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其实是一个误区。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平等交换中产生的不平等的产物。自由、平等和互利合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内在要求。资产阶级作为等级特权的起源和资本主义的垄断剥削实质,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根本相悖。而社会主义的平等精神和道德原则与之完全符合。社会主义能够恢复市场经济内在的自由本性和平等原则。随着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的展开,垄断资本的统治在范围上已近极限,资本主义的自身调节和回旋余地已近临界线,从而将导致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分道,并最终趋向价值理念一致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进而又将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上看,确实也只有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独有属性,社会主义也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采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才是真正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自由、平等地交换人的劳动本质,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这与社会主义的平等精神和道德原则是完全符合的。相反,资本主义是以通过私有制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目的,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在这种目的的驱动下,实施的是非平等的剥削和非自由的垄断,其实质是反市场经济的性质。因此,真正的市场经济不能是资本主义的,而只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恢复市场经济内在的自由本性和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真正统一的社会模式。
一、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物,以为是在资本主义打破了封建****,建立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蕴生了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为调节和配置手段的市场经济,并进而激发了生产力的积极性和潜能,但实际并非如此。市场经济产生于市场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则发端于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结果。
市场是劳动者之间彼此交换劳动产品即交换劳动的关系。市场与商品交换几乎同时出现,据考证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在封建制社会,市场已相当繁荣,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制自然经济结构中,市场遍及各处,它们就像这个自然经济躯体中的无数的毛细血管一样,推动着整个躯体的经济循环。在市场交换关系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方式来发展国民经济的经济体制,其根本特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和分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调节机制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市场经济是一种作为基本调节方式的社会经济制度形式,显然,不能简单地把它化约为经济所有制形式,也不能把它夸大为社会的基本制度,因此,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公有制,也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以往之所以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主要原因在于,在历史上,西欧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出了资本主义。15世纪,在西欧城市市场中,不仅建立了密集的销售网络,而且逐渐产生了国际商品交易会和证券交易所。例如,1579年至1621年,由热那亚商人组织的贝桑松(Besanson)交易会,专司钱款和信贷交易,运作精细周密,货币已经开始跨国流动。[1]拥有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会是在欧洲诞生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方式发展经济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基础。因为,商品交易会和证券交易所不仅扩大了市场的地域,而且使市场超越了低层次的直接交换,形成了在经济中发挥对生产与消费起调节和配置作用的市场经济。在距今大约500多年前的西欧,虽然仍是处于封建制度的政治统治下,但在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城市中,在经济领域中首先产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萌芽,继而诞生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凸显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的利益和劳动受到肯定和张扬,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社会劳动者为个人利益而奋斗的积极性。但是同时,由于劳动者个人之间彼此先天能力和后天机遇的不同,又必然导致劳动者个人之间收益的差距,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结果会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二者效率高低的差别会越来越大。正是在市场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导致了私有财产和资本的不断积聚,在18世纪的产业革命前,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原初形态及其发展。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和以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进而又经过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以政治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证下来。可见,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平等交换中产生的不平等的产物。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建立,又不断产生和加深着不平等的市场交换。
二、自由、平等和互利合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首先要求每一个进入市场的劳动者,都必须具有独立自由的人身资格。自由既是市场经济对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基本资格要求,也是其内在经济要求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一,市场经济要求废除政府的计划指令,推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呈现为有别于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的自由性特征。其二,市场主体及参与者可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或资源占有等条件以及市场的需求,自主生产和经营,自愿交易,这构成了市场主体及参与者的自由性。
其次,市场经济要求平等交易。价值规律构成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规律,而等价交换则是这一规律正常运作的基础。因此,平等交易才能保证劳动交换的公平和正义,也才能保证市场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平等当然并不是利益均分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为它违背了公平正义即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市场经济力求排除等级、身份、特权等不平等因素,要求市场主体及参与者的人格平等,互不辖属;地位平等,互不胁迫;机会均等,公平交易。
最后,市场经济以互利合作为目的指向。市场主体天然地具有利己性的价值取向,但是,市场主体要达到预期的利己目的,又必须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在交易中完成对各方的增效。市场类似博弈,博弈虽然是竞争,但任何博弈都离不开对他人相关行为期望的探究和把握。“尊重”他人,“超越”个人利益,按均衡支付给出对策是理性的,才能够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而损人利己的竞争方式往往会导致双方为了各自得到最大福利尽量排除对方福利最大的可能性,结果两败俱伤,反而都得到了比互惠合作更小的福利。市场经济中,合作精神的集体价值理性应占主导。
三、资本主义的反市场经济实质
追求剩余价值、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和根本目的。市场经济作为它产生的前提条件和达到这一目的的凭藉手段,其基本价值取向和要求却是自由、平等和互利合作。资产阶级作为等级特权的起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根本相悖。
1.资产阶级作为等级特权的起源
着名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费尔南·布罗代尔在《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中,通过历史学式的考证,叙述了资产阶级的起源,认为资产阶级是等级的延续和积累,西方资产阶级是绵延几个世纪,寄生于特权阶级的结果。布罗代尔说,在西方,尽管孤立的个人成功并不少见,但个人的成功几乎总是记在某些大家庭的帐上,这些家庭警觉审慎、专心认真,一点一滴地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影响,他们的这个历程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起源历史。“如果你们注意研究一下这些源远流长的家系,注意一下慢慢积累起来的家产和荣誉,你们就差不多懂得了欧洲是如何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正是由于西欧有这样一个长期使这些家系得以维持和成长的历史,资本主义才能够在货币经济的帮助下,最终脱胎而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与西欧大体一致,也是由于日本的商业豪门传世甚久,其中一些形成于17世纪,至今仍兴旺发达,这些特权阶层]变延续为日本的资产阶级,使日本社会“由封建秩序转入金钱秩序”。而中国和伊斯兰国家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延续和积累作为资产阶级前身的这些特权阶层。在中国,科举制是开放的考试,社会各界皆可应试,比19世纪进西方名牌大学不知要方便多少倍,科举打开了通往高官厚禄之路,实际上是社会游戏的重新分牌。晋升至顶峰的官位从来都是暂时的,最多也不过是俸禄终生受用,他们在任时所敛之财很少能够奠定一个在欧洲称得上的大家族。而且,过分富有、势力过大的家族定会受到皇权的怀疑和排斥。在广阔的伊斯兰国家,尤其在18世纪前,领主权即土地及地租,由国家分配,土地只属于君王,个人对土地的拥有都是临时的。受益者一死,领主权就会由国家重新分配。伊斯兰君主采取这种方式酬赏士兵和骑士,保证他们效力王权,但这样就会使社会的顶峰阶层和精英阶层经常更换。据一份研究18世纪开罗的材料,大商人无法维系一代以上。
2.资本主义的垄断剥削实质和历程
为追逐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基础上,资本主义必然要走向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宏着《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详细叙述了15—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逐步走上垄断的历程。在利润的驱动下,“世界各大商埠其实都想建立国际垄断,威尼斯是如此,热那亚也是如此。”“实际上,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垄断已变成一个常用词:卡特尔、辛迪加,囤积居奇。”垄断造成了在市场经济中的初始条件的不平等、运作过程的不平等、运作结果的不平等,这与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和互利合作的价值理念和内在要求越来越背离。概括地说,尤其在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再到国际垄断的发展过程。资本垄断从私人发展到国家,再发展到全球化,正是一个资本垄断与市场经济不断冲突,并为克服这种冲突所带来的危机而不断调节的过程。
(1)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私有财产的积聚,首先形成的是个人或由一些个人间联合的垄断即私人垄断。私人垄断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彰显,主要表现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深刻、持久的经济大危机。这场危机发端于美国,历时五年,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不仅覆盖了经济领域,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了应对这次危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型。在理论方面,以凯恩斯主义的诞生为标志;在实践方面,以“罗斯福新政”为典范。
20世纪初,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理论是古典自由主义学说,其主旨是,市场具有绝对的调节功能。但是,不断恶化的危机大大超出了古典自由主义学说的解释范围和应对能力。这主要是由于,资本成为垄断后,市场被资本支配,市场对生产和原料配置的导向作用丧失了。据此,凯恩斯创立了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上的践履者,主要集中于加强国家对各经济部门和相关领域的整体干涉和宏观调控。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过渡到国家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结合的资本主义,在相当程度上使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结合起来,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垄断资本利润的增长。但是,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始终都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为前提,以维护垄断组织的地位和攫取垄断利润为目的,这就导致了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为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埋下祸根。
(2)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在1973—1975年、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两度发生严重的滞胀危机。接踵而至的两度严重的经济危机表明,国家的干预调节能力已接近极限。在此背景下,在理论方面,兴起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在实践方面,产生了以“撒切尔革命”和“里根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践。
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持“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自由主张,主要集中于推行私有化和崇尚经济自由,要求放任“资本为利润而生产”的逻辑扩展到一切领域,主张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性质的新保守主义政策,被称为“撒切尔革命”。美国时任总统里根也进行了同样性质的一系列改革,即“里根经济学”。他们的举措主要围绕着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倡导市场自由竞争等等。以此为开端,资本打破了壁垒,在全球范围内争自由、谋利润和求扩张,结果推动了席卷全球的资本自由化,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极度垄断剥削实质
20世纪80年代后,以跨国公司为国际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全球性的畅行无阻的金融资本垄断市场。据统计,20世纪末,世界上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和90%以上的科技开发和转让都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垄断资本以跨国公司的形式组织生产和经营,其目的就是通过国际垄断价格,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垄断利润。现在世界上的180多个国家中,95%以上的国家及其人口都卷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称得上发达的富国也仅仅是极少数。这个简单的数字就能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庶并不是奠基于市场经济,而是来源于资本垄断的高额利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跨国公司的母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生成着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于主导和剥削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被剥削地位。
首先,在分工和交换上。南方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高度依赖或从属于北方的地位,即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和输出电子产品、机器设备、精密仪器、民用飞机、汽车以及高级消费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输出原油、农矿原料及其他初级产品等低附加值产品。而在交换上,高、低附加值产品交换的价格差距相当惊人,而且,北方还以垄断价格“高出”“低进”廉价收购,然后规定垄断高价。
其次,在产业技术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雁行战略”等科技垄断。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改变了以往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封锁战略,反而主动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和技术的下行性梯次转移即“雁行战略”。一方面,下行性梯次转移会抑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自主性成长,甚至摧毁其自主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系统;另一方面,下行性梯次转移有利于缓解发达国家中传统产业结构带来的矛盾,为发达国家创造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空间和条件。这样,发达国家就总是处于“领头雁”的地位,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稳固。
再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不合理的“南”“北”国际融资和不正当的“南”“北”国际投资。北方垄断资本控制南方的要害金融部门,通过过大的投资对南方投资结构造成较大的不合理影响和冲击。
最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通过金融投机来获取高收益。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垄断资本所主导的金融投机制造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继后的俄罗斯和巴西金融危机以及拉美债务危机等金融动荡和危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产和原料大规模贬值,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趁机大举廉价收购,牟取暴利。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全球化的极度剥削,导致了更加深入的全球性两极贫富分化。高收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之比从1983年的42.5:1扩大到2001年的62.1:1。目前不发达国家扩展到48个,在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10%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0.6%,到1997年仅占0.3%。在世界人均收入最低的50个国家中,有23个平均收入低于10年前的水平。
同时,在这些获取暴利的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自1979年以来,美国劳动者的平均生产率提高了22%,而他们的实际工资降低了8%。9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达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程度。1979年,收入最高的5%家庭的平均所得收入是最低的20%家庭平均所得收入的10倍,1999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19倍。
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已经]变为跨国垄断资本家阶级与世界劳动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对立了。正如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所承认的,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扩大了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不平等。
3.资本的政治垄断性质
资产阶级国家政治统治是资本主义经济统治的前提。资本主义的兴起正是依赖于西欧国家在国内为财产、契约、货币和雇佣劳动关系等建立起的法律以及其他政治权力结构框架。而当资本主义扩展到国外时,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保护功能和促进功能也扩展到国外,充分展示着国家为资本服务的各项职能。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就是通过占领、兼并殖民地,炮舰外交和缔结“友好”条约等等实行资本帝国主义的第一个国家。
在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也同样是在以美国为主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支持下畅行全球的。[10]当今的“全球化”并不是简单地由经济逻辑决定的资本扩张的自发结果,而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国家政权有计划地创建的非正式的美利坚帝国所催生、扶植、保护、调节之下得以成长和维系的”[11]。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G7等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形成以美国为主宰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以庞大的军事工业和海外驻军为基础,建立起以自己为主宰的北约等军事组织形式的全球军事霸权体系。美国这个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5%,却消费着全球34%资源的当今单极称霸帝国,作为全球化的唯一代理人,其帝国主义本质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加掩饰。
四、真正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走向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得出的科学结论。而笔者从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和内在要求的视角出发,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在当代,随着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的展开,资本的统治在范围上已近极限,资本主义的自身调节和回旋余地已近临界线,从而将导致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分道,并最终趋向价值理念一致的社会主义。当代着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其《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全球金融市场迟早会经历一场类似90年代日本股市崩溃或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的大崩溃,它们导致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问世。[12]
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理想信念,还是作为一种现实制度,都不可能是一个历史和人的终结点,从此一劳永逸地结束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仍将是人的本质,每个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也是劳动者,只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是真正属于人自己的劳动。有劳动,就必然有分工;有分工,就必然有交换。而市场作为交换的场所和机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成分。而且,非异化的劳动,非异化的分工合作,会产生真正自由、平等和互利合作的市场经济交换。因此,社会主义不仅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真正的市场经济正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社会主义能够恢复市场经济应有的本性和秩序。
首先,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真正的自由前提。1894年,意大利人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题词,以便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回信中说,最合适表达这个基本思想的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如下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4]人不再是资本的奴隶,不再受资本的支配,可以自由地劳动和交换彼此间的劳动本质。
其次,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建立真正的平等基础。在社会主义中,“按劳分配”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分配原则。所谓“按劳分配”,也就是平等劳力的平等所得,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按资分配”所导致的不平等,真正回复市场经济基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而消除了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为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在政治、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的不平等提供基础,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最后,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互利合作的条件。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除了异化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不得已的谋生手段,而是通过交换实现每个人的本质和价值,满足他人需要的互利合作的自觉活动。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集体本位精神实质。
正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在“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革命”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受到重挫以后,在西方社会,相继出现了以“第三条道路”、罗姆的“配给券市场社会主义”[15]等为代表的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市场社会主义”学说。这些学说都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垄断实质与市场经济的尖锐冲突,力求为资本主义注入一些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方式和因素,以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和弥补。这些学说及其模式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都致力于兼顾效率和公平;第二,都以某种形式保持“公有”;第三,都允许提倡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追求利润;第四,都尝试建立一个有效而民主的投资管理体系等等。[16]这些用心良苦的设想虽然会起到一定的调整和弥补作用,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资本垄断与市场经济的冲突,相反,它预示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由垄断资本全球化所形成的世界的普遍联系(资本主义全球化造就了世界性的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最终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注意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也仍然会导致能力强者与能力弱者的收入不同,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因此,限制资本垄断和政府垄断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两个基本的防范指向。
注释: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7,16,21-23,31,46-47,48,49.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C].北京:三联书店,1993(2):435,450.
Faux,J,spring,1999,Lost of the Third Way , in Dissent.
[10]Leo Panitch and Sam Gindin.Global Capitalism and American Empire [A]. Socialist Register 2004[Z]. London: Merlin Press, 2003.1-42.
[11]志君.超越古典理论,探索当代帝国主义本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12]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4;(3):759-760.
[15]Roetmer. John. E, 1994, A Future for Socialism;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6]狄仁昆.“社会主义市场”存在论[J].社会主义论丛,2005(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