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的开放性

2015-08-24 15: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 开放性
  论文摘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义,应从事物内涵的丰富性及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出发,揭示社会主义天然具有的开放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提起社会主义,人们马上就会想起苏、中、朝、越、古等国家;一问什么叫社会主义,人们就会说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十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种仅仅从现存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以教条、封闭的态度来认识社会主义,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僵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笔者认为,同对待任何事物一样,我们不能封闭、教条地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二面的社会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的载体,将推动整个社会主义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从社会主义内涵的各个方面及相互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展开的开放性的动态体系与进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新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将贯穿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
  一、社会主义内涵的开放性
  我们所界定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关系上看,是指对资本主义进行本质否定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社会王义运动,三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的三种形态中,先期出现的是思想与运动,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在思想和运动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以后,才作为这两者结合的结晶而产生。
  所谓社会主义思想,是指由于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不满意,以求得社会公平为思维主线,希望得到理想改造而产生的主观意识。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的舆论先导。所谓社会主义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社会主义运动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检验,同时又使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修正和完善,丰富和发展。所谓社会主义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运动所建立起来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的载体,将推动整个社会主义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从社会主义内涵的各个方面及相互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展开的开放性的动态体系与进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新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将贯穿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开放性
  1.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与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创新物,最早是作为一种思想诞生的。在16世纪的西欧,面对资本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病,代表进步思想的先驱们开始思考社会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解决这些弊病的途径。··…于是,便产生了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间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00页,1972)。这种历史的局限性,为社会主义日后的发展留下了广泛的空间,展示了其天生具有的开放性。正是这种开放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依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高度抽象的形式简要地勾勒出未来社会的轮廓和一般特征,从而预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历史给伟大人物也只能提供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制约,马克思自己也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同上书,第四卷,460页)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明.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立即投人工人运动的实践,推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1848年的欧洲革命,第一国际的建立,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等都清楚地向我们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广体系,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完善、修正自己的理论,它永远具有开放性。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思想和运动阶段发展到了制度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当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学说”发展到“一国革命论”,毛泽东把苏联的“城市中心论”发展到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时,社会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和实践使社会主义不断创新并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列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并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浸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列宁选集》,第一卷,203页)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应当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来选择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而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列宁还说:“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十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二总和=社会主义。”(《列宁文稿》,第三卷,94页)这实际上以赋予社会主义的开放性从而赋予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列宁逝世以后,许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阶段,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教条,使为之奋斗几代人的社会主义逐渐僵化。
  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时,形成了一种定势,即着重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划清界限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首先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发展物,其次才是对立物和创新物。社会主义同任何事物一样,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发展变化具有必然性。
  如同一个国度的兴衰与开放紧密相联一样,社会主义之所以从思想至运动至制度的建立,虽历经艰难曲折而仍蓬勃向前,关键就是社会主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与开放体系。在此之后,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一度自我封闭,导致社会主义走向低谷,陷人停滞和倒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能不能以开放的态度去认识社会主义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澄清了种种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赋予社会主义以开放性的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不仅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都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看作一个过程,才体现了其开放性。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伟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尚文、陈鸿寿:《社会主义15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汉楚编:《社会主义史话》,辽宁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