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当前的形势,通过分析影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影响因素;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60年来我国农村继实行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可以说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大突破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新旧体制的转换,村级组织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改革要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切实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进而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要影响因素
1.1村级经费紧张,严重影响村级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1.1.12006年已全部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取消了各种乱收费、乱集资,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越来越严,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用于村级正常运转的经费,主要依靠农业税附加。而对农业税的收取,2005年聊城市保留了一个百分点,用于村级的农业税附加,全市2 190万元左右,村均3 390元左右。2006年将全部取消农业税,农业税附加也就不复存在。
1.1.2上级转移支付不到位。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规定,因农业税税率降低造成的村级正常经费缺口,应由上级财政从转移支付中解决。而目前乡镇经费紧张,因此,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难以落实到位[1]。
1.1.3当前村级普遍缺乏自身直接创收的能力。www.133229.cOm据调查统计,2007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益总额5 450万元,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为1 615个,占总村数的25%。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村靠现有的集体经济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更谈不上发展村内生产公益建设项目。因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任务非常艰巨和繁重。
1.2村级债务沉重,影响农村发展和稳定
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市村级债务共有41 028万元,村均6.3万元,主要是普九教育、农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村办公和计生服务、房屋修建以及村办企业等形成的债务[2]。这些债务形成的时间长,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减免农业税后,化解债务缺少资金来源,直接切断一些逐步消化债务的渠道,使得村级债务问题一下子浮出水面,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债务问题给村级组织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成为影响农村工作正常运转、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1.2.1分散村干部的精力。目前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吃饭都难以保证,债务更是难以消化,村干部要为应付官司,找钱还债而奔波,分散村干部很多精力。
1.2.2挫伤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村干部面对沉重的债务负担,产生悲观心理,感到没有奔头,滋生了打退堂鼓、不想干的念头。
1.2.3制约农村的正常发展。负债多的村即使有了一点钱,也要用于还债,根本没钱办事,影响发展。
1.2.4影响干群关系。由于群众对产生债务的原因不理解,对一些债务持怀疑态度,进而对基层组织和干部产生不信任感,在心理上、感情上产生隔阂。
1.3部分村庄干部班子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1.3.1干部素质低。调查发现,村级干部队伍素质与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在职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有带领群众致富的热情,但缺乏必要的能力,难以胜任现有的工作。个别村庄,因班子不健全和班子软弱,工作长期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1.3.2在村级班子建设方面,由于受家族势力、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部分村干部心胸狭窄,存在封建意识,当干部不是为了带领群众干事和致富,而是代表家族势力把选举过程中的摩擦带到工作中,人为激化矛盾。少数没有实现“两委”交叉兼职的村存在干部职数多,农民负担重,村两委职责不清,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有的支部书记认为,既然是领导核心,就应该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搞以党代政,把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理解成村里的事不论大小都要由党支部说了算,进而包办代替村委会的工作;有的村委会不愿意接受党支部的领导,认为村委会是群众选举产生的,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党支部只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村里的工作不能事事过问;有的党支部不敢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村级党组织的性质、地位和职责,不能理直气壮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1.3.3村级后备干部缺乏。目前村“两委”班子普遍缺少年富力强的干部,个别村出现断层现象。一些村庄相当一部分老党员体弱多病,客观上不能发挥作用。而一些年富力强的党员常年累月在外地打工经商,虽然有能力、有活力,但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村缺乏对后备党员干部的选拔培养,村级班子没有朝气,工作后劲不足。还有的村在党员发展和干部任用上存在“近亲繁衍”现象[3]。由于农村发展党员缺乏规范化管理,不少村存在长时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那些致富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农村能人,往往因为“单门独户”,不能被列入发展对象。一些“两委”干部的亲属,却因为某种原因被发展为党员,影响部分优秀村民入党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对村级后备干部教育、管理不到位,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普遍不够积极主动。班子配备面临不调整不行、调整又没有合适人选的问题。
1.4“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难度大,村级生产公益事业资金投入不足
取消农业税后,村内兴办生产公益事业主要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解决,但如何把好事办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4.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群众认为,农业税都要取消了,又让他们拿“一事一议”的钱,这是变相的加重农民的负担;有的群众对干部有抵触情绪,错误认为,通过“一事一议”筹资,不过是为村里开口子,村干部花钱方便;有的因为受益不平均,部分群众不同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还有的村干部认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限额,不能多干事、多收钱,束缚了工作的手脚。
1.4.2会难开,事难议。开展村级“一事一议”活动,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审议通过,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村民难召集,常委会提议的事项难通过,致使应该办和急需办的生产公益事业项目难开展。
1.4.3“一事一议”议程难实施。有的农户因受益少不愿意交钱,个别“钉子户”拒绝交钱,造成其他农户与之攀比等负面影响,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经商或打工,应出劳的项目村里难以组织。目前一些村庄的生产公益事业出现了“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个人管不了”的现象。
1.5民主公开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影响农村工作健康开展
随着农村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参与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中央要求,凡是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公开,农民对村里的一切政务、财务活动有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目前的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1.5.1决策不民主。有的村庄往往村里的事项由几个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如有的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决定。
1.5.2村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村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党员发展、生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等方面。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村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也不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1.5.3对村务活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一方面,上级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缺乏群众民主监督。有的村民议事和理财组织由村干部包办,有的虽有群众参加,但没有广泛的代表性,村级决策和监管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一些问题严重的村庄,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引发农民来信来访案件的发生。
2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下村级组织运转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积极应对,有针对性地研究措施,理清思路,创新方式,消除影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不利因素,增强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造血输血,开源增收
2.1.1招商引资造血。实践证明,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是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加村级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县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上,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和资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县乡财政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有了富余资金,才能转移支付一部分资金用于维持村级运转。
2.1.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造血。一方面,靠创办集体企业增收。立足各村实际,积极创办产品加工等村办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靠经营集体资产增收。有四荒和小型水利设施以及闲置校舍等废弃场地的村,可以采取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之产生效益,增加集体收入。另外,靠提供中介服务增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规模化种植,积极推行“支部带协会”的发展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信息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与此同时,村集体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
2.1.3加大转移支付输血。单靠村级自身来解决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的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只有少部分基础较好的村可以做到,大多数村必须依靠外力。因此,各级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进行输血,促使基础较差的村经济状况得到逐步好转。要加强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审计、考核等保障制度,确保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防止出现挪用、挤占现象。同时,对村级发展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上级也要制定出一些专项信贷优惠政策和扶贫帮扶措施,帮助村级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壮大经济实力。
2.2采取措施,化解债务
化解村级债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依据,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债务困扰,加强管理,增加积累,从而促进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2.2.1清账理债。清理历史债务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一是要涉及到有问题的人;二是要从一些人腰包里掏钱,县、乡干部要痛下决心,敢于捅马蜂窝,敢于碰硬,勇敢地站在广大干部群众一边,公正无私地清账。清理村级债务一要积极,二要稳妥,循序渐进,集中时间,集中人员清理阶段性的历史账目,对账务进行全面审计,流水作业清除虚假债务,剔除违纪债务,剥离企业债务,核减高息债务。
2.2.2清减欠债。把清收旧欠往来作为化解债务链的一项切实有效措施,认真抓好旧欠往来的清收工作。对各种应收款项组织专门力量催收;对“钉子户”要依靠法律手段解决;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呆账要通过一定程序予以核销。
2.2.3破产消债。在村级债务中。因兴办企业欠债的为数不少。时过境迁,这些企业,有的只剩下一堆废旧机器,一堵围墙,有的至今还担负着土地赔偿费。有一定数量的村办企业,因市场等原因而倒闭的,应按照《破产法》参照工业企业破产程序,依法破产,消除债务。政府应摸清情况,县、乡、村三级配合,分步实施。
2.3以人为本,减员节流
2.3.1合理调整行政村规模。村小人少、耕地少、资源少、力量小的村庄,发展空间有限,发展速度缓慢,村级工作开展困难,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把小村做大,弱村做强,有效整合大小村、强弱村之间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行政村调整势在必行。在操作过程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对地域相近、习俗相近、村情相当的村,采取以强并弱、以大代小、强强联合等方式,既精减村干部职数和数量,减少村级支出,又能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2.3.2加大镇村机构改革力度。对乡镇,可以采取“三三制”改革的办法,1/3的人员继续在机关上班,保持工作的正常运转;1/3的人员搞经济实体,外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1/3的人员到村任职,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4]。对农村,要加大村级组织改革力度,结合“两委”换届,积极鼓励“多项进入,多项兼职”,并对享受补贴的村干部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定酬,从源头上控制享受补贴的人数,以适应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锐减的新形势。
2.4强化措施,加强管理
2.4.1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一是加大会计结算中心、“双代管”和村帐镇管的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落到实处。二是坚持“两公开”制度。对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间等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同时注重发挥农村“两会”和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对村级财务等重大村务实施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议,尽可能地控制各项支出,做到不该花的钱不花,一点一滴节省下来,用于保障村干部补贴。三是建立县、乡联合审计制度,加大对不合理开支的查处力度。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解决靠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确保各项财务制度的有效落实。
2.4.2坚决制止“三乱”行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厉打击向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行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部门不顾上级三令五申,仍然我行我素,顶风而上。应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2.4.3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一是加强选拔培养。在重德才、重政绩、重民意的前提下,选拔那些懂经营、善管理、有“双带”能力的人进入村级班子。要重点在复退军人、知识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知识面广、思路开阔、整体素质较高的优势,带领群众尽快发家致富。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采取集中轮训、请进来、走出去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和致富带富能力,全面提升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推行“两委”联席会议、村务“听证”等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研究制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岗位目标考核办法,并采取年终个人述职、党员和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严格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对村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机制。按照“多劳多得、绩效挂钩”的原则,由财政统一发放补贴奖金,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参考文献
[1] 李玉忠.关于我国农村组织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76,78.
[2] 夏涛.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建设的初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72-7973.
[3] 牛俊虎.创新党建模式 奋实新农村组织建设基础[j].党的生活(河南),2006(6):34.
[4] 孙中民.从分化到整合:农村组织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