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从体制机制上解放了生育力。城镇流动人口作为城镇化浪潮中的特殊群体是政府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关键人群。解决好城镇流动人口生育服务问题是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背景下我国城镇流动人口较好实现了管控转型,但是尚未完成工作模式转型,为加快形成科学系统高效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模式,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从供给侧发力,在已有的新型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操作框架基础上建构一套由宣传方式多样化、医疗保健人性化、信息收集数据化三化一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模式对提高政府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提升我国城镇流动人口生育质量具有双重重要意义。
一、解决好城镇流动人口生育服务问题是当务之急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掀起了巨大的城镇化浪潮。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出现了大量流动于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他们的流动给城镇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城镇管理的难题与困境。其中流动人口的生育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城镇管理的难点问题。自我国1971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中,政府的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一直以管控为主。自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以来,政府的计划生育工作重心开始由以往的重管控向重服务转变。“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1],全面两孩政策重大而丰富的时代意义对政府的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人才红利尚未完全形成的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肩负着既要保证新生人口的数量,又要注重新生人口的质量双重任务。因此,在这场计划生育工作新时期新阶段的人口生育服务攻坚战中,政府的服务制度体系是否能够快速跟进和完善则显得愈发重要。城镇流动人口作为城镇中的一类特殊群体,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加之其流动性大、生育意愿强等特点使其相比较于拥有城市户口的市民而言在生育方面面临着种种困境,城镇流动人口成为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人群,因此,解决好城镇流动人口生育服务问题是当下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当前背景下我国城镇流动人口较好实现了管控转型
当前背景下我国政府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正在积极进行转型,传统的对城镇流动人口的管控思维和管控模式正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转移,然而目前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转型尚处于过渡状态,部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完全形成系统的计划生育工作服务模式,但是整体上已经在基于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新型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操作框架的构建和关键肌理的丰富,只是尚未成熟,但是在现实层面对全面两孩政策进行落实已具有操作性,实现了较好的计划生育工作方式转型。为了更好、更快地在已有的新型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操作框架基础上建构系统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模式,政府要做到审人口大局以顺改革大势,做原因分析以促机制创新,由传统的管控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注重有效服务、优质服务,从供给侧发力,建构一套由宣传方式多样化、医疗保健人性化、信息收集数据化三化一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计划生育服务模式,对提高政府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提升我国流动人口生育质量具有双重重要意义。
1.宣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主要依靠纸质媒介传播。纸张作为上个世纪主要的信息载体,虽然有宣传内容清晰、精炼、保存时间长等优点,但是在多渠道接收信息讲求信息时效性的21世纪则显得呆板、冰冷,黯然失色。传统的纸张文字式宣传犹如当今社会中的传单一般遭人厌烦,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传递的方式、温度和效率。流动人口是中国城镇化浪潮中的一个特殊人群,由于其流动性大、居住地不固定、联系方式不稳定、文化素质较低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方式已经无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在全面二孩政策开启的新时期新阶段,从供给侧发力,采用新的多样化宣传方式则是提高生育政策宣传效果的必然要求。
地方政府要统筹好网上资源和网下资源,利用好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搭建好网络一站式政策宣传平台,利用好地方电视、广播电台实时更新相关计划生育以及医疗保健等信息;挖掘社区力量,以地方政府领头,以社区为阵地,以社区志愿者为先锋,形成一头领导,一方支持,一群冲锋的“耕牛式”线下计划生育宣传方式,深入群众进行“唠嗑”式宣传,提升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温度、宣传质量。地方政府要利用好社会资源,既要注重市场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利用地方政策的市场准入原则的附加条件让社会资本,尤其是医疗保健类资本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附加上通过文艺晚会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2.医疗保健人性化
在现代城镇文明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剧烈冲击下,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而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然而由于流动人口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普遍不高的文化素质和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普遍较弱的接受能力,导致城镇流动人口在现代城镇文明的洗礼下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并不彻底,市民化程度不高,“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生育观念的转向中”[2],因此大部分的城镇流动人口仍有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使得许多育龄阶段的城镇流动人口得以摆开以往计划生育政策体制机制的束缚,解放了生育力。在此人口出生的新形势下,为了保证优生优育,医疗保健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医疗保健中,人们的认知常常囿于医主患次,导致在观念和行为上唯医是从,忽视了个人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奠定了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主导性地位,这为医生在职期间面对庞大的救治人群情绪化工作准备了资本,从而导致了医疗保健服务的亚人性化,使得医疗保健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医疗保健服务在政府对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全过程中居于中心和关键地位。在全面放开两孩政策的新时期下,从供给侧发力,着力打造医疗保健人性化是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要会同当地卫生部门,一方面对医院要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帮助,加快对相关医院的医疗保健器械、药品进行更新、补充,加大对医疗保健费用的优惠力度,在硬件上实现医疗保健的人性化。一方面对医院的医疗队伍进行整改,这是打造医疗保健人性化的双核心之一。首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再次着重考虑医师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选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师做生育服务医疗组主任,承担主要责任,由每个主任选带若干组员组成生育服务医疗小组。最后由医院行政人员实行严格的孕妇及家属满意度采集制度和医疗组奖惩制度,进而实现从德化和制度两方面入手打造生育服务医疗队伍的人性化。另一方面,对医院的护理队伍进行整改,这是打造医疗保健人性化的双核心之二。护理队伍在孕妇生产前期和后期都充当着极其重要的“天使”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盾牌”作用,护理队伍的人性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孕妇待产和生产后修养的心情好坏和身体健康程度。首先,医院可安排护士长或有丰富经验的护士做主讲人开展护理经验交流会,借以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专业护理水平。其次,实行微笑服务制度和专人护理制度,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情和获得专业的护理,为生育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环境。综上所述,从医疗保健的硬件服务上和医疗护理的软件服务上共同着力,才能实现医疗保健人性化,为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3.信息收集数据化
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前单一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方面,突出表现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政治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难以有效保障。”[3]自2016年国家取消农村与城市户口区别以来,城镇流动人口迎来了满满的福利期。但是享受市民待遇的前提是城镇流动人口要接受城镇管理,为其提供个人的基本有效信息。在以往的计划生育制度和城镇流动人口管理的双重要求下,地方政府常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采集信息填充数据库,这种方式耗时长、完整性低、消耗人力物力大,特别是对于流动人口的生育信息采集难度大,这对城镇计划生育和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造成了极大不便。在此情境下,政府呼唤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完整、大容量的收集城镇流动人口信息的方式,恰逢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利用网络平台实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方式应运而生。因此,从供给侧发力,地方政府同医院合作搭建网络信息收集平台,以医院为信息收集窗口进行流动人口的生育信息收集,实现信息收集数据化,这是提高流动人口生育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题中之意。
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搭建流动人口生育信息收集网络平台,以医院为窗口,在孕妇产前入院登记时采集基本信息,在孕妇办理出院手续时,采集产后基本信息,对城镇流动人口生育信息进行有效完整的收集,进而进行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共享,打造一头收集,多头共享,一方管理,多方服务的流动人口生育服务格局,这既是为系统的对城镇流动人口生育进行管理和服务提供的信息支持又是机制保障。
三、结语
城镇流动人口是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对象,城镇流动人口的生育服务问题是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好城镇流动人口生育服务问题是计划生育工作新时期新阶段的当务之急,当前背景下我国城镇流动人口较好实现了管控转型,在以重服务为计划生育工作重心的基础上,运用宣传方式多样化、医疗保健人性化、信息收集数据化三化一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计划生育服务模式,对于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与新生人口质量具有重要的助推与促进作用。在现实操作层面中,由于受不同地区、不同政府、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各个地方在打造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型政府也不尽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要重视对计划生育服务相关理论成果的现实性转化,打破以往片面的从需求侧出发考虑问题的思维定势,立足当地实际情况,从供给侧出发,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宽松需求环境,另一方面着重增加有效供给,从器械、政策等物质性服务和医疗保健等精神性服务入手,双管齐下,提升对城镇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作者简介:方太坤(1994年9月—),男,安徽合肥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在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