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12-11 11: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我们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公民等三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初中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而要在初中学生中大力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载体功能,必须紧紧依赖思想品德教学的切实展开。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掌握课程标准,明确思想品德学科导向

  初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岁~15岁之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不大,涉世未深,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性质,牢牢把握课程思想性培养的导向,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这一宗旨,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要明确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少年的头脑,让青少年立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奋斗,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让他们懂得“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兴旺、国家富强,个人才有安全和幸福”的道理;要让他们知晓“社会充满活力,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能幸福,而社会活力离不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道理;要让他们明白“一个国家的气质、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社会的风尚、一个团队的风气,无不与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行为密切相关”的道理。通过学科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明确价值目标,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的。实现国家的价值目标,要求每个人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举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学生实践环节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努力把其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当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如在讲授“中学生如何合理消费”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不污染环境;进行“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时,帮助学生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同时结合学生身边一些关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诚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讲授“参与政治生活”时让学生懂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一切国家机关和公民个人都要依法办事,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公平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关注社会热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内容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

  四、搞好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探究活动材料较多,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思考、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手段进行探究,并要求学生提出可行性方案,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在讲授“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时,要求学生调查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倡导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构想,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内容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安全知识宣传、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公益活动,让他们体验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友善社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公益活动中,我们既帮助了别人,又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当国家处在危难时刻,我们要主动与之共渡难关,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要通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才能变成现实。

  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磅人群是青少年。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融入和渗透,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学生、感染学生,伴随着他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真正融入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血液之中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