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梵志是隋末唐初的通俗诗人,他生活的年代,由于从战争、分裂到和平统一,人口迅速增长。他关注现实生活,在五言通俗诗中,表露出对人口问题的一些看法。本文从人口再生产、 教育 与人口质量、人口与生态环境、婚姻家庭五个方面对其人口思想进行分析; 总结 其思想的精华与待商榷之处并作出评价。
关键词人口思想少生少养人口质量
一、王梵志生平及时代背景
王梵志(约公元590——约660年),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出身于比较殷实的家庭,但生平坎坷,饱经忧患,壮年后信奉佛教。他是初唐一位民间通俗诗人,近年从28种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及唐宋笔记小说、诗画中搜集到他写的336首诗作,刊有《王梵志诗校辑》。王梵志在五言通俗诗中,表露出对人口问题的一些看法。那么,在他生活的年代,是否存在人口问题的征兆呢?
隋的统一使国内社会趋于安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不久隋炀帝暴政,造成隋末大乱,人口又遭巨大耗损。唐统一后,因战乱,社会财富大量消耗,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大行节俭作风,对人民轻徭薄赋,使社会 经济 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发展 ,同时采取一些增加人口的应急措施,如“推行早婚,以提高人口出生率”,提高了人口增殖力。据陈彩章先生研究,河南省人口,西晋泰始元年为2930220人;刘宋大明八年为533445人;北魏永安二年为1672974人;隋大业五年为8350553人;唐开元二十八年为7437056人。wWw.133229.CoM每平方里的人口密度为,泰始元年为44.1;大明八年为8.1人;永安二年为25.2人;大业五年为125.6人;开元二十八年为111.9人。显然,在王梵志出生前后的这段时间,人口陡然大幅上升。整个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的河南省,一旦恢复和平、安定的环境,在社会经济复苏的同时,人口必定激增,这为王梵志人口思想的萌发提供客观依据。
二、王梵志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口再生产
1.少生少养
在人口再生产方面,他反对多生多养,认为生孩子不须求数量而求质量,提出了少生少养、优生优育的思想。有诗云:“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主张一对夫妇生养一个孩子,免得日后分家产时发生矛盾而互相煎熬;并强调只要乐于行善,即便不生养亦无不可,有诗为证:“男女有亦好,无时亦最精”。不过,这恐怕是他对贫民的规劝,因为当时的情况是贫民生育过多,富家却往往子女较少,即“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挂,长头草里蹲。到大耶忽没,直似饱糠牲。长大充兵仆,未解起家门。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
2.子女多是灾难
他认为子女多是灾难,并诗云“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儿大须娶妻,女人须嫁处。户役差科来,牵挽我夫妇。妻即无褐裙,夫体无裈袴。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少年平生又,老头自受苦。”这首劝世诗是对当时以生有五男二女为吉利的生育观念的批判,诗中“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育理想。唐人以生有五男二女为吉利,年轻人受这种生育观念的影响,希望能够生得五男二女,可结果却过着“妻即无褐裙,夫体无裈袴”、“少年平生又,老头自受苦”的困苦不堪的生活。
(二)教育与人口质量
1.人口质量
在他看来,人口质量包括人口智力素质和人口道德素质。一方面强调孩子在智力素质方面要“了事”。另一方面,他则更多的涉及人口道德素质,如其一:“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这首诗通过妻儿在“吾富有钱时”与“邂逅暂时贫”时的行为的比较,将贪钱者的丑态活现在纸上,讽刺了一切向钱看、漠视人情者,给人们敲响了道德警钟。“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耶娘不睬聒,专心听妇女。”这些是针对社会上习见的子女不肯赡养父母的恶劣风尚有感而发的,对这种不孝顺父母的子女,他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
2.提高人口质量
为提高人口的道德素质与智力素质,王梵志主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儿童文化教育,即要“儿小教读书”。除了文化教育,还要加强儿童道德教育,即要“养儿从小打,莫道怜不笞。长大欺父母,后悔定无疑。”不过,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进行“言传身教”:“欲得儿孙孝,无过教及身”。
(三)人口与生态环境
王梵志人口思想中包含有生态环境的内容:一方面预示到人地矛盾,他认为世间土地有限,而人口增长无限,如果任凭人口增长,会造成“人满”之患,如“自生还自死,煞活非关我。续续生出来,世间无处坐。若不急抽却,眼看塞天破”,这是在预示未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的情景;另一方面在王梵志看来,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人均土地占有量会越来越少,所以他主张死人不要与活着的人争土地,要普遍实行死后火化。《生死如流星》云:“死如流星,涓涓向前去。前死万年馀,寻入微尘数。中死千年外,骨石化为土。后死百年强,形骸在坟墓。续续死将埋,地窄无安处。已后烧作灰,飏却随风去”。即是说由生到死,像流星和河水一样是挡不住的,死了万年的人化成了微尘;死了千年的则成了化石泥土;死了百年的,骸骨倒还在坟墓里;以后陆续死的人多了,就没有这么多土地好埋,于是就烧成灰,随风散去。这是他对未来人死后普遍实行火化情景的预测。
(四)关于婚姻家庭
一是婚嫁观,他写道:“有儿欲娶妇,须择大家儿。纵使无姿首,终成有礼仪。”“有女欲嫁娶,不用绝高门。但得身超后,钱财总莫论。”他主张男子娶妻须注重对方有无教养,不必过分强调外貌;女子嫁人须注重对方的品德、门风,不应追求财力丰盈。这是其独到之处。二是夫妻间,其诗中表现夫妻之间感情易变、夫死则妻嫁子随的情况很多,如“撩乱失精神,无由见家里。妻是他人妻,儿被后翁使”、“一朝身磨灭,万事不由人。妻嫁后人妇,子变他家儿”,在这些诗中,王梵志以看透人情的冷漠和忤目世态的尖刻对夫妻感情异变、夫死则妻嫁子随的情况作了无情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
(五)其他
此外,人口性别观念上,王梵志反对夫权思想,主张男女平等。他极力抨击打骂妻子的恶劣行为:“骂妻早是恶,打妇更无知。索强欺得客,可是丈夫儿。”在饮食方面,王梵志从佛教的信仰出发,主张人人吃素,反对杀生。有诗云:“杀生罪最重,吃肉亦非轻。欲得身长命,无过点续明。”
三、对王梵志人口思想的思考
(一)精华之处
1.
3.预示人地矛盾
王梵志的人口思想具有极强的预见性,表现为:一是预示到未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的情景;二是针对人地关系紧张的情景,他主张实行死后火化。这样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利于环境保护。至于对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的预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合理的,因为在封建唐朝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人口再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这种无计划的人口再生产导致人口爆炸、资源枯竭不是没有可能。
4.提倡男女平等和树立正确的婚嫁观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初唐时代,男尊女卑思想占统治地位,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丈夫欺凌妻子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王梵志提出男不得欺凌女,即男女平等的人口观念,表现出王梵志的见解带有反传统性。此外,受西方价值观影响,人们婚嫁观被扭曲,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还提出了正确的婚嫁观,为现实扭曲的婚嫁观敲响了警钟。
(二)有待商榷之处
1.那时真的需要少生少养吗
笔者认为王梵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贫民因生养过多而加重贫困的程度,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贫困单单是由于多生造成的吗?他将贫困归罪于生养过多,而无视社会制度的作用,没有指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这是不全面的。不知王梵志是否掌握到当时的土地数量、承载力以及 自然 资源等相关资料,所以很难判断王梵志“少生少养”说的合理性。其实,唐初是休养生息期,是社会 经济 的恢复 发展 期,理论上来说,是需要大量增殖人口的,所以“少生少养”说有待商榷。
2.少生或不生就一定是好事吗
笔者认为应该 历史 、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根据变化的形势进行适时、灵活、稳健的调整。从人口发展 规律 来看,既要避免过高增长,也要避免负增长。当人口增长过快、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时,要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如“一孩政策”等,通过少生或不生来调节人口增长的矛盾;当人口呈零增长或负增长时,会导致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老龄人口增长,致使总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这就需要采取大力增殖人口政策,如鼓励生育等,以促使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可见,少生或不生具有历史局限性,绝不能一概而论。
3.开放的婚姻风俗要受到批判吗
王梵志对当时开放的婚姻风俗予以无情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从维护儒家“三纲五常”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应当说明的是,由于战争对人口的大量消耗,唐初急需增殖人口,而再婚是增殖人口的一个重要举措,唐代视夫死妻嫁的婚姻习俗为正常,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说明当时社会意识已经逐渐冲破儒家礼教“从一而终”的束缚,而相反王梵志对夫死妻嫁等婚姻习俗的批判态度,则说明了王梵志思想的局限性。
总之,王梵志的思想是其个人经历与当时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独特见解,在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上影响深远。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
注释:
路遇,腾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