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2015-09-28 08: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渊源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体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论界定中,体现在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精辞论述中,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揭示中,也体现在他对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概括上。
  人类跨人21世纪以来,和谐发展愈益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全新社会发展主题。
  和谐发展观不仅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其中更是凝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经验和智慧。显然,深人探讨和谐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不仅有助于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并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时代性底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表现为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论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理论意蕴中,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定位于“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目标,更是现实生活世界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最高境界。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路径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理所当然地意味着各种矛盾的化解与消失和一个新的无阶级的和谐社会的诞生。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人类历史演进的时候,再次表述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产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在这里,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都称之为史前社会,这类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存在着社会对抗,其中包括阶级对抗、民族对抗、宗教对抗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对抗等等,这些对抗造成了社会的矛盾、纷争和极不和谐,同时资本主义又以其社会化的大生产力为解决这些对抗奠定了物质基础。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这些对抗,其结果就是建立了无对抗的和谐社会。因此,代替史前时期的真正的人类社会必然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态。这个思想马克思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表达过。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着名的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与上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意思相近,都是指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史前时期是对抗的社会形态,而在社会的全面的对抗中,人既不可能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展开自己的自由个性。随着第三阶段对抗的消失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人获得了空前的全面发展的机遇,人的自由个性也随之发展起来。由于全面才能和自由个性的发展是普遍的,而非排他的,人人都能有在更高的觉悟水平的基础上展现自己,所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排除了矛盾和纷争,处与空前和谐的状态。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三阶段自然就是和谐的社会,资本主义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作为史前时期的最后形态为真正的人类社会创造条件。在马克思的晚期着作《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可以设想,既然已经按需分配了,那么就根本没有留下矛盾和斗争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十分和谐和融洽的。所以,从逻辑上说,共产主义社会必定是和谐社会。
  二、马克思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精辟论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对人、社会、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总结性的论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意义上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论证,并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一切社会主义学说都是空想和脱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文明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种种不和谐现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只有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人类社会才能彻底克服劳动异化,恢复人的本质,真正走向社会和谐。马克思对世界本质的理解,首先是把世界归还给人。而自然界虽然是人产生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真正的、现实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所以人所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的世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只有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和尺度来看世界,才能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理解。

  三、马克思主义在人与制度的和谐意义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主张:“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这样一来,“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毋庸置疑,剥削制度的存在是不可能将社会引向和谐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前提就是现实的个人及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社会有机体的建立和发展,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选择和建构,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历史主题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既互为创造者,又互为创造物。因此,社会结构是以人为中心和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选择和建构,是由人所创造和推动的,一切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服务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当中的主体地位的概括,反映了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它的根本含义是指以人为中心,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人的完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意义所在。当然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个体,也就是说我们所强调的“人”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当中的活生生的个体。具体而言,现阶段我们讲以人为本,也就是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以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我们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一条根本原则。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需要的多层面性及人的要求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其客观内容是顺从民意,关注民生。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未来社会的价值定位,共产主义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确立为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全面发展,恰恰是推进社会趋于和谐的动力。
  我们所正在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状态,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目标指向。这种目标指向从终极意义上来讲,就是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不存在“人学的空场”,社会是人与人构成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动力和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与核心。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可以归结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规范指导下所形成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这种和谐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正是这多种社会要素互动协调才能真正推动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有机状态的形成。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目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渊源,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际社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与展开。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路,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类才能真正消除“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狭隘性。“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和谐状态是超越阶级局限的产物,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如果马克思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的话,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从马克思早期的文本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首先就表现在它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人,认为人是世界的终极归结,自然是人化自然,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积淀,思维是人的实践的产物,没有人,世界对人来说就是无。所以马克思才一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同时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费尔巴哈也突出了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哲学的最高对象。但他与马克思不同,他只看到了人的现象存在,没有看到人的活动,不理解自由人的实践活动才是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就是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还是价值意义上的本,天地间人具有最高的价值,没有什么还能比人更高贵的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