到了90年代初,由于国内外因素的作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而我国由于经济建设上长期“左”的错误以及十年“文革”浩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处于严重停滞状态。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形势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正寻求新的突破。
邓小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能领悟其精髓;作为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对我国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失误有着切身的体会;作为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左”的思想的影响颇为焦虑。他深深地认识到必须突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立足现实,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国情和世界局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他认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战争与革命,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到首位来认识社会主义,以此为思路,邓小平开始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突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以批判“四人帮”的“贫穷社会主义论”为起点的。1980年4月他在一次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开始了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随着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邓小平不断探索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体制来发展生产力,他想到了利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198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但贫富不均的现象也随之出现。邓小平及时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増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可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发展生产力上,还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造成两极分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加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人们思想中的疑虑和困惑不断増多,改革步子放慢了,经济也出现了徘徊。针对上述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市场经济归属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把计划经济归属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传统思想束缚。思想的解放带来了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深思熟虑,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全面、系统、科学性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大胆创新。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首先,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割裂开来无法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离开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单独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样,离开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次,这两方面内容也不可同等看待。“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能随意忽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也不能随意夸大。再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会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具体地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点更加突出。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这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结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成的,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仅如此,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同解放生产力联系起来,一方面,发展生产力离不开解放生产力,不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力就得不到发展;不改革僵化的旧体制,生产力同样得不到解放和发展。另一方面,解放生产力离不开发展生产力,只有当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时,才会提出改革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当旧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解放生产力就成了首要问题。所以,当前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同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生产力方面认识的一个大胆创新。
(2)意思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必然包含生产关系的内容,但怎样表述才最精练、最明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邓小平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加以表述,替换了人们以前常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个概念,这样有助于帮助人们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避免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产生模糊。邓小平这样表述的好处在于不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且意思更加明确具体。因为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就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从而能够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根本物质利益关系,离开了共同富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本质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意义。
(3)内容更体现出阶段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邓小平在表述社会主义本质时连续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动词,用意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达到”前加了个“最终”这个状语,明确告诉人们是最终达到而不是立即达到。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会有所不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己有所体现,但还很不充分,例如社会落后的生产力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时日,……等等,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要获得了较大发展,才能最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深层次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们提供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叶雪梅
(鹭江职业大学社科系,福建厦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