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战问题分析

2015-12-11 11: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03-02

  “形势与政策”课堂视域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基本内容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两重关系。本文分析思路是,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两重关系为框架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为任务指向,构建一个“内←外”的吸引关系和“内→外”的管理关系的二重关系分析系统,全面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内←外”的精神吸引问题分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关系分析,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凝聚问题分析;“内→外”的网络管理问题分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的管理关系分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的统战管理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内←外”吸引的统战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内容,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这四个方面的认同首先存在的问题是,是什么东西“内←外”吸引大学生,让他们心悦诚服地甚至是主动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大学生的外在选择,他们面对外在选择时,有没有吸引力和吸引力强弱是决定他们选择和舍弃对象的根本原因,选择外在对象时,选择的分水岭在于有没有吸引力,有吸引力的对象会被选择,没有吸引力的对象就会被舍弃,在吸引力的被选择对象里,还要进行再一次的选择,吸引力强的对象被继续保留,吸引力弱的对象会被舍弃,因为选择也是需要力量来维系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强大的引力场,这个引力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共产党而不是外国的共产党,所以它首先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包含中国的生命本质特征,也就是它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不是排斥者;同时它是共产党,是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党,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者,而不是抛弃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互作用产生了直接指导它的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是这个引力场的外在表现,真正的内在自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自信,这是文化的自信、精神的自信,文化和精神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是引力场形成的根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动力和源泉,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形成的过程中既会吸取理论能量,也会辐射理论能量,这一内外双向的能量就依附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而内外双向的能量变化形成了引力场,这一引力场围绕中国共产党这一物质载体而展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这一主体构成的引力场中因为有能量的内外双向运动,因此呈现出引力和排斥力,引力和排斥力是对立统一的力量,当引力大于排斥力,发展呈现凝聚有序状,是向心的表现;当排斥力大于引力,发展呈现发散混乱状,是逃逸的表现。这对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立统一变化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和排斥力的增减。消除排斥力增大吸引力是做好文化自信、精神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键,也是做好大学生选择并坚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

  至于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虽然是一种内在的选择,但是这种认同感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在足够大的利益面前,照样有人变节做汉奸的可能,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认同感的高低与被利逼利诱的人数是成反比的,前者高则后者少,前者低则后者多,抗日战争中出现的那么多日伪军就说明了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已经发出了危险信号,这个问题在今天是否彻底解决了呢?很难说,内讧历来就是导致许多团体、甚至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是中国革命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605-606。可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统战功不可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新的三大法宝又是什么呢?仔细来考察一下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三法宝就会知道,党的建设问题肯定是不能丢的,武装斗争问题已经发生了转换,革命变成建设,武装斗争自然就变成了战略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统一战线问题能不能丢呢?先假设把它丢了不要,看会有什么后果?丢了统一战线问题实质上就是丢了团结问题,丢了力量问题,显然是不能丢的,不丢掉它而不重视它,道理也是一样的。可以说,战略发展是方向,改革开放就是大的战略发展、统一战线是力量,党的建设是根本。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是一个文化精神力量场的问题,必须放到统战视域中去考量。

  概括以上分析可知,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选择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自觉提高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荣辱观的认同,这是一个文化精神能量场的问题。做好这个文化和精神“内←外”吸引力的能量场,消除其排斥力增大其吸引力,这是党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的关键体现。   在这里还得继续追问,是什么具体的机制让以中国共产党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和精神能量场排斥力的消除和吸引力的增强得以可能呢?这一具体的机制就是“党德”,它是党员道德修养的集中表现,所谓德高才能服众,德高才能众望,“党德”是官德的基础,也是社会之德的最大楷模,“党德”是合民意、聚民情、得民心的凝聚之核,力量之核。大学生的统战“同心”工程,就是开启“党德”建设的工程,“同心”必先与党同德,同德是“同心”的基础,所谓“有德此有人”,德高才能留住人心,只有把“党德”做好了,德高自能服众,德高自能众望,人心也就自然同了。如何做好“党德”?不仅是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统战工作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内在核心凝聚问题;如何做好“党德”建设?统战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主体对大学生“内→外”网络管理统战问题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网络统战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阵地,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统战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上,互联网给统战工作带来的网络管理问题表现在行为计划、组织引领、疏导协调、遏制渗透颠覆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行为计划的统战管理问题。网络是新时代的标志,它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工作站或主机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达到共享资源和交换信息目的。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不是一个空白的空间,它是有内容的空间,是需要管理的空间。国家、社会对网络的管理,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标准,统战部门对大学生网络统战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展开的行为计划的管理,即用一定的方式手段在网络上规范管理大学生。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一定的方式手段是什么?它能够让大学生的行为按照统战部门所期望的计划去进行。法律法规和社会标准等外在的行为规范的操作方式手段显然不可行,统战工作说白了是收心工作,只能从内在的规范上去寻求突破。统战工作对大学生的行为计划的管理,首先的问题就是要收拢大学生的心,心顺则行顺。所以,统战“同心”工程不能只在社会现实空间里作,还应该把它搬到网络虚拟世界中来,建立网络统战“同心”工程。网络统战“同心”工程问题的解决是组织引领、疏导协调、遏制挑战几个方面的先决条件。

  第二,组织引领的统战管理问题。网络比广播、电视、报纸都要便捷得多,甚至广播、电视、报纸都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传播,网络具有广泛联结、任意联结和内容飞速扩张的特点,因此上网的大学生来源更广,任意性更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上网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背景越来越复杂,在各种舆情热点事件中,大学生对事件舆情的影响日益增强,他们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组织引领,形势越来越迫切,对大学生的组织引领的统战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统战工作中,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体制内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的组织引领,这方面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网络空间巨大,上网大学生众多,价值取向多种多样,对主流的价值取向会造成消解,如果在网络阵地中自己不主动培养大量的弘扬主流价值的大学生,引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良性发展,则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不会自己向良性循环轨道发展。

  另一方面,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体制内大学生来促进良性发展,而且,还要发掘那些有良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团结和组织起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上网大学生中的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牵引网络的意识形态发展,或隐或现,直接或间接地争取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网络的时髦价值取向,举网络之力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要建立马克思主义阵地,尤其是对体制外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生活价值哲学的关系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第三,疏导协调的统战管理问题。疏导协调的统战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负面情绪疏导协调管理问题和网络群体事件疏导协调管理问题上。

  网络负面情绪充斥整个网络世界,如涉及暴力拆迁、暴力执法、投诉上访、行政腐败等事件,网民群情激愤,批评谩骂之声不绝于“网”,网络负面情绪并非毫无道理,它来自现实社会,社会弱势群体遭遇不公又诉求无门,负面情绪便只能寻求网络的诉求表达,网络负面情绪实际是现实社会负面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立足社会现实,进行疏导协调,解决好网络负面情绪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在网络统战中意义至关重要。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游行、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2]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发生,就形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它的影响甚至超过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可以达到一呼数十万应,上百万应,引起广泛关注高度关注。如2008年“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网民评论高达8 000多条,点击数超过百万人次。立足社会现实,结合大学生实际,进行疏导协调,解决好“群体性事件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统战中也同样重要。

  第四,遏制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的统战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统战管理问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国际统战问题在网络上的表现。在网络统战工作中,面对国际意识形态的挑战和中外文明的冲突,统战工作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的煽动,面临很大压力。互联网的信息是开放性很强的信息,它超越民族和国界公共信息界限,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信息聚拢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信息价值的多元化容易导致是非标准的混淆,造成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淡化,让境内外敌对势力有机可乘,对不够政治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下手。面临境内外敌对势力挑战,尤其是西方理性造就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在美国网络霸权下,网络统战工作面临形势日益严峻,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过程更加复杂,统战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阵地的巩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将资本主义的颠覆渗透拒之于门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