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历史任务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从基层做起,从中国的发展根源做起,即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起,改善农村的现状。这不仅仅是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质上有所改善,更要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得到提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用20个字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的是建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且协调推进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实现胡锦涛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近些年,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缺乏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同时,现行的农村保障体制还不健全,农民担心他们“老无所养,老无所终”,在农村多生、超生现象比较普遍,他们都希望养儿防老,所以就出现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农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低下,大多的农民属于初中及一下文化程度;一些有技能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致使大多老人和儿童成为留守人员,这就使得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在农村农民的主要娱乐项目是看电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看电视,少数是来源于听收音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获得的信息业比较滞后,国家出台的很多惠农利民的政策他们都不知道;平日里也是通过聊天、麻将、扑克等来休闲娱乐的,有的甚至因此沾染上了赌博等的不良嗜好;这是农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必须提到日程上的重要工作。
(三)农民生活环境亟需治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也相比之前有所好转,但是,传统农村旱厕和垃圾污染、畜牧业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环保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许多农村地区的污染治理存在盲区,治理是需要的运营成本高,所以无人管理;有些农村为了发展经济,建设了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但是其产生的污水和垃圾并没有作出相应的处理,结果使农村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化,甚至有些郊区的农村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地。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增强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认识。在基层加强宣传。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学习;通过墙报、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对全国,甚至国外的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进行宣传;组织新农村建设的学习班,让农民了解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布的一些惠农利民的政策。
(二)利用资源招商引资,重视农村规划,开发农特产品。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本的地理环境资源招商引资,扶植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突出抓好粮食、畜牧业、果业、林业等相关的产业建设,形成产业链;打造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一个特色型农产品知名品牌;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发展特色农村旅游事业,从而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既是这项工程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只有广大的农民群众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才能在实质上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可以通过鼓励和扶助农民群众兴办图书资料室、阅览室、影视室、农民书社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改变当前文化现状、追求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四)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规划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在对农村进行发展规划时,要尊重民意,引导农民参与,提高农民的规划意识。同时,要注意这不仅是房屋建设上的规划,更应该考虑到村庄中各种可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规划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服务便捷,符合社会主义公共服务要求的农村设施,如,在农村建立图书馆、文化馆、电子阅览室、篮球场、等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起著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