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2015-08-13 09: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前,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重庆边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特别是县、镇、村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但也不宜过分渲染其主体地位;要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充分发挥外部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也要重视旅游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庆边远山区;城乡统筹

  Abstract:Currently,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s,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s of county,town and village,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basic rights of the peasants should be sufficiently protected but not be excessively boosted,the basic position of educ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rol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external market should be sufficiently utilized,and the role of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also be attached importance i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ey words: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hongqing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结出了很多成功经验和建设模式,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1,2],例如,有些地方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盲目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造成开发思想与地方发展实际脱节,进而造成国家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违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事实上,由于实际情况不一,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应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虽然重庆是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但其基本格局仍然是“大城市加大农村”,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差别显着。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而且有效耕地面积比较少、山地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重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非常艰巨,探索和研究适合于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发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土地和粮食生产问题
  1.有效耕地面积少,土地质量不高。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土地大多是25°以上的坡地,有效耕地面积非常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8分地,而且大多数耕地只能种植红苕、土豆、玉米、高粱等粗粮品种,不能种植作为人们主食的水稻。在这种土地上,本来可以种植效益更大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很低,根本就不知道该种什么?如何种?种出来以后如何卖出去?这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民生活非常贫苦。
  2.耕地荒芜面积大,利用率不高。在一些农田较多的村庄,我们发现大量田地荒芜。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进城打工,农田大多由无法外出打工的老人耕种,而且一般一年都只种植一季水稻,这导致农田使用效率低下,农村粮食生产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和部分农民进行了交谈,他们给我们算了如下一笔经济账:一亩水田一年产1 200斤谷子,全部卖出可以得到1 200元钱,花费的时间是6个月左右,化肥、农药、种子和人工等要花费800元左右,如果一家人3亩田,半年的纯收入也就1 200元左右(包括自己的生活费在内),如果出去打工,就算在城里做“棒棒”,一个月少说也能挣600元,半年能挣到3 600元,除去每月生活费200元,也能拿回家2 400元。因此,重庆边远山区的农民只要有机会,宁愿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地。
  3.生产组织性不强,劳动生产率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当前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手工生产阶段,组织性差,生产比较盲目,种什么、怎么种?全凭农民自己的感觉和喜好。而且大多数在家种地的劳动力除了农忙时间外基本处于半失业状态,总体劳动生产率极低。
  (二)农村农民增收问题
  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在自身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在自身土地上获得增收的可能也非常小,他们的收入大多来自于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不高,收入每年增加的幅度不大,有的农民年收入有时还会减少。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边远山区农民每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不超过4%。
  (三)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目前来看,重庆边远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转移方向。主要向两个方向转移:一是从农村向大城市转移,这些进城人员主要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意做的所谓“下等”工作,工作条件差,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收入也比较低。二是从西部向东部和广东沿海地区转移,这类转移人员主要在当地的工厂里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劳动时间比较长,单位时间报酬比较低。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有65%以上的边远山区农民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就业。
  2.转移方式。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有两种输出方式:一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在亲戚朋友的“传、帮、带”下实现就业;二是通过自发形式出去。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外务工农民中,有50.9%为自发外出,有47%为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只有约2.1%为政府部门组织外出。可见,重庆边远山区农民主要以自发输出和亲朋好友介绍为主,通过中介组织和政府引导的量很少,这导致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盲目性较大,基本权益大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转移稳定性差。由于转移比较盲目,工作技能不高,转移稳定性也比较差。能够在转移目的地长期居住下来成为当地居民的人非常非常少,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结果,重庆边远山区农民能够实现真正转移的比例不到1%。大多数人都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回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移,这种转移也不是国家城乡统筹规划中提出的“从农民到市民”的转移,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伪转移”。
  4.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1)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当前的重庆边远山区,除了过年过节之外,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康的青壮年劳动力,看到的只有15岁以下、无人管教的儿童和60岁以上、整天在地里忙碌的老人。(2)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形成的社会治安、社会稳定问题。由于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差,个人素质也不高,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不相同,很难得到城里人的真正接受和认可,有时还会受到极不公正的歧视,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城里人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因素可能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心理发生转变和扭曲,失去平衡,进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重庆边远山区外出务工农民出事的比例每年不低于3%。
  (四)经营体制问题
  现在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虽然在过去20多年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找到一种更能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新的土地经营体制。
  (五)农村基层组织问题
  1.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行政和决策能力、政策领悟和理解能力、制度执行和创新能力等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某个边远地区的镇里的从业人员中,包括书记、镇长在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一两个,村长、村支书最多就是初中、高中毕业生。
  2.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大多是上传下达、处理一些杂七杂八的一般事务,很少有人去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某个边远地区的村要改造其已经破败不堪的村小学,但是又没有钱,怎么办呢?最后的办法是一方面向镇政府要,一方面在年终的时候把该村在外工作的人员召集起来要他们捐款。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不能解决该村长远的困难。
  (六)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
  1.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大多数病人、老人都是死在家里的,大多数孕妇都是在家里采用土办法生小孩的。这种严重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山区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些地方的执行难度非常大。
  2.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大多数边远山区农村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饮用水大多还是用井水,在天旱时就要到处找水吃,更不要说农田灌溉了。有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有的虽然通了公路,但是公路质量相当差,只能过拖拉机,小车是根本无法通过的;有的行政村电力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电力供应时断时续。
  (七)农民孩子教育问题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质量较差。一方面,有些小学只有4、5个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身份是代课性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走不上中小学教育岗位,而外出打工、自谋生路。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需求。有些小学校舍破败,教室地面凹凸不平,桌子板凳摇摇欲坠,更不要提电脑、投影仪等先进设备了。有的乡镇为了节约教育成本,集中教育资源,全镇只设立一个所谓的中心校,要求全镇的小孩都到中心校读书。而一个镇的面积少说也有几十平方公里,有些离镇中心远的小孩不得不早晨6、7点钟就出发,步行几十里路去上学,下午7、8点钟又走路回家。

  3.经济落后导致“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心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读书无用论”思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昂的学杂费使得他们根本无法承担,他们同时也看到临近的有些家庭因为小孩读书而变得更加贫困;二是有些农村小孩读完大学、大专和中专后,因没有关系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去打工,进而使得全家所寄托的厚望落空。
  4.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学龄儿童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如下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生活上没有父母的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小孩草草读完初中、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辍学进入社会。
  二、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从总体上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一)强化政府,特别是县、镇、村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政府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规划工作。县政府要对整个县的新农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镇政府要对整个镇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村级组织要对整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各级规划从下往上层层落实,从上往下层层监督。
  2.县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撑。这主要有三个方面:(1)要为新农村建设大力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2)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人才支持,主要是要为新农村建设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3)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技术支持,主要是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支撑能力。
  3.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当地镇政府应该组织高素质的精干人员成立镇农村经济建设总公司,并在各个村分别成立相应的分公司,他们的任务和职责包括:(1)组织科研人员对当地的土质、资源、人文景观等进行考察,确定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2)与当地在外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知名人士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请他们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3)积极向上级政府寻求政策支持,向相关金融机构寻求资金支持。(4)引导农民自觉转移到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上来,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5)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努力成为农民和市场之间的中介,进而使得外部市场信息能够迅速传达给农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也能够顺利投入市场。(6)积极招商引资,根据县、镇政府的总体规划,将那些自身发展潜力巨大、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企业引进来,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当地经济。(7)积极筹资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农村保障体系。总之,镇农村建设总公司承担着镇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其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等双重属性,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其统一计划,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其统一按不低于保底价的价格收购,然后销往外部市场。
  (二)农民在边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权益应该得到尊重,但不宜过分渲染其主体地位
  由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素质不高,在这种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该成为受益主体,他们的基本权益应该得到保障和尊重,但他们不应该成为政府的直接资助和扶持主体,也不应该成为效益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不应该过分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该通过新成立的农村建设公司把他们引导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待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再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这些地区,如下几个问题应该特别处理:
  1.农民土地问题。如果农村建设公司根据总体规划的需要,有必要占用当地农民承包的土地,那么可以将他们的土地作为资产入股,每年按照股份的比例从农村建设公司获得一定的股利,但是农民手中的土地股份是不能转让的,另外,这些被占用了土地的农民有优先在农村建设公司或当地其他企业就业的权利;否则,农民继续按照公司的规划种植相应的农产品。
  2.农民住房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农民原有住房最好保持不变。如果有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想新建住房,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一是在住房建设审批的时候,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他们在规定的地方、按规定的样式修建规定面积的住房;二是根据建房成本,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将政府集中修建的楼房出售给他们或租给他们使用。经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将农村现在的分散居住方式转变为相对集中居住方式,进而节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3.农民的劳动激励问题。在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农民的劳动基本上仍然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只不过是将原来一家一户的无序生产转变为农村建设公司指导下的有序生产而已,无论是耕种土地、还是在公司工作,劳动成果多的、劳动质量高的人,收入一定多,生活水平当然会高;那些不劳动的、懒惰的人,除了能从土地股份中分到一些股利外,将一无所获,生活水平自然会比较低。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对当地贫困家庭的扶持中,不能直接把钱无偿地给予他,而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得到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是他们劳动的报酬,而不是别人的施舍。
  4.农民的安置和转移问题。在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农村劳动力的安置和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继续从事农产品种植,特别是在农村建设公司的引导下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二是进入当地的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三是在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下,向大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输送富余劳动力。
  (三)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重庆边远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真正转移、把农民彻底转变为市民的有效措施,是完成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1.成年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一是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给他们定期讲授农业种植技术,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二是聘请社会学专家、经济学专家、法学专家给他们定期讲授社会、经济和法律知识,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定期召集当地在外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知名人士和他们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党性较强、思想觉悟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农民和农村干部,县、镇政府可以向重庆市人事局申请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他们送到高等学校进行有目的的短期培训,以使得他们尽快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2.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学校硬件建设。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所足以容纳全镇适龄学生的大型小学和初级中学。建设资金可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出一部分、从农村发展公司的赢利中出一部分、从农民土地股利和农产品销售收入中出一部分来解决。二是学校师资建设。县、镇政府可以通过重庆市实行的西部人才资助计划和自身的优势吸引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当地的中小学工作,进而将当地师资提高到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学生教育和培养。镇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强制当地农村的适龄青少年进校读书,而且必须是封闭式的住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本来就应该减免,至于生活费、住宿费、书费和其他杂费,可以采用政府出1/3、公司出1/3、农民自己出1/3的方式解决,而且农民自己出的那1/3还可以从他的土地股利或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中直接扣除。农民小孩读高中、大学、中专、职高的费用可以由农民自己出大部分、由农村发展公司出小部分来解决。
  (四)充分发挥外部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
  在重庆边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市场只能在外部有效,在内部只能在相应的农村建设公司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外部市场需要什么,内部就有计划地生产什么,这个过程主要靠农村建设公司去完成。因此,农村建设公司应该主动去接触外部市场,及时获取和正确处理外部市场信息,积极利用外部市场为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也要积极通过外部市场将当地的产品、特色传播出去。
  (五)重视旅游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重庆边远山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态环境比较好,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工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养生旅游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目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产业之一,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李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5):83-88.
   李庆章.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3 ]邹伟进,李红军.绿色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63-65.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