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习主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对民族生存与发展极为必要。然而今年香港的占中事件则表明普世价值极具干扰性。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科学院明确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评析普世价值列入关于未来三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三十件大事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关系极为必要。
一、从价值观内涵看,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对立关系
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普世价值,均涉及到一个核心词汇即价值观。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就必须理解价值观念。
关于价值观念,学术界尽管存在分歧,但分歧中也有共性:其一、价值观念是种认识;其二价值观念体现着主体性。首先,价值观念是种认识: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切看法;其二是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前者的价值观念是指物质性的价值观念,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的价值观念是精神性的价值观念,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价值观即后者,精神性的价值观念与物质性的价值观念相比,前者的“主观”程度甚于后者。其次,价值观念体现着主体性。自然领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领域的价值观念,它都是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因此价值观念体现着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特征。首先,价值观念是具体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组成的社会关系相异,人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差异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体现着物质性价值观念差异。“社会主义的民主怎么样呢?这自然是好的,全世界将来都要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但是这种民主,到现在的中国,还行不通,因此我们也只得暂时不要它。到了将来,有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体现着精神性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具体,意味着对价值观念的空洞和抽象的否定,“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因而是个伪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具体性与价值观念的历史性特征相联系。价值观念的历史性,即价值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与价值主体的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物质价值观念是历史的:不同时代,人们在实践中对实践对象的价值认识是相异的。例如水,在刀耕火种文明期,水能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农耕文明期,水能满足生存需求和生产需求;在工业文明期,改变水的利用形态--产电等等。精神价值观念是历史的: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其由社会存在决定,属于上层建筑精神性的价值观念更是说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价值观由价值观念组成,价值观的特征与价值观念的特征是一致的,也具有具体性、历史性、阶级性。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国际社会和一个国家中,是客观存在的。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使命等等方面的不同,价值观具备多元性。在一个国家中,社会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因为个体的价值需求具备多样性。但国际社会与国家相比,价值观多元性和价值观的冲突会更为明显,由于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国家利益是统治阶级利益代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由于阶级利益代表不同,以及历史传统相异,价值观就不具备一元性。在一个社会中,例如我们国家由于占据人口大多数的人民属于统治阶级,拥有同样的历史传统其共同利益大于相异利益,因而价值观冲突较少,可以找到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核心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内涵意味着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对立性。一方面,普世价值是个伪命题。普世价值是指价值观的普遍适用性与历史永恒性,但价值观则是具体历史和阶级的,故普世一词本身与价值观就是自相矛盾的,世界上不存在超时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备科学性。从价值观的内涵来看,核心一词,体现了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层次性,丰富着价值观的内涵,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的哲学原理。
二、从普世价值的内容实质看,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对立关系
普世价值在中国的兴起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只是个别学者在讨论普世价值,2000年以后有所升温,但截至2006年其影响主要在学术界。2007年是个转折点,此后迅速升温。2008年形成热潮,2009年和2010年达到高潮。在此期间,普世价值的讨论由学术殿堂登入大众媒体”。在此过程中,有些学者将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资本主义价值观当做普世价值的内容。
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些学者往往以西方话语阐释普世价值,一般的民众更是会将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的价值观。中国自近代开始,遭受民族磨难。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受打击,将目光转向西方。虽然现在的人们不会像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人一样,极端崇洋,但仍有崇洋的痕迹,这其中包括价值观。但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本身就具备虚伪性,对此恩格斯说道:“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平等;被宣布为主要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普世价值离不开西方反华势力的推波助澜,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有效手段。根据2010年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有一项就是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这表明了美国对普世价值的坚信,致力于在全世界推行普世价值。推行普世价值,就是推行美国价值观,在全球构建独霸的价值观。接受和奉行“普世价值”的结果----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在很大程度上与戈尔巴乔夫认同所谓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导,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存在着莫大关系。中国经住种种考验,坚守社会主义制度,越发走向繁荣。现今西方更是将和平演变的尖端指向中国,通过扰乱国人的价值观,从而干扰和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普世价值具有战争性。 奉行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两种道路。普世价值本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代表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奉行普世价值就是承认资产阶级利益的合理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主张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维护和坚守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阵地。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前进的难度更甚从前,必须搞好全面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的共识,才能形成实践的共进。为此,我们必须认清问题实质,坚决反对普世价值,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
三、从国际交往来看,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对立关系
社会意识反应社会存在,普世价值的产生和流行与当前国际背景密切相关。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即马克思所说的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使得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个体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整个世界,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正是全球一体化,各国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解决共同的问题,就需合作达成共识,因此也需要制定全球奉行的法则。这便是普世价值形成的逻辑。
为了解决全球的问题,可以推行普世价值,这种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内容。只要涉及国家利益问题,特别是对国家利益不利时各国只会形成形式上的一致。以全球环境问题为例,各国对环境问题的事实是接受的,但落实到具体的责任时则会各种推卸,对环境问题“共同但不相同的责任”的原则则是不接受。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表明了普世价值的空想性。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各国交往的原则不是推行普世价值,而是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尊重各自的价值观,通过交流和沟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的沟通与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全球化下,各国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经济上的来往会促使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因为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价值观的孤立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可能性主要在于,各国的价值观都有“视角盲点”,即每种价值观都有自己的局限之处,正如“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样”,这种局限是对价值观新发展的遮蔽。全球化的交流,正好提供了消除视角盲点的可能性,为价值观的新发展注入新泉水。为了更好的交流,各国应致力于自身价值观的积极建构,从而能够形成价值观交流的平台,更好发展。对于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国――中国而言,在全球化开放的今天和改革开放攻坚的今天,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总之,当今的世界不是普世价值的世界,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