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它在吸收和兼容其他学说和思潮时,往往不是取自该学说或思潮的全貌或实质内容,而是经过实用主义的取舍和现实主义的解释之后的产物,远不是一个内容稳定、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理论上是有根本区别的,不容混淆。
[关键词] 民主社会主义;渊源;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或称社会民主主义)是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政治思潮,它反应和代表了各国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及其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在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的基本的主张上,在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上,在基本理论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上诸方面的共同之处,被奉为各国社会民主党思想体系和目标模式的统称。有人说,民主社会主义渊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民主社会主义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果真如此吗?事关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分清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划清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等重大问题,以下拟就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作概要论述,并谈谈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问题。
综观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伦理主义,人道主义,多元主义”的世界观,到“自由,公正,相助”的基本价值观,从“民主高于一切”的民主观到“全民共享”的国家观,从“全民党,议会党”的政党观到“和平与改良”的社会变革论,从劳资合作的“共决制”到“社会伙伴关系”,等等,它们的共同准则,可以清楚地表明,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大体上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根植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
对民主社会主义具有转折性影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明确宣称,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该党的理论家托马斯·迈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首先是从基督教,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的传统中产生出社会主义观念的。基督教教义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兄弟情谊的基础上,从而被看成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一种原始动机。人道主义把人本身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当作社会的最重要因素,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时,都是把人作为对象并置于社会关系的中心,因而在许多方面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先躯。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的哲学,提出了人道主义的社会观,构成了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1]。民主社会主义是怎样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中汲取思想资料,构成渊源关系的呢?下面略作分析说明。
基督教伦理学的核心是“兄弟般的仁爱”。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是全美、全智、全爱的化身,存在于每个基督徒的心中,尘世间所有的人,不管他们地位、身份和财富如何,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兄弟情谊是一切世俗关系的纽带;人类的苦难只有通过多做善事、终身忏悔,才能得到耶稣的救赎,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充满仁爱、正义的自由的天堂。民主社会主义从基督教伦理中汲取养料,把自己的基本价值定义为自由、公正和团结、相助。认为“自由”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参加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公正”要求尊重人的尊严,保证人人都有平等的自决机会;“团结”“相助”表现为对人的强烈仁爱,让整个社会结成互助互让的伙伴关系。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超阶级的伦理特征,完全忽视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平等互助所必须的现实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同基督教伦理如出一辙。正因如此,民主社会主义声称,它所奉行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伦理的体现,它承认基督教福音是其思想的精神源泉和伦理源泉之一,并对基督徒日益意识到基督教福音的社会含义表示欢迎。
同基督教一样,人道主义在欧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发轫,陆续扩展到欧洲及世界各国。从继承、恢复和发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着手,逐步扩及文艺创作和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人生哲理、道德规范、社会理想、政治学说等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治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中心的神道主义,其社会含义乃是从抽象的人出发,主张保护个人的权利和人格,要求社会道德摆脱基督教禁欲主义的规范,反对封建制度束缚人的个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使人道主义以“天赋****”的形式得到广泛的发展,进而形成声势浩大的自由主义运动,在政治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要求。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只给少数人,即有产阶级兑现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诺言,绝大多数人(即那些没有财产的阶级和阶层)仍处于依附的、不平等的和被剥夺的地位。民主社会主义接受了启蒙运动的主张,把“自由”、“公正”、“团结”作为“基本价值”。原社会党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曾坦率地承认:“自由、公正(平等)、团结(博爱)这三个概念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启蒙运动的后代,这并没有什么不光彩。”
古典哲学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其中最主要的,社会民主党人认为有三个方面:康德的伦理主义、马赫的实证哲学和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方法。康德伦理主义是以抽象的人为中心,“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当作工具”。人作为目的是一律平等的,不管是权利还是义务都是如此。康德的这种伦理观由19世纪末的新康德主义者进一步鼓吹并提出伦理社会主义主张,认为把“人”当作目的,而不应该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依靠人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日趋完善,就可以使社会摆脱它的弊病和灾难,就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道德人的交往团体”所组成的法权国家,否认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结果。民主社会主义完全接受了这种伦理社会主义的主张,它们的纲领一再宣称,社会民主党致力于建立一种符合自由、平等、团结这些道德观念的生活秩序。马赫哲学即19世纪后半期在德国和奥地利出现的经验批判主义。它唯心主义地曲解“经验”这一概念,认为经验是与客观存在无关的人类体验、人类感觉的总和,并且百般证明,没有主体(意识,感觉),就不可能有客体(世界),自然和社会规律不是客观地存在的,客观真理也是不可能有的,只有感觉才提供人类知识的全部内容。马赫哲学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它否认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的要求,而认为社会主义只是通过充满政治责任感的社会民主党人按照自己的感觉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伦理价值,所以,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现实的、渐进的改良运动,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是以马赫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方法,有时也被社会民主党人看作是古典哲学。但是,社会民主党人感兴趣的并不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革命思想,而是注重于马克思的具体思想,诸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端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按照古典人道主义哲学传统阐述的对人及人的解放的信念和对民主、平等、自由、幸福的渴求等等。
总之,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根植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
二、直接继承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改良主义、修正主义的理论
民主社会主义是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各种各样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总继承。从第一国际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到第二国际的中、右翼,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到社会党国际,改良主义传统一脉相承。就其历史顺序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19世纪中期的非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国际时期的修正主义;(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改良主义。
在19世纪中期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中,对民主社会主义影响较大的有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路易·勃朗的工场社会主义和德国拉萨尔的国家资助社会主义。工联主义作为工人运动中较早的改良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热衷单纯的经济斗争,满足于缩短工时、增加工资、颁布劳动保护法、获得普选权等局部改良,不谋求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调解、仲裁等方式来解决劳资争端,把同资本家坐在一起谈判视为一种“胜利”和“光荣”。这些都被民主社会主义吸取,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内容。路易·勃朗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矛盾、弊病和灾难,不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竞争造成的。为此,他设计出通过国家权力来组织劳动,建立“社会工场”,从而消灭竞争的社会主义改革方案。这样把国家视为超阶级的正义的化身,同时着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善。民主社会主义完全继承了路易·勃朗的这些主张。拉萨尔被德国社会民主党视为“党的奠基人”,他在1863年发表的《公开答复》中提出要求实施普选权,在国家帮助下建立生产合作社,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等主张,构成了早期德国工人运动的纲领性基础。他的“自由国家”论和“工资铁则”思想也被后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良派所遵从。拉萨尔的通过国家资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改良学说也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如果说19世纪中期种种非科学社会主义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还较为间接的话,那么第二国际时期的修正主义则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先驱。修正主义在当时是一种国际现象,主要有英国的费边主义、法国的可能派和德国的伯恩施坦主义等。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和篡改,提出了一整套的改良主义的理论和原则。他们借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否认资本主义矛盾的客观存在,否认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否定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思想,否认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原则上的对立,否认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要使革命的工人政党改变为“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通过民主改良和经济改良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们主张社会主义中必须引进伦理因素,认为康德是德国社会主义真正的和实际的始祖,宣传“回到康德去”,声称“社会民主党必须有一个康德”,社会民主党应该是一个唯一的致力于实现康德要求的党。这样,修正主义的内容,成为今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身。正如托马斯·迈尔所说:“在由德国历史的进程所决定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几个发展阶段中,民主社会主义逐步用修正主义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纲领。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使修正主义的主要内容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社会民主党出现了新一代理论家。他们跨越老一代的藩篱,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社会民主党成为合法政党并陆续参政执政的现实处境,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奥地利的奥托·鲍威尔、德国的鲁道夫·希法亭、法国的莱昂·勃鲁姆、英国的拉姆赛·麦克唐纳、约瑟夫·拉斯基等,那时,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与布尔什维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作为同共产主义相对抗的社会改良运动,实际上已经产生。
鲍威尔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改良主义理论的许多内容,如国家学说中的“阶级力量均势”论和“职能民主”论,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的“社会力量因素”论和“防御性暴力”论,社会主义模式选择上的“整体社会主义”论等等,都已被今天的社会民主党人消化吸收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迟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瑞典、奥地利等国社会民主党人还多次召开鲍威尔思想讨论会,明确肯定他的思想对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意义。
希法亭以他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理论而闻名于社会主义思想界。他通过对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垄断的产生和发展、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垄断同帝国主义政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一个“有组织的”阶段,已开始用计划生产的社会主义原则来代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原则。为此,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措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恰好在形式上印证了上述分析,希法亭的观点事实上成了民主社会主义以共决制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民主观的理论前提。
勃鲁姆继承和发挥了饶勒斯的“人道社会主义”思想,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理想的实践表达的价值原则之上,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固然重要,但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身,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只能是个性自由和社会公正。这种思想不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社会民主党人影响很大,而且在1945年以后再度强调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则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
麦克唐纳在“社会有机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经济改造、政治改造,进而用渐进改良的议会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拉斯基则在国家学说方面提出了“计划化民主国家”、“同意的革命”等一系列理论观点。他们的理论是在英国十分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条件下的产物,很快为英国工党所接受,并成为战后工党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进而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广泛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流派的思想和观点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一代社会民主党代表人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在30年代已基本成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它的发展进程。战后经过几年的恢复和补充,以1951年《法兰克福声明》的发表为标志,民主社会主义正式成为社会民主党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在其形成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各种流派的思想和观点,兼容并包,充实和完善自己。其中主要有哲学的批判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经济学的国家干预主义,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以及综合性的未来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是由出生于奥地利的英籍哲学家波普尔首先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他的“反归纳主义”和“证伪原则”,认为经验的单称陈述无以推及科学的全称陈述,有限不能证明无限,过去不能证明未来,科学是通过不断被“证伪”而向前发展的。社会民主党人认为这一“科学方法论”有助于肃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的“残渣瓦砾”,补充伦理社会主义在理性方面的缺陷,使社会民主党的改良政策和实践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波普尔在政治哲学领域提出的“开放社会”理论及其“社会生活乃事实与决策的统一”、“社会改造以社会工程学的渐进方式进行”等观点,更为社会民主党理论家所推崇,成为他们所谓“持久改良活动”的佐证。
存在主义以法国的萨特为代表,奉行社会历史的伦理观和人为中心论,提出“存在先于本质”、“模铸自己时亦模铸别人”等核心命题。认为人是自由模铸的,但在模铸自己时也以自己的道德规范影响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为社会承担责任,周围现实的意义事实上都是通过人及其社会心理观点来确定的。民主社会主义倡导“生活质量”观,强调“没有恐惧的自由”,宣称社会民主党人要有承担现实责任的勇气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存在主义的种种痕迹。
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学说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观影响很大,其中尤以瑞典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代表,他们在肯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认为完全的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国家和政府必须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诸如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扩大社会福利,来促进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均等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制度和结构方面的改革,一方面保证权力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另一方面推进经济行为的伦理准则,要求把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而视之;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扩大就业面,进而避免经济危机的产生等等,这些经济、社会观点,均已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现实政策原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整体是由各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系统,各部分(子系统)作为特定的行动者,对整体起着特定的作用,发挥特定的功能,共同保持系统的整体平衡。社会民主党人在他们的文件和着作中屡屡提及的“结构改革”、“参与决定”、“劳资协商”等术语,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这种理论的影响。
此外,未来学派的“后工业社会”论、“零度增长”论、“未来冲突”论以及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都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早期马克思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同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的对立”以及否认马克思主义有经典正统主线,提倡多元化解释的种种观点和主张,均被社会民主党人纳入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而且,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身就是社会民主党人。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它在吸收和兼容其他学说或思潮时,往往不是取自该学说或思潮的全貌或实质内容,而是经过实用主义的取舍和现实主义的解释之后的产物,同时,民主社会主义虽然有着特定的含义,远不是一个内容稳定、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民主社会主义决非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
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唯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近现代探索人类理想社会最有科学根据、最有生命力、最有群众影响的改造社会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像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不可避免地要由更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所替代。科学社会主义以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社会主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且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社会主义是要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要有自己的政党来领导进行革命,革命成功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社会主人,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通过不断改革来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空前增长,传统观念得到根本改造,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将有多种方式和多条道路,未来社会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间将经过大小不同的许多阶段,最终由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命名的科学社会主义,既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又从人类解放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紧密结合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并且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制度,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短短数十年间国家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十月革命前有了显着提高。在二次大战中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次大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科学社会主义又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了新胜利,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复杂的事业,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可能很深很清楚,还由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和错误,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如果党和国家的领导正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的弊端和错误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可是,上世纪80年代末,苏共领导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倒向了民主社会主义,提出了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奉行民主社会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提供的惨痛教训。
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中国革命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一条特殊途径。他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主张通过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强调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他对在中国大地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发生了严重曲折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生了新的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可见,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理论上是有根本区别的,不容混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迈尔等.论民主社会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85、87-88,44.
社会党国际文件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42.
勃兰特等.社会主义与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
西欧社会主义——一代人经历[M].北京:东方出版社,189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