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2015-08-15 11: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今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经济社会状态的巨变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拜金主义、道德偏颇以及个人主义已成为精神家园的制约因素。为加快建设精神家园步伐,势必要求我们要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建设的基本前提,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建设的内动力,积极汲取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成果。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问题;举措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始终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精神支柱,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精神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如何理解和分析精神家园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存问题,如何科学构思相应举措,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古老的中华大地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动力的,市场经济的改革必然并且已经导致人们精神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结构和整体嬗变,在精神、文化领域,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领域与社会心理不得不面临现实生活的强烈冲击,这种现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个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各种“新潮”生活方式的渗透中,出现了心灵的“困惑”与“不安”,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浮躁”情绪乃至精神的“错乱”。
  应当讲,当今社会的精神现状,是与物质的繁荣也许并不那么相称。尽管我们一再努力高扬时代的主旋律,但是,我们仍处于价值观念的新旧交替之际。那种脱胎于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已随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崩溃。狂热的经济躁动使人们来不及重建和调整已经破碎的价值观念体系。那种新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体系,需要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需要人们的头脑逐渐从经济的躁动中冷静下来之后,才能逐渐明晰,逐渐健全起来。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精神代价,也是一种大时代转折的精神阵痛。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一些规则废弃了,新的规则没有及时确立起来。正如美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所说,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世界已经死亡,而另一个世界尚无力诞生。那些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曾经都面对过类似情况。社会转型肯定是有阵痛的,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增进人民幸福等都是从这个特殊时期考虑的重要对策。但是,最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还得靠自己。越是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就越需要精神支撑。拥有精神家园,就会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固守着人的尊严和人格,以理智和从容的态度对待名和利,洒脱地看待得失,平和友善地对待他人,从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成败所惑,不为苦难所惧,不为磕绊所羁,不为情爱所困。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更加快乐和幸福。
  价值观的倒错、混乱和精神迷惘,是随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衰微所产生的精神焦虑和躁动。我们面对的是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但却不能没有精神归宿。在传统文化衰微,革命战争年代远逝,以政治为中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又不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样一个精神夭空群星寥落的转折关头,追寻跨世纪的精神家国,重建人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体系,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二、阻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经济日益走向繁荣,物质财富显着增长。但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也显露出精神贫困的现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使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的拥有和享受,而冷漠于获得精神的充实和提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社会状态的巨变所带来的矛盾束缚着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母腹中脱胎而来的,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尽管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社会状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小生产创造的物质文明正在被社会化大生产创造的物质文明所替代,更高层次的物质家园正在形成。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呈现出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差异纷繁,千姿百态的局面。新旧矛盾碰撞摩擦,阻碍社会发展的旧思想、旧道德,正受到改革浪潮的冲刷,新思想、新道德,正在变革的涛声中涌出。从价值标准来看,市场经济的自然趋势是以物——商品货币为价值标准,崇尚物质功利主义,忽视价值理性和人文文化,造成人的畸形发展。但是社会主义追求功利、发展经济,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功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物为了人,人支配物;社会主义把物质满足和精神充实看成是人类发展同等重要的条件,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决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追求物质富裕和享受,否则必将阻碍人们的精神革新,必将影响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第二,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制约着精神家园建设。市场竞争及其竞争、效率、创新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和法制的约束,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必然导致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极端追求,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而拜金主义是一种把追求财富、金钱、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最高价值的社会思潮,其实质是金钱至上,该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之前就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成为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用马克思的话说,拜金主义就是商品拜物教。财富是能够满足人的生存的一种价值,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外延,是使人得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它无异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缺乏财富而鄙视财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偏见。但是,财富仅仅是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把财富、金钱推崇到人生最高价值的地步,人就会发生异化,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扭曲变形,这必然导致人们的精神家园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第三,转型期带来的道德偏颇成为精神家园建设的羁绊。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必然出现文化道德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换。从整体上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道德观念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如人伦道德方面、婚姻家庭道德方面、人格尊严方面、人才使用方面,等等,都在逐渐与国际文化道德接轨,逐渐向现代化跃进。然而,社会处于深刻的转型阶段,特别是由封闭走向开放,道德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应该正视的是,我们现在正处于新旧道德观念的接替时期。这样,一些道德堕落的现象切痛肌肤。文化传统中的“互助意识”较差,长期小农经济养成“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文化心态。正如鲁迅讲过的,这种心态必将导致一种文化后果,即“自己的手不懂自已的脚,心与心不能沟通”,在生活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随意呵斥,甚至在生死关头袖手旁观。文化道德现代化的相对滞后必然出现文化错位、道德水准下滑。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不是内在的核变,它是在外部力量的压迫,受外在的触动而发展的。因此。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而文化、道德的准备就显得不足。人们的观念更多地被金钱、物质所困扰,出现更多只顾自己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社会中一些重利轻义、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充斥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诚信、道德缺失,人们的心灵已蒙上了太多世俗的尘土,人类的良知和人性最美好的东西被逐步侵蚀。

  第四,强化自我带来的个人主义影响精神家园建设。在传统的社会中,“自我”从来消隐在特权阶层的需要与社会的外在规则中,而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自我”的权利与机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中国人文气氛中越来越彰显出对“自我”的肯定与追求。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众不同,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肯定,流行的是标新立异,期待的是在追逐时尚的潮流中得到别人的眷顾与欣赏。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肯定自我,追求自我,展现自我,从而引起社会的认同与肯定,成了相当多数青少年肯定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至少这是他们表达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方式。追求自我、肯定自我,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是人存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在于,追求“自我”不等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无视社会利益,甚至不惜损人利己。这种现象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认真思考的社会问题。
  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举措
  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防止和遏制各种腐朽思想滋生蔓延,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对我们党的“一个重要考验”。
  第一,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建设的基本前提。人的素质除先天决定那部分以外,主要是社会的产物,又会给社会以巨大的影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既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任务,又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科学、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属于认知范畴,有文化懂科学标志着人摆脱了无知和愚昧。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因为文化是根,是灵魂,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没有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协调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可持续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精神支撑。为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努力培育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城市广泛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在社会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树新风、除陋习、讲文明、促和谐。
  第二,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只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必须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为我们提供了两者结合的历史前提和广阔空间,认识历史的必然,把握历史的契机,创造新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是我们的立足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的观念市场化,也必然导致人的观念市场化。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既有切合精神家园建设要求,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一面,又隐含着背离精神家园建设的自发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观念市场化的自然加以辨析、约束和引导,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市场观念、市场精神,使之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优势,运用法制、纪律和道义的力量限制和化解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使市场观念、市场精神在全新历史条件下得到升华,从而整合创造一种新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
  第三,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建设的内动力。理想代表着美好的前景,它能激发人们在事业上奋斗的欲望。崇高的理想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去战胜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崇高的理想是人事业上的精神动力、人生旅途上的发动机。精神生活充实,主要表现在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我国半个世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神家园里的主宰是崇高的信仰,如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当然,信仰并不就是这一种。凡是对美好事物的精神实质的向往和追求都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信仰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那份信仰。如果我们还没有确立起信仰,那就应该有人生信念。确立和追求这样的信仰、信念,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人生的灯塔。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必然面临种种考验和诱惑,而最大的考验和诱惑莫过于权钱交易。有些人用权力为自己构筑“私家花园”,结果垒起了一座埋葬自己的坟墓。因此,怎样守护、怎样构筑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很现实、很紧要的问题。只要是共产党人,就必须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共产党人守卫精神家园应当比一般人更加执着、坚强。只有守住精神家园,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警示。
  第四,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吸取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主流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我们要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以推进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要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鲜开林,于静.加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建设[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6,(1).
  贺志朴.审美教育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吴文山.论大学精神家园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4).
  张开成.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家园建设[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