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坚持毛主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同时,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和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建设真正繁荣昌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文从三个方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起着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的发展 理论创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这个命题是恩格斯提出的。他在1887年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因为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最后依据,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不稳定的。马克思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创立的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历史经验的,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基本观点包括:以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为基础而得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在西方一些国家正在成熟起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的本质的全面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中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理论,关于建立能够担当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学说等等。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必须以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为其坚实的基础。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社会历史上,越到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位置越加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无机世界还是生命现象,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新的认识并不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而恰好是为这种世界观提供了更有力的论据。利用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新成果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应该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世界上很广大的地域内成为现实。但是有两个必须引起注意的历史现象。其一是社会主义并不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中诞生,它诞生的地方倒是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或者甚至是很不发达的国家。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中建立起来以后没有能长期保持,在苏联这样的重要国家中既唱了社会主义的凯歌,又为它奏了挽歌。这里先讨论前一个现象。
中国在历史条件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反对了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中国特殊论,这就是认为中国的国情是绝对的特殊,因此完全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远不能说已经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也不能说已经完成。还要用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来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完全胜利。还要通过实践,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中国处于其中的世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是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且懂得世界和中国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必然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脚踏实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由于时代的限制,任何理论所揭示的真理都不可穷尽。真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所揭示的真理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历史时代变迁了,社会经济实践变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获得重大发展的沃土。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验证了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其现实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为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是武装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产生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巨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既符合规律,又顺乎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觉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去,成为一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创造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得人们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观察社会问题,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制定的基本纲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脚踏实地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回应。如何理解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重要理论问题。从哲学上考察,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及其态度,而世界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如何看待发展以及采取何种态度则是世界观所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因此,发展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发展观历来就是世界观。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观,在逐步探索、发现并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认识阶段,吸收了发达国家“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综合发展的理念合理内核,特别是发展的本质就是提高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趋向的理念。在实践和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映照和反思中,开始形成了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和分享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原则,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想,而且丰富了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实践创新决定了理论创新和世界观创新。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是因为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思维方式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已经无法应对全球化所造成的困境,也无法破解面临的种种发展难题。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遇到的矛盾问题,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能力,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发展的具体规划部署入手,而且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如果说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依据是人性的全面性和丰富多样性的话,那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学依据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丰富性来看,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并能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新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谐世界。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解决发展难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英.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陈先达.论与时俱进与理论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
张先贤.遵循规律,努力推进理论创新[J].探求,2003,(1).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5).
张国祚.关于理论创新的思考[J].求是,2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