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5-08-13 09: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赋予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纲要”课程的关系,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纲要”课程内容的结合。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entrusted on us by the 17th Party Congress of CPC to combine the cont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ith the course teaching of 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Therefore, we must be fully aware of the combination and strengthen it in our teaching.

  Key words: 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eaching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把这一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和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且要求全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1]学习好宣传好党的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地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大学政治理论课程中去,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任务和神圣职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是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定而开设的一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融入到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之有机结合,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纲要”课程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当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围绕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这个主题,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 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概括起来就是要讲清“一个主题”,做到“两个了解”,明确“三个选择”。“一个主题”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两个了解”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三个选择”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纲要”课程关系密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它既蕴藏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承载着中国近现代主流文化,还体现着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丰硕成果。在讲授“纲要”导言及“开篇的话”时,一定要充分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纲要”教学的联系,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锻造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就是要让学生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正确性。而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是相一致的、是融通的。
  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项历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懂得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来之不易,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珍惜学习机会,自觉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中去。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洋务运动、改良运动以及农****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都不能给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出路的原因,因而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富强、人民富裕的幸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就是要学生懂得爱国与卖国、荣与辱、生与死、是与非的界限,充分认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关系,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纲要”课要求的“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必然”,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真正使大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 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纲要”课程内容的结合
  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之中,就必须两者的结合,从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发展规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的热点问题中寻找共融点、把握深浅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灵魂。“纲要”课所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三分之二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有直接关系。从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争,到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并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行为指南;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发展。不仅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
  在处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时,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传统的禁锢的封建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需要新思潮、新思想的冲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但她却在斗争中赢得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赢得了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人民。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正是在历史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思想观念的较量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区别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教条主义时有发生,并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带来严重挫折和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个凡是’等等,都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实际奉行教条主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三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丰富和发展,更加证明了发展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几代人孜孜追求,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追求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英勇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全民族最强烈的愿望。太平军的“理想天国”、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改良派的“大同世界”、革命者的“民主共和”,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阶段人民理想的反映。为了这些愿望和理想的实现,领导者及其人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为新中国的创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直探求和努力的方向。它是“纲要”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占有极重的份量。“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集中讲述了为探寻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探寻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所作的努力。
  在处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应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理想,都是同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状态相适应,具有各自的合理性、进步性,是民族利益和人们愿望的反映。这些理想的流失和破灭,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深刻的教训。这些历史与教训,就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作了铺垫和启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全国人民对现代历史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也是历史的选择。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的;三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与当前工作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无论是胜利还是挫折阶段,都始终没有放弃过。共同理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它的实现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脚踏实地地做好我们当前的工作,就是为实现共同理想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为实现共同理想增砖添瓦。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基本的体现。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发展、展现中华儿女风貌的精神支柱。“纲要”课的每一个篇章,都饱含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颂歌,都可以列举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历史事件和着名人物。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的最强音。
  在处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时,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内涵是不一样的,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爱国主义的解释和体现是有差异的。鸦片战争时期、中日战争时期、旧民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涵是有变化的;二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其他阶段也有。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都体现着那个阶段的时代风貌。林则徐、魏源的“睁眼看世界”、洋务派的“自强新政”、戊戌维新运动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创立合众政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以俄为师”等等,都体现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是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和道德价值标准的充分体现。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为民、智慧、勤劳的民族精神,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内涵,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原则的概括。“以团结互动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犯罪为耻”,这“三荣三耻”,既延续了中华民族团结、诚信、守纪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利益观,强调了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及职业生活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发展的真谛,又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和发展。
  在处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时,应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既要融会贯通,又要处理好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凭空捏造想象出来的,是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基础的,它既汲取了历史的营养,又赋予了时代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纲要”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二是荣与辱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荣辱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丧权辱国者有之,投敌叛国者有之,但更多的是为祖国、为真理,前赴后继、英勇不屈。荣誉与耻辱始终是人们评判是非、规范行为的重要价值标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兴衰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的荣辱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共产党应有的荣辱观作了界定。他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3]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放眼世界,进一步扩充和丰富了共产党人的荣辱观,他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荣辱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而且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地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要求和规范统一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优良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 几点认识
  经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具有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在内容上作出必要的陈述与逻辑上的梳理。
  二是要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抓起,要有统筹兼顾和整体观念,绝不能零敲碎打、随手拈来。
  三是要突出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这些既有历史的问题,也有现实的问题,强调这些问题更能体现出课程的价值和要求。
  四是要在历史故事性、理论原则性、时代鲜活性的结合上做文章,既不能把本课程单纯当作历史课讲,也不能单纯当作理论课作,更不能讲成了时事政策课。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