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成果,是新中国成立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和长期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得出的重要实践结论,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理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实践发展的过程,又是理论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新中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mentioned in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for the first time,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ism development view. This achievement is the fruit of longterm exploration of previous central leadership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tablishment. Furthermore, it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the CPC to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ocess of both practice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Key words:new China; previous generation; central leadership;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摆在了全党面前。提出生态文明命题,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了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有了新提高。它既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和长期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得出的重要实践结论,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最新理论贡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消灭荒地荒山,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五业并举,重视林
业,保持水土;国家调控管理生态环境资源
改变因长期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项紧迫任务。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277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植树造林为抓手,以加强林业建设为重点,以消灭荒地荒山、改变自然面貌为目标,开展了务实有效的绿化祖国、修复生态、保护环境、调控资源、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在绿化祖国方面,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国初期就向全党提出了消灭荒地荒山任务。毛泽东同志要求,“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2]262。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头几年的工作重点,也是尽快修复生态和改善环境的中心环节。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致五省(自治区)青年造林大会的贺电》中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号召后,紧接着提出了“实行大地园林化”[2]67任务。1958年毛泽东同志针对“大跃进”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森林造成的破坏,他提出了“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2]51,“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2]77目标和任务。
在林业建设方面,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林业是一个大事业,每年都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国家作出很大贡献[2]41,一定“要发展林业,……林业,森林,草,各种化学产品都可以出……林业将变成根本问题之一,林业以后才是牧业、渔业,蚕桑、大豆要加上。林业是化学工业、建筑工业的基础”[2]57 。毛泽东同志曾在《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的批语中,对森林资源给予了高度肯定:“森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又是农业生产的一种保障。积极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对于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78。如何处理林业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毛泽东认为,粮食生产不是农业的唯一任务,“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做到五业并举,全面发展。”[2]他还十分形象地阐述了农、林、牧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赖的道理”[2]71。“所谓农者,指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蔬菜是农,猪牛羊鸡鸭鹅免等是牧,水产是渔,畜类禽类要吃饱,才能长起来,于是需要生产大量精粗两类饲料,这又是农业,牧放牲口需要林地、草地,又要注重林业、草业。由此观之,为了副食品,农林牧副渔五大业都牵动了,互相联系,缺一不可。”[3]
在管理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由国家统一调控和管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重要生态环境资源归国家所有,国家兴修水利、防洪防旱,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森林、发展林业,保护沿海渔场、发展水产业,保护野生动植物,防治病虫害。[4] 1954年宪法和1975年宪法的第6条也作了同样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①,即把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规定为国家所有。1978年宪法将“其他资源”修改为“其他海陆资源”。1982年宪法第9条规定更加明确,“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对于动物保护,毛泽东同志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角度提出了“全面规划保护和繁殖牛、马、骡、驴、猪、羊、鸡、鸭,特别要保护幼畜”[1]262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国家先后于1950年、1957年分别颁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草案)》。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指示,要“在七年内,基本消灭十几种不利于农作物的虫害和病害”[1]262。更为可贵的是,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加强植物保护与检疫工作和基本消灭危害牲畜最严重的口蹄疫等病疫工作。
在水土保持方面,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治水与改土相结合,狠抓水土保持工作。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注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要求,“同流域规划相结合,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保证在七年之内基本消灭普通的水灾旱灾”[1]262。之后, “兴修水利,保持水土”[5]上升为全党意志,于1957年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并号召全党重点“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6]。对于垦荒工作,毛泽东同志要求全民在垦荒的时候,“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2]38,尤其要避免水土流失。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治水与改土两结合原则,对水土冲刷地区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保持水土工作,对山水田林进行综合治理,不能只抓治水不抓改土,应通过深耕去改良土壤的性状。
在环境保护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57年期间,因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不高,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在1958—1972年期间,由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影响,特别是工业化步伐加快,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抬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和警觉。周恩来同志认为,“把环境搞好了,人民健康了,就是保护了最大的生产力,是最大的财富”[7],应加以高度重视。他在1970—1974年期间,曾就环境保护问题先后做过31次讲话。[8]国务院于1973年专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4年国务院正式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该小组曾先后于1974、1975、1976年分别下发了《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关于环境保护的10年规划意见》、《关于编制环境保护长远规划的通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义务植树,加强林业,造福子孙后代;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上升为国策;利用、开发生态环境及其资源做到有法可依
20世纪70年代,我国森林资源遭受了较为严重破坏,覆盖率由第一次清查(1973—1976)的12.7%下降到第二次清查(1977—1981)的12%,且水旱、风沙、灾害频繁发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更加明显。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心和思考的一件大事。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1981年夏天,四川发生特大水灾,邓小平同志对万里说:“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林业问题,涉及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报上对森林采伐的方式有争议。这些地方是否可以只搞间伐,不搞皆伐,特别是大面积的皆伐。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国家在苗木方面给予支持。可否提出个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或者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使它成为法律,及时施行。”[9]27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如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问题。在他的倡导下,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了公民的法定义务。邓小平同志既是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义务植树运动的实践者,他从1982年起连续十几年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现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已成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抓手,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除了抓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常规工作外,应着力加强法制建设工作。对于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远见卓识。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了黑龙江省委有关开荒问题汇报后指出:大面积开荒一定要慎重,有的没搞清,开了荒得不偿失,引起气候变化,出现黑风暴、风沙现象。邓小平同志对西部地区的造林绿化工作十分关心,并要求将植树种草与改善生态、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这个事情耽误了,今年才算是认真开始。特别是在我国西北,有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做‘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9]33。国务院多次要求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部门,必须认真审查在建工程项目,属于布局不合理,资源、能源浪费大,对环境污染严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要坚决停止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及其资源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计划,加强管理。[10]尤其要把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此期间,陈云同志还向中央建议,要尽早注意节水问题,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要把水利工作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予以抓好。为此,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推进了法制化工作。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1]在邓小平同志的重视下,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法。这些法律法规,对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整个生态环境及其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具有根本性意义。
对于林业建设工作,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二十年、五十年,并首次对一项事业提出了“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9]39要求。由此可见,林业的战略地位在邓小平同志心目中具有很重的分量,也充分表达了他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心情。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黑龙江时,对黑龙江省委领导说:“你们的西部防护林带搞成了,再有20年就是很大的一笔财富,要把它分成段,固定所有制,使用、保管都归他管。一棵小树至少能蒸发2吨水,一棵大树蒸发8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过去我们不懂这个知识。”[12]邓小平同志到伊春伊春东风林业局视察时,对林区采伐实行的“采育双包、青山常在”办法也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绿化美化祖国;西部大开发,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中国的生态环境工作做好,就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工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并卓有成效地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了新水平。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绿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绿化工作。1990年******、李鹏在致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的信中提出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思想。1999年******在参加首都全民植树活动时指出:“只有全民动员,锲而不舍,年复一年把植树造林工作搞上去,才能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漠化,为人民造福。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个世纪和千秋万代的大事,必须充分重视,抓紧抓好。”[13]对于西部地区的绿化,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尤其重视。1997年******同志在姜春云《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批示:“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包括甘肃、陕西在内的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在古代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所谓‘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就是古来描绘陕西一带的自然风物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描述盛唐时期陕甘的发展情景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乱砍滥伐造成的损失,导致了陕、甘等西北地区的严重沙化、荒漠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制约。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的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14]在这里,******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动员令。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纳入了“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之后,党的十五大报告又进行了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抉择,要求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建设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9]491,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15],“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9]383。******同志多次提醒全党,“千万要注意,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9]384。发展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又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济建设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就是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过程中,也“需要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国外有些人把污染严重的项目甚至‘洋垃圾’往我国转移,切不可贪图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危害国家和民族的全局利益,危害子孙后代”[9]386。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中,如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同志提出了明确要求,“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把那里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必须坚持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的原则。要抓紧开展西部地区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抓紧制定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政策,加大西部地区找水工作的力度,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源保障。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退耕还林还草,要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地实施,并从实际出发,注意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特别要把长江、黄河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统筹规划源头地区的保护、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流域污染治理,实施综合整治。”[9]630后来,他在西安主持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又强调:“由于千百年来多少次战乱、多少次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不断向东推进。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做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而且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16]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和实施的一项国家级重点生态工程。国务院在深化并抓好六项林业重大工程基础上,于1999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相继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和《退耕还林条例》。为深入推进这项浩大工程,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全局高度,于2007年8月再次出台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实践证明,这项工程对全面整治绿化国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对全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确立生态文明行为等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沙灾、旱灾、水灾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三大心腹之患,对我国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带来了巨大损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给予了特别重视。******同志认为,只有大搞造林种草,增加植被,涵养水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才能解决两大心腹之患。重点是解决长江、黄河上游植被稀少,泥沙俱下,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水患;加大沙漠化治理力度,实现人进沙退而不是沙进人退。在水利建设方面,******同志强调:“搞好水利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17]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同志几乎是逢会必讲水问题。他说:“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方面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在全民族中大力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把兴修水利作为保证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18]与此同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十分关心,“要严格保护水资源,重点是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各地区都要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管理”[9]577。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和******等中央领导代表党中央所作的一系列报告讲话之中。如******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之后的十六大报告中,不仅进一步重申和强调,而且还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又如,******同志还提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9]、“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0]等着名论断。国务院副总理******同志曾在1999年4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巩固成果,加快发展,提高国土绿化水平》报告中,还首次提出了“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重要命题。
更为重要的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性成果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发展”[9]384,必须“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9]471,必须从宏观管理入手,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加强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顺利实现”[9]385。
二是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它们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9]628如果计划生育工作抓得不好,人口增长控制不住,造成资源过度的开发,生态环境就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就难以提高;如果环境保护工作抓得不好,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破坏,就会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生存的条件,甚至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好环境,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9]452三是关于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合作问题。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是世界各国、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应当尽好自己的责任。“当今环境领域的挑战是全球性的,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通力合作和长期努力。”[9]148 “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共同利益出发,拥有资金并在科技上占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应当诚心诚意地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环保能力。这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9]148,“我国愿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积极贡献,但是不能承诺与我国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义务”[9]386,但把中国的生态环境工作做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9]148。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们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必须加大利用国外资源的工作力度……要继续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为加强我国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服务。[9]630-631
四、以******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科学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21世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总体战略构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文献之中,并提出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立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把其摆到突出位置。在******同志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加强生态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要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坚持干下去,让祖国的山川更加秀美,使我们的国家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1]指示下,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是我国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继1998年批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后作出的又一重要决策。《决定》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我国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战略构想。关于生态建设,提出了以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力量多种形式造林为基础的新布局;关于发展生态产业,提出了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新格局;确定了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提出了生态差距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恶化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等重要论断。《决定》标志着中国正以世界眼光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来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识实现了重大飞跃。
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22],推进改革和发展。这种完整地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又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23],从而使我国尽快走上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行发展的道路。
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重要体现,就是在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这是我们党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协调好各种利益,实现好保障稳定、推动发展、净化环境、提高生活的发展目标,早日探索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目标、任务和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要追求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别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对如何保护、利用、开发、管理生态环境及其资源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不仅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命题,而且还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总体目标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主要任务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总体要求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具体措施是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以改革集体制度为重点,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同其他国家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4]
五、结论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史。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生态文明始终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这是历史的结论,又被历史所证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保护、利用、开发生态环境实践和生态环境自身完善提高过程中创造积累的所有积极成果与进步状态。它集中表现为人类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程度,在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既和谐又冲突的运动中形成,是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的社会主义,又是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在不同社会形态以及同一社会形态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涉及生态信仰、生态教育、生态科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法治、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态文明。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要求,扎实有效地抓好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9.
[5]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6年16月)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56:56.
[6]游黎.1952年毛泽东主席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EB/OL] .[20061025] .http://www.ha.xinhuanet.com/xhzt/200610/25/content8339369.htm.
[7]孟浪.环境保护事典[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531.
[8]曲格平,晓杨.中国环保启动之谜[N] .北京青年报,20010703(26).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0]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R]. 19810224.
[1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6.
[12]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情系黑土,春暖北疆—邓小平七次视察黑龙江[EB/OL] .[ 20070217]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
[13]丁伟,张云昌.中国特色的绿化之路—写在全民义务植树开展二十周年之际[N] .人民日报,20010319(1).
[14]******.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N] .人民日报,19970903(1).
[15]******.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扎扎实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N] .法制日报,20020311(12).
[16]******.在西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R]. 19990617.
[17]杨振武,何平,徐金鹏.全国抗洪抢险已经取得决定性的伟大胜利,再接再厉全面做好救灾工作,恢复生产重建家园[N] .光明日报,19980905(1).
[18]张岳.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水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J] .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00(29):13.[19]柳昌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EB/OL] . [20021021]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0/21/content_602973.htm.
[20]******.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R]. 19960716.
[21]中共国家林业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全面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EB/OL] .[ 20071117].http://www.csf.org.cn/content/detail.asp?ID=940.
[22]******.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R]. 20040221.
[23]曾庆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开班式上讲话[R]. 20040216.
[2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 .人民日报,20071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