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独立的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也是前所未有的。足见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做了科学的定位。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执政战略中的理念定位
(一)报告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乎到“全球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执政战略中的理念定位:“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报告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报告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发展方向上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报告从“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做了战略部署,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纲领。全方位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指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全民“合理消费”的理念。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已经提出:“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如何实现“合理消费”?一是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是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三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执政战略中的策略定位
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这样的高度,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成果,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即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十八大报告在整理这一战略思路时,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到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位一体”新布局,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更高、更权威的层面上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便更加明确地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在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说明,在描述今后几年的工作任务时,实际上已经赋予了生态文明与其它文明同等的地位。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2008年9月19日,他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008年12月15日,《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009年9月29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上,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五位一体”的格局已经形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中国面临创造生态文明的良好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崛起和繁荣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为人类做出新贡献的重要途径。通过人民创造性的生态实践,通过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华民族将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做出新贡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报告中,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为题,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逐步提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治国理政实践,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宣示了中国迈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征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民生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将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执政战略中的政策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成为国家意志的认识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的环境污染治理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方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也日益完善,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十八大报告对以往的生态文明政策作出了新的总结和要求,即执政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新政策。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是关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了:“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二是关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对“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了设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
[(上接第6页)]
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十八大报告对此战略从更加高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具体的要求,即“三个格局”:“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报告要求:“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一是强调利用和管理资源。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二是强调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报告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三是强调水源的使用和管理。报告指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用两个“严”字强调有限土地的使用。报告指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五是矿产方面。报告指出:“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六是再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报告指出:要“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一是生态修复工程。报告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二是“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报告指出: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是制定生态补偿制度。报告指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是制定环境监管制度。报告指出:“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五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制度。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这四项新政策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保障。既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又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