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

2015-08-13 09: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的创新动力观和******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矛盾动力;改革动力;创新动力;和谐动力

  Abstract: The motiv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s in human history.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inted out that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 is the basic pow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eor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leadership of our party have introduced the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o the theory on the power of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y have formed their unique concepts on the power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Mao Zedong’s concept of the contradiction impetus, Deng Xiaoping’s concept of reform impetus, Jiang Zemin’s concept of creation impetus and Hu Jintao’s concept of harmony impetus. All these theories have caught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have promoted and are constantly promoting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tradiction impetus; reform impetus; creation impetus; harmony impetus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没有正确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才得以科学地解决。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其他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是不完全清楚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一重大而严峻的历史性课题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的创新动力观和******的和谐动力观。这些观点的演变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坚持和创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毛泽东:矛盾动力观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早就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观点,它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1、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许多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矛盾,即社会主义是无矛盾的。对此,毛泽东在1956年12月致黄炎培的信中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并批评说,认为社会主义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天真的想法[1]。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2]以此方法论为指导,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社会,绝不是无矛盾的社会。他还在《论十大关系》中具体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而十大关系其实也就是十大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3]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4]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人们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两者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决定了要以调整为主的方式解决矛盾。当然这些矛盾解决后还会出现新的矛盾,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然而正是在解决矛盾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才不断地向前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两类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是紧密相连的。在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多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这就决定了要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毛泽东认为,一方面,要发展国家经济,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刚刚确立,还很不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过程。人民内部矛盾的不断解决,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毛泽东又重提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当作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并由此派生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直接导致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错误的转变,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陷入了误区,致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正确认识没有得以进一步贯彻,这就给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探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邓小平:改革动力观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全面总结了过去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并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但“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5]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毛泽东矛盾动力观的合理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革动力观,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深化与发展。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6]首先,从改革的目的来看,就是要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7]即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即解放生产力。其次,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看,改革不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作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从根本上改革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这场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深刻革命。同时,为了经济体制改革能够顺利进行,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再次,从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这就更增加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又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在国内现实的基础上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取得改革的成功,其艰巨性与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不是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的对象是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8]但他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9]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这样邓小平就正确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明确了改革的对象不是针对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针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体制。其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10]要促进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使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使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适应经济基础。再次,改革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然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就只能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取得改革的胜利,这就决定了中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因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邓小平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11]改革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观,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想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创新动力观
  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结合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创新动力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  

  1、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重视理论创新,因为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的先导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它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引导、推动作用上。理论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要反映世界变化的要求,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创新中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2、体制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促动力。******指出: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12]首先要进行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因为如果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阻碍甚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以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创新,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要进行政治体制的创新。没有政治体制的创新,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成果。除此之外,******同志认为,还要进行其他方面的体制创新,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管理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之与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创新形成互补并配合协调,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3、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增长的内驱力。科技是当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关键性因素。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13]要把科技创新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要把原创性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为此,第三代领导集体实行了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放弃了高耗低效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以及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动力观揭示了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深化了党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为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和谐动力观
  经历了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上高增长、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收入差距加大、城乡失衡、环境破坏等问题却开始凸显。在这种“黄金发展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交织阶段,以******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动力观和创新动力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动力观,进而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1、科学发展是和谐动力观的指导思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如何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有效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国内形势出现了新局面,“发展黄金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相伴随而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十分凸显。面对这种复杂情况,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对改革动力观和创新动力观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动力观,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谐动力观”是关于社会发展最新的动力学说,是对如何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社会发展物质承担者是劳动者,要想整个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使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充分涌流出来,使劳动者利益实现最大化。但是,与此同时又不能损害其他要素的发展,也就是使科学发展这个核心指导思想不仅要充分发挥动力作用,同时也释放出足够的平衡能量,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持社会的稳定,从而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2、以人为本是和谐动力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很好地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第一,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逐步走向更殷实宽裕的小康社会、更方便的医疗、更有效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繁荣的文化等。第二,它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人民,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既满足了人民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第三,它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和谐动力观的平衡机制。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促进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一旦启动,就会进入经济的发展轨迹,产生一种不可控制的内在力量而不断地自我膨胀,进而抛弃了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造成经济纯粹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以至于使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样经济发展就背离了它的最初目的。这时候,扭转这种局面,便成了平衡机制义不容辞的职责。要通过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提醒经济发展原本只是手段和方法,并不是目的。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的各个方面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再者发展要注重可持续性,即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和谐动力观的平衡机制就在于将发展的各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4、统筹兼顾是和谐动力观的方法论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成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方法。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掌握统筹兼顾的方法,是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于党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兼顾在于使社会与自然以及社会内部各要素实现有序和谐发展,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而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它们必然有各自的不同利益和要求,必然处于多种矛盾的交织中,而统筹兼顾就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存在种种不和谐的因素,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能否通过对矛盾和问题的分析研究,通过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以及减少严重问题的出现。只有掌握统筹兼顾的这个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以毛泽东、邓小平、******和******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敢于并善于应对各种挑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一脉相承,同时又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与时俱进,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致黄炎培[A].毛泽东书信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514.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p372, p373.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A].毛泽东选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p288.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A].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181~182.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13.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70.
  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16.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A].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250.
  [10]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34.
  [11]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38.
  [12]******.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A].******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65.
  [13]******.加强技术创新[A].******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3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