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人口生育论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2016-05-12 11: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二,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第三,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平均寿命水平下,老年人的概念并不完全一S致年龄起点也有差别。我国古代社会老年人起始年龄较低,45岁或更低年龄就算进入老年了,如唐代以55岁为老,宋代以60岁为老。到了现代,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供应充足和平均寿命较低,常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发达国家由于60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起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负担会产生较大影响,为解决劳动力不足及缩短领取社会养老金时间,一般将老年人口起始年龄定为65岁。我国分别以男性60岁、女性55岁为法定退休年龄,所以,我国一般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但近年有向65岁靠近的趋势。按照通常标准,一个国家或社会60岁以上年龄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此比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西方人口学家对人口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人口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是人口老化的助推器,人口迁移是人口老龄化又一大因素。


  (一)生育率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1973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趋势的决定因素和后果》一文中认为,人口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最大因素,如果生育率下降缓慢,人口老龄化不会很快。人口学家A。柯尔认为,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现象是“从金字塔底部的老龄化”同时,西方人口学家对人口老龄化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是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我国从1973年起,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70年代末实行更加严格的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18.25%。和12%。降至2005年的124%o和6.51%[1。而老年人口则迅速上升,“四二一”家庭开始大量出现。任何人口体系,只要它的出生率长期下降,必然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中国实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就是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西方的原因。


  (二)死亡率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助推器


  历史上人类寿命曾较短,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发达国家平均寿命仅41岁,60岁以上的老人少之又少。人类曾有过两次寿命革命,第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由于牛疸的发现和推行,婴儿死亡率下降,人类平均寿命增加10岁;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抗生素的发明,人类平均寿命又增加20岁。而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死亡率不断下降。1949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为20%;到2005年已下降到6.51%,建国初期人口平均寿命我国男性是39岁、女性42岁,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男性71.4岁、女性73岁。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均寿命85岁,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加速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三)人口迁移是人口老龄化的又一大因素现代经济发展表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人不断向城市集中,而经济不发达地区青壮年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也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十年,我国流动人口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空巢家庭”。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类似的方面,但更多的是自己特殊的一面。综合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速度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60岁作为老龄化标准,1990年我国老龄人口达1亿人,2014年将达到2.03亿2026年将达3.04亿2039年将高达4亿人,若以65岁为标准,我国老龄人口从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增长3.01倍[3]。按照世界银行200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67%,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1.04%老年人口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54倍、403倍、6.52倍、9.34倍和22.68倍,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法国用115年,美国用65年,瑞士用了50年,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日本是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将用27年时间[5],可以说我国老龄化速度仅次于日本,是发展中国家最快的。


  (二)国家未富先老,经济压力大


  和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先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然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国家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解决养老问题。如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38555美元16]。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未富先老”,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众多人口的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超前的人口老龄化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压力十分沉重。


  (三)人口老化区域、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性上升。从区域分布来看,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上海,已属于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二类,北京、天津、浙江属于中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三类,辽宁、山东、湖北等,属于中度老龄化地区;第四类,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正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人口老龄化初始阶段。从城乡分布来看,由于我国城市化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市,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严重问题。


  (四)老龄化人口中高龄化速度加快


  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借鉴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实践及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我国将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801万,到2000年已达1201万,年均增长率高达3.6%。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78万,比2000年增加281倍,高龄老人将达到1亿人,比2000年增加7.18倍。可见,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年人口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群体,他们需要各方面的临终关怀,包括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国外的一些老龄化国家早已发生劳动力短缺问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籍工人的移入来补齐,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规模大,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但国家宜及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挑战,这是人口发展的趋势。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中国产品的出口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廉价劳动力资源,如果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失去,那么国外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劳动产品的需求就会转移到其它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减少中国的出口需求和引进外资。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达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有许多,但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通常认为,适度的人口数量、优良的人口素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据主要有:第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第二,与年轻劳动力相比,大龄人员因身体衰老经常生病,医疗费用增加,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扩大投资和技术进步;第三,劳动力高龄后,记忆力、创新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培训费用较高,不利于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第四,科学发展表明,人类社会的许多发明创造大多是在中青年时期出成果,这是一条普遍规律,所以青年人才的成长对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当然,一些人并不认同此观点,因为在科技人才方面,一些人大器晚成。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养老问题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主要包括:物质上有供养、精神上有慰藉、生活上有照料三方面的内容。从物质供养方面来看,城市老人大多有退休养老金、医疗保障金,所以主要以自我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加之社会保障不完善,故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主要由家庭承担,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便于子女照顾、关心老人,也是老年人喜欢的生活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养老保障冲击是巨大的。


  首先,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需求,而社会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扩大,积累率、投资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老金增长速度较快,1979年全国共有离退休职工596万,到1989年增加到2205万,10年增加了2.7倍,各项费用相应由32.5亿元增加到3826亿元,增长10.8倍。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50年,我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达到18万亿人民币,是1993年的20多倍。


  其次,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新家庭将接管社会,构成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即“421”家庭模式,其家庭成员为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就是说,1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但是,由于现代化生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精力有限,子女将越来越感到照顾老人的负担沉重,如果老人生病或体弱需要照顾,再孝顺的儿女都难尽到孝道,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将遭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养老方式的多样化。


  (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口结构的变动要求产业结构随之变动,以保持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首先,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其产业结构的适时变动和调整密切相关,同时还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与之相适应。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居住区域和长期从事的工种已经形成习惯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感,一般不愿搬迁到其它地方居住及改变自己的工作性质,这样,劳动力从旧的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流动必然受到限制,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年轻劳动力不能满足要求,就只能对中年劳动力进行重新培训和教育,但其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慢,重新培训费用高,很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要求,必将产生结构性失业。


  其次,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与应用,发展趋势是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而农村老年人口文化素质低,科学种田能力差,科技创新和接受适应能力弱,农村人口老龄化阻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五)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们的储蓄、消费倾向必然不同,因而人口结构的老年化会引起社会储蓄、消费比例的变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般认为,一个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不利于储蓄,从中国的发展情况看,老年人的储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随着年龄的提高,储蓄水平不断降低。所以从平均储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会降低总的储蓄水平,且会抑制储蓄率的提高。储蓄是资本积累和投资的源泉,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托,储蓄的减小会导致投资的减小。因为国家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积累基金的减小和消费基金的增加,国家必然会拿出大量资金改善老年福利设施,支付大量退休金、医疗保障金,这势必影响投资规模,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


  四、人口老龄化的?只极对策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迎接挑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中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适度的人口数量、结构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目前中国的情况是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人口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口问题往往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作用的强度往往具有乘数效应,当我们明显感到问题存在时,实际已经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发达国家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具有战略性和超前性。目前,国家级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这次人口发展战略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认为,采取恰当的时间,逐步放宽生育控制政策,可以减轻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未富先老,缓解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造成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及出生婴儿性别严重失衡的社会问题。


  (二)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原因是:第一,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为我国法律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0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关心和照料老人;第二,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传统做法。绝大多数人认为家庭养老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家庭养老也是老年人喜欢的养老方式。


  但是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家庭结构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养老不能独自承担起养老的职能,越来越多的家庭养老功能将被社会化服务所取代,如培育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帮助有条件的老年人在社区内居家养老,将社区和家庭养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老年人自己出钱、政府加以补助,由社区派人提供服务,既解决了老人的照料问题,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再如以房养老、养老院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方式,就构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即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养老保障压力增大的挑战,但是老龄化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的同时,也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产品消费,它能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本自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应对老龄化挑战,把第三产业视为老龄化社会的“救世主”


  但目前中国老龄产业面临着尴尬,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十分庞大、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老年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整个产业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目前中国老年人市 的产品和服务总值不足一千亿元,因此,必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首先,政府积极推动老龄产业。政府应致力于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包括税收、投资、信贷等方面,为老龄产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其次,老龄产业需要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和营销策略及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第三,正确处理老龄产业赢利与公益性的关系。老龄产业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发展老龄产业,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城镇的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职工互助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国家承办保底,低水平、广覆盖,面向城镇职工,强制参加,单位和个人共缴费;企业补充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国家政策允许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非常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是名义性的,空帐运行;统筹层次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实际上还实行地区或市级甚至县级统筹,真正实行省级统筹的很少;养老金体系覆盖面窄,地区不平衡,共济性弱;筹资问题严峻,参保人数锐减。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行改革:第一,延长退休年龄。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延长了缴费年限,另方面又缩短了领取养老金年限,它可以避免退休人


  退休的职工继续留任,发挥余热;第二,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当前基本养老金仅覆盖城镇中部分人,农村人口基本被排除在外。今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尽可能实现广覆盖,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三,加强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监管,随着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推进,应重新认识政府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对政府职能重新界定,规范化运营和监管个人账户基金,做实个人账户;第四,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祁峰

             (大连海事大学人文学院辽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