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与党建工作探析

2015-08-15 11: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就是大学和大学人对学生、学校、国家、社会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在大学的特殊表现。高校党建工作应把大爱精神作为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把大爱育人理念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始终。

  关键词:大爱精神;大学;党建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先生提出“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并把“大爱”解释为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从教育的层面揭示了大学教育的“大爱”本质。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大爱精神的内涵,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党的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大学大爱精神的内涵
  爱是人类普通存在的人道精神,而大爱是爱人之爱,是对人深远的爱,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爱。具体到大爱精神,则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精神,是人类在自的社会实践中,逐步自觉世代传承、发扬起来的,它发源于人类的社会的生活实践,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自我意识、传承于社会的价值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就是大学和大学人对学生、学校、国家、社会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为爱教育事业之心、爱学校之心、爱学生之心,即大学人的职业精神,体现为爱校爱岗、敬业负责的精神,追求真理、广包宽容的精神,公平正义、团结诚信的精神和爱国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在大学的特殊表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大学教育规律的深层反映。从此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大爱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学教育观和大爱育人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育人为根本,遵循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宗旨和原则,以大爱理念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因为感受到大爱而去爱他人、爱学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大爱精神为导向,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大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与基础,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正如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少安教授所强调指出的:“一所没有大爱的大学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在高校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战略问题。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应把大爱精神作为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把大爱育人理念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始终。
  (一)思想建设要突出大爱精神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大学领导工作的一贯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始终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键要抓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第一位,在教书育、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大爱育人理念;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培养青年学生具有团结友善、相互宽容、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具有追求真知、探求学问的良好心境,具有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志向和价值追求,具有爱心、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组织建设要渗透大爱精神
  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最终保证,同时也是高校实现教育目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育人中心,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所急,谋师生之所谋,努力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的育人氛围,积极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学校贯彻好、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基层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广大教师党员要以德立身、以德育人,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甘做人梯,甘做蜡烛,甘于奉献,为人师表,自觉成为贯彻党的路线、宣传党的宗旨、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力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所指出“党支部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合理设置基层党支部,努力构建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和谐的党建机制,使党建工作做到贴近师生员工、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拓宽党建工作的主体范畴,把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有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广大的教师和青年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活力。

  (三)制度建设要体现大爱精神
  高校党建工作制度是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制度保障。新时期高校党组织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应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大爱精神贯穿于党的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中,在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爱心,把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护、激发人性的善、仁、义及对未知世界不懈追求的精神等美好品格作为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大学人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不受外力过分干扰,保护大学人对各种命题、理论、信念进行探讨与检验的权力,努力为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宽松和谐和积极奋进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对办学的指导作用,就必须通过制度的建设来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并自觉地运用在对自己行为和规范和引导上,为大学实现其根本任务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作风建设要弘扬大爱精神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和现实的任务。高校党组织的作风建设要按照******总书记所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的突出的问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系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真诚倾听师生员工的呼声,真情关心师生员工的疾苦,真心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为系、利为民为谋。全体党员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牢记宗旨、心系学生,以育人为根本,胸怀大爱,以大爱理念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以优良的党风促教风带学风。
  (五)文化建设要倡导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大爱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对于中国的大学人来说,要爱国家、爱人民、爱教育、爱学校,就要关注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和命运,关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和各自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把大爱精神界定为“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关爱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建设大学大爱文化,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以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为导向,以引导和培育大学人的爱心与责任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用先进文化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引导大学人树立爱校爱岗、敬业负责的精神,追求真理、广包宽容的精神,公平正义、团结诚信的精神和爱国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进而增强大学人对国家、对人民和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使大学人之间互相关爱以及尊重理解学生,关爱信任学生;引导大学人中的学生主体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大爱之德,不断增强爱国成才、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筑牢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培养自身健全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2、周玉清.我国大学的大爱精神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3、黄保金.浅谈大爱理念与人才培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陈玉君.也论高校党员队伍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
  5、该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少安.试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大爱精神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7、张尚宇.社会主义大学大爱行为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